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神”王同春的传奇故事
文/闫辰国
去年初夏时节,本人有幸参加区作协举办的“走进王同春故里”采风活动。很惭愧,走进东石门村时,我对王同春这个人物还是一无所知。通过参观王同春故居、走访村里老人以及查阅相关资料,王同春的形象在我脑海中逐渐清晰、高大、丰满起来,他“走西口”艰苦创业的生活场景,如影片一帧帧在我眼前跳跃……
千里黄河从内蒙古高原自西向东奔流不息,阴山山脉在其北面默默相伴。在黄河与阴山之间有块神奇的地方,那就是后套平原。后套平原以前是蒙古人的草场,由于降水稀少,不能耕种。清朝末年朝廷允许“蒙疆开垦”,内地难民开始到此垦荒。当时,直隶顺德府(今邢台市)的一位的年轻人王同春,“走西口”辗转来到后套开渠垦荒,把后套地区大片荒芜的土地变成了湖泊众多、水草丰美、庄稼遍地、牛羊成群的“塞北江南”。一百多年过去了,他曾经开挖的河渠,目前仍恩泽着那里的百姓。 王同春,生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农历三月初十日,今邢台市信都区东石门村人。祖上家境殷实,后因兵匪抢劫家道中落。5岁染天花致一目失明。7 岁读了半年书,因家境贫困而辍学。12岁投靠在宁夏磴口(今阿拉善左旗境内)经营皮毛作坊的族叔。15岁放弃皮毛手艺,在磴口为人挖渠。他对当地农民引黄河水浇地产生了极大兴趣,常走出去察地形、观水流,用心去琢磨开渠引水诀窍。18岁在后套张振达开办的“万德源”商号做渠工。由于其身强力壮,挖渠技术娴熟,在众多渠工中脱颖而出。两年后,被实力最强的地商郭大义看中,并在郭家正式当了渠头。从此,开始了他的“开渠”生涯。
1868年夏秋时节,后套短辫子渠周围因水土丰美,吸引了上千名民工到此打工求生。不久,人们发现这条天然灌渠淤积了。正当郭大义束手无策时,王同春站出来说:“开渠最重要的是渠口,开口位置不对,要么会被大水冲毁,要么会淤积断流。”郭大义当时没有采纳其建议,短辫子渠还是按照原来的路线重新疏浚。4年后,短辫子渠口再次被淤塞。
1873年春暖花开,大批灾民再次涌入后套。郭大义决定对短辫子渠进行改造。王同春看到改变人生的机会到了,向万德源、万太公、郭大义借款一起投资短辫子渠。王同春被委任为渠道改造工程总管,负责新短辫子渠的疏浚和改造。经过几个月的日夜奋战,新短辫子渠挖成了。因这条渠是四家共同投资,故改名为“四大股渠”(今通济渠)。该渠经过改造,实现了“高不病旱,卑不病涝,凸处凹处都能均衡灌溉。”王同春获得了大片土地的租赁权和人生的第一桶金。
1882年,王同春与郭大义因在治水观点上产生分歧而另起炉灶。他从蒙古王公贵族手中租到大片土地,再独立分租给逃荒的灾民。对前来投奔他的故乡人热情招待,安排食宿,然后赠送田地让他们成为“二地主”,从而发展自己的嫡系,为自己效力。 河套是前套和后套的总称。黄河在内蒙古“几”字弯以南地区俗称前套,以北地区称为后套。河套开渠最早是从后套东部开始的。当新开的渠正在哺育良田时,后套中西部依旧被黄沙和丛簇的红柳所覆盖。当时后套西部是一块“三不管”地带,王同春从黄河直接开口,修建了一条贯穿后套腹地的大渠,他在那里建起自己的大本营。
王同春对开渠引水兴趣浓厚,遇下雨天气就冒雨站在田野,观看积水流动方向,以知地势高低。确定开渠路线,他有独到的办法,白天用长杆挂上水斗测量地势高低,夜间则让人点上香火观察。他还有一手绝活,就是躺在地上观测,头朝进水方向,脚朝出水方向,用独眼观测地势高低和水的流向。
1850年黄河改道,大多数人觉得后套平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所以黄河选择流向了西南方的低地。王同春经过多年反复观察,得出“西南高,东北低”的结论,这与大多数人的看法恰恰相反。
王同春办事精细谨慎,开挖每条渠道都亲历亲为、现场指导。遇到水渠堵塞、水流不畅,他废寝忘食、日夜焦思,解决问题后便兴奋地跳跃。多年来,经他手开挖的大干渠有十多条。这些大干渠都是从黄河西南引水,然后向东北流去,弯弯曲曲一直流向阴山脚下,进入乌加河,继而流入乌梁素海,最后南出西山嘴复入黄河。有进有出,灌排通畅。此外,他还挖通了270多条支渠和无数条小渠。整个后套地区几乎被他连成一片。在他开发经营下,后套地区人烟越来越稠密,交通水利日益通畅,民国政府在其新垦殖的土地上,先后设置了五原、临河、安北3个县。 光绪十七年,晋、冀、察、绥、陕等地大旱,难民陆续逃来4万多人,王同春设粥锅百余口赈济灾民。灾民为王同春的善举所感动,纷纷在此安家落户,这些难民自然成了为王同春开渠垦荒种田的骨干力量。
王同春开发后套鼎盛时期,其家境迅速暴富。当时,在后套及整个绥西地区,他的财产无人匹敌。据统计,拥有荒地27000余顷,耕种熟地8600余顷,建立了70多个牛犋(生产单位),每年雇用长短工千余人,佃户几万人。年收粮食约7000多万担,收地租银17万两。饲养耕牛1000余头,场牛2100余头,骡马1700余匹,羊12万余只,骆驼500多峰,牛马大车200余辆。
王同春一生的业绩重点在农垦和治水。但是,他也有资本运作的先进头脑。他曾经代伊盟乌审旗垫付过五万两银子的庚子赔款,对方用大碱湖抵顶。他投入三万两银子修建厂房、购置设备,生产的碱块远销华北。他曾在包头创办过漠南矿业公司,开发三个井口,当时雇工达一千二百余人。他在五原设立了“隆兴长”商号,开设了油坊、粉坊、酒坊、炒米坊、碾磨坊、皮毛作坊、造船坊等,生意做到周边五省,繁荣了隆兴昌。如今,五原县的县政府驻地隆兴昌的名称就来源于“隆兴长”。
王同春为当时邢台市南关皮毛业的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后套原是蒙古人的原始牧场,是皮毛原料的盛产地。王同春每年把羊皮从后套运到邢台,再把绸缎布匹洋广杂货从邢台等地运到后套。辛亥革命时期,阎锡山军队曾得到他的资助。因此,“隆兴长”商号运输货物经过山西,只要车上插了“王同春”三字的标旗,各税卡免验放行。为此,每年有大量的邢台人投奔王同春,纷纷加入贩运皮毛的队伍,有效促进了家乡皮毛业的兴旺发达。 “历史的精彩,在于它的复杂。”王同春作为一个靠兴修水利发家的封建地主,势力逐渐壮大,招兵买马,养有家丁数百乃至上千人。每当农忙季节,后套茫茫田野上,村连村户挨户为其锄地及担土修渠有时多达万人。他一贯勤俭持家,绸缎不上身,不大兴土木建豪宅。人有所求,必慷慨相助。数十年如一日,几乎每天乘马外出巡视渠地。他惜物爱牲畜,先喂了牲口再吃饭。
他一生命运坎坷,因开渠屯垦先后数次被诉讼,5次坐牢,牢狱生活长达11年之久。1903年清政府搞“移民实边”政策,强迫他将数十年所开渠道及所置田产一并交官充公。
1925 年6月28日,王同春指导当时的国民政府开挖新渠,赴黄河口岸督修河口,他不顾74岁高龄下水于河口探沙,昏厥在水中,待渠工把他抬出水面,他已离世。
王同春开发后套,不是受皇命所托,而是出于求生本能。他不是科学家,却以一己之力奠定了近代内蒙古河套水利的基础。他几乎未上过学,却通过治水活动成为河套开发的拓荒者、著名水利专家、国民政府的水利顾问。他死之后,当地百姓尊他为“河神”,为他修祠祭奠。他的事迹先后被载入《清史稿》和《剑桥中华民国史》。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称他为“民族的伟人”。著名作家冰心称他为“河套民族英雄”、“河套无冠帝王”。1947年《王同春开发河套记》被选入全国高级小学通用教材《国语》第一册。2012 年一部《我叫王土地》的电视剧火遍大江南北,王土地的原型就是从邢台走出去的王同春。
个人简介:闫辰国,男,邢台市任泽区人。1984年11月入伍,2006年9月从火箭军部队转业,现为邢台市公安局信都分局二级高级警长。1988年开始在军内外报刊电台等媒体发表作品。擅长新闻通讯及公文写作。目前系中国散文协会会员,邢台市作协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河北省警察协会警学研究员,信都区作协常务理事。先后在省内外报刊发表各类新闻及文学作品300余篇。工作之余,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书写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