攻难克坚 志攀高峰
——介绍迎难而上的张存志主任医师
文/常玉田
一、出身贫寒,养成争强性格
张存志,男,1936年生于赵县西杨村,一个极度贫困的家庭,父亲常年有病,经常请医吃药,一个“药罐子”把家里耗干了。姐弟五人(俩哥一姐一弟],他排行老四,两个哥哥先后夭折。他有一个坚强的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姐弟三人,侍奉多病“药罐子”父亲,独立支撑这个贫穷的家。在慈母的熏陶下,一个只上了两年小学的他,自幼养成不怕吃苦、争胜心强的性格,有一股子钻劲儿,不管干啥都愿意拔尖。
解放后的西杨村一带,有“赵元宁联合县”革命老区的影响,一心一意跟党走,不管干啥都走在前头。先后成立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年轻好学、知书达理的他积极融入到这革命洪流中去,先后担任“青年团支委”、“扫盲教师”、“农业技术员”、“农业社会计”、兼任“医疗站会计”,并推举他到沙河店地段卫生院学习医疗知识,从此找准了人生目标,这只雄鹰翱翔在医疗领域这片蓝天上、坚持不懈,不断搏击,竭尽全力,努力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 1958年,随着“三面红旗”的贯彻执行,人民思想觉悟大大提高,生性积极的张存志与小他5岁的陈素英结为伉俪,在西杨村卫生所举办新式婚礼,
结婚仪式由时任星光高级农业合作社党总支书记兼社长张景俊主持,“青年突击队”员、共青团员百余人参加,婚礼结束发了喜糖,新婚夫妻步行,携手回家入洞房。这在65年前,乃是首例,为广大青年树立了楷模。
张存志爱学习,有股子钻劲儿,对于病情,他都要琢磨病的病因,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除翻阅古籍外,还订阅多种《医学杂志》,学习吸收他人的医疗成果,丰富自己的医疗知识。上世纪60年代,张存志在沙河店卫生院,与众多中西医一起,诸如张丕勋、白庆斌、宋嘉庚等,主持医院门诊,消除缓解百姓的疑难杂症,医院的名气日增,求医者越来越多,越来越远。
60年代末,当时农村患慢性气管炎的很多。西封斯公社南王村有一农妇久患咳、痰、喘,张用祖传方子葵花盘治疗,病情明显好转,张赶紧整理资料,上报河北省卫生系统。进而引起全省、全国的高度重视。
1971年冬,赵县卫生系统遵照上级指示精神,进行对慢性病支气管炎的防止,以当时赵县卫生局局长张兰海为组长,抽调全县精干中医尖子七八名,组成攻克小组,任命县医院革委会副主任杨庆锁为小分队组长,张为副组长,进驻沙河店分院,我记得清楚的是当时有在马平医院的中医精英梅子英。
经过两年多的摸索实践,不断完善葵花盘方剂,终于制成了“葵花牌片剂”,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收到了显著疗效,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张被调到县医院,主持慢性病的防治工作。1976年唐山大地震,张被抽调到赴唐山医疗小分队,治疗慢性病工作暂告一段落。
唐山医疗小分队解散后,张又回到县医院工作。张是个爱学习,有钻劲儿的有志青年,当时,石家庄卫生系统在赵县周村举办”西学中”离职培训班,张被派到该班离职学习。这更增添了他学习中医的兴趣。他在医疗实践中了解到“丹参注射液”对超早期治疗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很好的疗效,他就搜集典型病例,写成《病例报告》投到《中医杂志》上,接着,他又继续治疗因高血压引起的脑出血多例,都取得显著疗效。他又将这些典型病例资料整理,初上报省市医疗机构外,投到《中医杂志》上,得到上级的认可和县里领导赏识和支持。
上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工作上升到基本国策,提倡“一孩儿化”,适龄男女做结扎手术越来越多,术后男女后遗症越来越多,张以爱钻研,攻坚克难著名,1990年12月,县卫生部门将其调入县计划生育站工作,攻克男友术后后遗症,诸如男性附睾淤积、痛性结节;女性盆腔粘连、刮宫阴道出血、恶露不止等症状。
张自筹资金万元,钻研开发出“活血化瘀的《通脉乐胶囊》,张和计生站领导让男女重症患者住到计生站院里,将药免费发放给患者,检验效果。此药后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时任赵县计生委副主任吕素芝带领张等相关人员到河北唐山参加了全国计划生育大会,会上,张将《结扎宁Ⅰ号胶囊和Ⅱ号胶囊材料交予时任《中国计划杂志社》主编金瑛,一月后,发表在1999年8期卷首。时任政治局委员兼国家计生委主任彭佩云看到论文后,高度评价说:“如果全国几十万例男、女结扎手术,术后都给以口服‘消炎杀菌药’预防感染,全国只有赵县计生站首创结扎宁胶囊▏号、‖号,术后给药防止男、女结扎后并发症,取得显著效果,截止目前,国家计划生育研究所和全国都没有研究出此种有效药物,此药如能研发成国药准字号,定能向全国计生站推广应用”!
全国计生大会召开后,赵县计生站收到全国表扬,河北省计生战线收到很大鼓舞,加大了对计生药物的研发经费,张的研发热情更高张了,劲头更足了,最终申请成了国家准字号药物,得以向全国推广……,彭佩云的愿望实现了!
后来,张又继续研发《盆腔炎胶囊抗炎抗盆腔粘连及实验研究》、《壮阳丹补肾壮阳药理作用实验研究》等药物的工作,在计生战线上取得一个又一个骄人成绩。从主治医师上升到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优秀拔尖人才、带家属带徒的中西医医疗专家……。 退而不休,年长不退志。研究的劲头越来越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栓、糖尿病人数越来越多,且趋年轻化状态。张又向这两个领域进军。治疗脑血栓,他研究采用了颈椎静脉输液治疗,大大缩短了栓子融化时间,增强了医疗效果,不但减少了致残率,而且减少患者医疗费用.;在治疗糖尿病方面,是他晚年后攀登的另一个医学难题,他在全县第一个注射使用胰岛素、报请县政府,成立糖尿病研究所,致力于糖尿病的研究治疗工作。2003年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赵县糖尿病学会正式成立,张被选举为会长,同日,赵县糖尿病研究所宣告正式成立,张又兼任所长,他负责挑选善于钻研人员,组成专职团队,负责糖尿病的研究防止工作。此后,他又不断奋发进取、研究琢磨、攻克一个又一个医学难题的他,又开始攀登又一个医学难题。
为了提高赵县全县糖尿病知识,普及糖尿病健康意识,他报请县主管部门批准,2006年糖尿病防止日,创办了《糖尿病通讯》,免费发往全县。
他着手研究糖尿病初诊怎样检查、血糖标准、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等标准,让全县医生对糖尿病有一个清晰标准。他研究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制定早期糖尿病的黄金标准;检测胰岛功能、糖化血红蛋白,血、尿微量白蛋白糖尿病的三大主要项目的特征。
2004年2月,他邀请胰岛素泵工程师到糖尿病研究所讲解操作技术;河北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糖尿病学会召开了12次会议,张大多参加;2012年4月,河北第二医院内科副主任、内分泌科主任苏胜偶教授到赵县糖尿病研究所学术讲座;2014年8月28日,他又编写了“糖尿病防治资料”,发给全县医疗单位和医生,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2019年,石家庄第六届国际论坛开幕,张应邀出席。
在抗击糖尿病史上,赵县糖尿病研究所做出了骄人的业绩:1、中药注射液加用经穴埋线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影响;2、磁化中药线经穴植入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内经》“治未病”、“既病防变”理论指导下,采取此项治疗,取得显著效果;3、干预糖调节受损人群逆转为正常糖耐量的对比研究;4、经穴强化埋线治疗磺脲类药继发失效β细胞衰退对c肽表达相关研究;5、穴位埋线预防糖尿病四字经;6、人胰升糖素样肽—1类似物利拉鲁肽临床与前景;7、人胰升糖素样肽—1类似物利拉鲁肽减轻2型风险的作用;8、……14……。通过县政府支持干预,圆满完成全县糖尿病的调查工作。 张带领他的医疗团队,研究、钻研、创新,攻克一个有一个医学难题,得到省市专家、乃至国家级顶尖专家的充分肯定和赞扬。奖杯一个个、奖状一摞摞,锦旗挂满墙。
这就是一个半文盲,一个花甲老翁的奋斗结晶。创了多少项赵县第一,我也数不清。
写到这里,我脑海里突然迸出清代郑板桥的《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是啊,张老已到耄耋之年,仍不改初心,坚持攻关创新,实现他最初的誓言:“不做则已,做就做到极致。”年逾古稀,仍坚持义诊;岁入耄耋,仍然著述立说,将宝贵财富传与他人、后辈,他成功完成新旧交替,他仍担任中西医研究会名誉会长。现在,他带出的徒弟们是医疗战线的精英,骨干;他的三个儿女都未从医,但在各自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长女瑞君成为名扬省市的裁剪高手、巧姐,次子军辉、三子召辉都是省市名人大佬;孙辈两个是海归博士后、一个是从事金融界的退伍军人;举家和睦,各自为国家繁荣发挥力量。而今,88岁的耄耋老人,仍在坚持学习。他出版的两本著述《抗糖岁月》《从医生涯》都是我编辑校对的,都是赵县著名书法家姚梦珠先生题写的书名,所以,对张老为人处世、对这两本书,我有发言权。啰里啰嗦,写了上头这麽多。 最后,以陈毅元帅的《青松》诗句结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愿张老寿如松竹,福寿康宁,儿孙事业大成,举家幸福美满……。 作者简介:常玉田,赵县沙河店镇野鸡舖村人,退休教师。八十年代中后期从事''赵县教育志"和县志教育章编写工作,荣获省级奖励。多年来为河北农民报撰写稿件,近百篇文章被采用,被评为优秀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