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今声读书笔记两则(外三篇)
一、野游与冶游
野游,顾名思义,即是指到野外游玩。语出汉代刘向《说苑·善说》:“野游则驰骋弋猎乎平原广囿,格猛兽。”野游大多在春季,所以又称春游。古人喜爱春游,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钱唐湖春行》一诗里写到:“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东晋王羲之在《兰亭序》里对春游亦有生动描写。有人还用笔墨把当时的游春盛况记录下来,如隋代展字虔的《游春图》。《游春图》先由末代皇帝溥仪带到长春伪皇宫收藏;后日本投降、溥仪出逃,伪皇宫被洗劫一空,《游春图》流落于东北民间。1946年被收藏家张伯驹购得并于解放后捐献赠给国家,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由于野游有危险性,例如毒蛇咬伤,昆虫叮咬或蜇伤,骨折或脱臼,食物中毒,迷路,遭遇雷雨天气等,所以,公益部门提醒,参加野游前要做好一些必要准备,一是穿着较为贴身的长衣长裤,以避免蚊虫叮咬及树枝扯挂,若衣服宽大,可以将裤腿、袖口扎起来。二是穿着合脚防滑鞋子。三是准备御寒衣物。四是准备足够的净水、干粮及常用药品,如驱蚊药、止泻药、外伤药等。五是请向导引路。六是节约饮用水。断水时,慎用野外天然水源、切勿摘食不认识的植物果实。七是携带一些望远镜、放大镜、多用途工具刀、电筒、哨子等用具,可以带来额外的乐趣和便利。八是出游前必须准备好露营时候要带好所需的工具,帐篷,铲子。九是保护生态环境,不要随意猎杀捕捉野生动物、采摘植物、引燃篝火、丢弃垃圾。
冶游,原指男女在春天或节日里外出游玩,后来专指嫖娼狎妓。关于“冶游”,古人有许多记载。《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四时歌》:“冶游步春露,艳觅同心郎。”宋代晏几道《浣溪沙》词之四:“白纻(zhù)春衫杨柳鞭,碧蹄骄马杏花鞯(jiān),落英飞絮冶游天。”明代顾大典《青衫记·郊游访兴》:“看遍街头万户春,纷纷俱是冶游人,转觉皇都气象新。”清代赵翼《美人风筝》诗之三:“天路无梯一线通,冶游最好趁春融。”清代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先拊膺痛哭,责其子之冶游,次啮(niè)齿握拳,数诸客之诱引。”
陈祖美在《陆游<钗头凤>非为唐琬作补苴》(2005年第11期《文史知识》87页)一文中多次提到“冶游”。其文观点是,《钗头凤》一词并非出自陆游之手,乃是当时成都的冶游之作。而在同一本书里却有两篇文章比较详细的论述了陆游和唐琬的故事以及《钗头凤》创作的前后过程,一篇是高利华的《陆游的沈园本事诗说》和刘侃的《沈氏园遗址考》。
文坛论证,各执一词;有兰台笔墨,亦有林下闲谈。孰对孰非,留给后人去凭藉据理、考证评说吧。
二、笫与第
《左传》载:“床笫之言不逾阈。”阈(音yù),指门坎,意思是闺房里说的话,不能传出家门之外。《周礼·天官·玉府》《太平御览·卷五十五》《后汉书·安帝纪》《恩幸传序》《清波杂志》和《聊斋志异》等典籍也有相关记述。
有人经常把“床笫”写为“床第”或者“床第之私”,这是错误的。笫(音zǐ),就是用竹子编织的床席,有句成语叫“床笫之私”,指的是闺房之内或夫妇间的私房话、私密事。
“床笫之私”不独闺房之内窃窃私语,亦有端正贤良不失枕边衾侧者,最有玩味价值的是蔡卞和王雯的“床笫之私”。史料载,北宋书法家蔡卞,就是蔡京的弟弟、王安石的女婿。他极力推行王安石变法,受到王安石的器重,并把自己的二女儿王雯嫁给了他。蔡卞做为王安石的女婿,官职晋升的很快,后来一直做到尚书左丞(左丞相)。他的妻子王雯聪慧有主见,知书达理,擅长诗词,蔡卞每逢有政务要事,总是在头一天的夜里预先和夫人王雯商量妥当,然后第二天上朝时,再胸有成竹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王雯之于蔡卞,堪称“贤内助”,与当今官场上的那些“夫贪妇腐”,败坏党的风气、自毁家门之辈,堪称天壤之别。
第(音dì),一般用在整数的数词前面,表示次序。例如第一、次第、等第。古代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也用“第”来表示,例如科第、及第,没有考上,为落第。
封建社会官僚贵族的大宅子也称“第”,例如宅第、府第、门第、进士第。白居易有诗曰:“谁家起第宅,朱门大道边。”
说到“门第”讲“朱门”,在古代是有讲究的。按照古制,只有门上安钉的府第,才有资格把门漆成红色,曰“朱门”。门钉不能随便钉,皇宫门九九八十一颗,王府六十三颗,公侯四十九颗,官员二十五颗,百姓门上没有钉,所以称“白钉”。刘禹锡《陋室铭》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就是这个意思。
2024年5月27日
◎读书快趁好年华
我曾经多次论述过读书的益处,并且倡导退休老人读读书,以安神养性,从中找乐。然而,老来读书虽然有许多好处,但是,也有诸多不便。清代学者黄之隽在谈到读书时,曾经说过:“目老而昏艰于视,手老而倦艰于披,口老而干艰于读,心老而衰艰于思。”他说,年纪大了看书学习,由于视力下降,看书困难;手脚不灵便了,翻书写字也费劲了;读起书来,口齿不灵;理解书中义理,也不像年轻时记性好、消化快、容易懂了。
古人对读书的益处,说的十分明了,明代学者吴从先在《小窗自记》里说:“惟书不问贵贱贫富老少,观书一卷,则增一卷之益;观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坚持读书,贵在“惜时”。关于读书惜时,古人早有说法,《说苑·建本》载:“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在“日出之阳”和“日中之光”时潜心学习而非要苦心于“炳烛之明”呢?再者,烛光再亮,也没有太阳光线充足。
时光似水,稍纵即逝。对于珍惜时间的人,时间能充分地馈赠以人无穷的智慧和财富。有人把时间比作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不是吗?只要辛勤耕耘了,坚持不断地读书学习了,时间就会毫不吝啬地给予劳动者以甜美的劳动果实。
我国许多先贤之所以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大都惜时如金,羞于闲散。著名画家齐白石,无论是画虾、蟹、小鸡、牡丹、菊花、牵牛花,还是画大白菜,无不形神兼备,充韵生动,奥秘无穷。据说老先生在八十五岁那年的一天上午,写了四幅条幅,并在上面题诗:“昨日大风,心绪不安,不曾作画,今朝特此补充之,不教一日闲过也。”耄耋之年,追时若此,令人钦佩。
司马光珍惜时间,为了不把时间付诸昏睡之中,用木头做枕头,读书困倦时,就枕着圆木瞌睡,只要翻身,枕木就会滚掉而人就会随之惊醒。司马迁用这种方法来强制自己,挤时间刻苦读书,最终完成了皇皇巨著《史记》。地质学家李四光惜时与司马光用功,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在野外进行地质勘察时,经常用石头做枕头睡觉,一旦被石头硌醒,马上开始工作。
古谚云:“男儿奋发贵乘时,莫待萧萧两鬓丝。”读书贵从早,快趁好年华。明代有两位智慧先生,一位名叫文嘉,他写了一则《今日歌》;另一位叫钱福,他写了一则《明日歌》。讲的都是要珍惜时间,大家看了,一定受到启发教益。现抄录如下,共同品味:
《今日歌》:“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天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晨错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2024年5月25日
◎环仰泰山
人来泰山,登临而已,我来泰山,则先环仰其雄姿而后探索其奥秘,可谓是兴致之上,又增添一幸运。
2001年,我供职于吉林畜牧兽医杂志社、吉林经济报和中辰国际集团吉林分公司期间,8月24日,我随同公司老总一行4人,自长春乘“奥迪”抵达辽宁大连,当天晚上船,海上航行一夜,翌日清晨4时许,到达山东烟台港。
船近港区,远处山上一灯塔光束四射,不断移动。码头上一片灯光,海港风平浪静。船靠岸,司机小张把“奥迪”从船底舱开出上岸,大家重新上车,便在晨光里开始了齐鲁大地长途旅行。
出烟台经平度,进入沂蒙山区,然后入沂源上维莱高速公路,过坊子、奔安丘。上午到达安丘市,下榻到“香江宾馆”。
8月26日5点自安丘去泰安。车过临朐,入沂水地界,经红砂沟等21个城镇到莱芜。
出莱芜,西望泰山,只见山峰耸入蓝天,山首昂于南,顺势逶迤于北。山巅之上,白岩裸露,山腰点点墨绿,大概便是“泰山顶上一青松”吧。
车过虎山,离泰山越来越近了,不由使我想起当年孔子过泰山侧,留下了“苛政猛于虎”名言而使他得到千古美誉。西行愈近,而眼前泰山愈显得高大。下午1点半到泰安市。
其实,泰安既是泰山。泰安市自东而西环泰山南麓而建。稍事休息,我们便去泰山西的肥城市,考察当地规模养兔产业。下午2点半,自肥城回泰安,便有幸从泰山之西东望泰山雄姿。
西望泰山,堆青叠翠,亦是山首昂于南而顺势延伸于北。入泰安市小憩之后,便南去宁阳,当天晚上住在宁阳宾馆。宁阳是全国蟋蟀之乡。这条古道,也是历朝历代达官显贵,从长安、洛阳来瞻仰泰山者必经之路。这是一条古老之路,一条印记着中华文明的阳光大道。
北望泰山,山体呈圆形,东西空旷,山峰似乎从大地昂然凸起,云笼烟罩。过汶水,近泰安市区,再看泰山,雄姿尽显眼前,苍松绿树,裹峡谷深壑;层层云霭,缠峰峦叠嶂。山间显现金碧辉煌,山麓隐约楼台殿阁。
上午9时,我们驱车登泰山。到中天门,乘缆车到“天街”,在“孔子登临处”,大家稍事休息。我来到“五岳独尊”巨石下留影,再到“最上一峰”下取一片山石为志。传说泰山石可以消灾避邪。我无灾可消,无邪可避,只是如登华山取华山之石,登峨嵋取峨嵋之石一样,为了纪念曾经有幸临此而已。
由于是乘缆车登泰山,大部分名胜古迹景点无缘目睹,只是浏览了泰山之颠玉皇顶。
下午4点许离开泰山,上京沪高速公路回返。车过灵岩寺,回头南望泰山,泰山虽然高耸于群山之中,似乎矮了许多。然而,由于刚刚亲历了泰山之姿,青松之秀的山谷,挺拔峭立的山峰和坐落于山颠幽谷的寺院,香烟燎绕的佛堂,犹在眼前。然而,回望中的泰山在渐渐远去,在我的视野里随着飞驰的车行而逐渐消失。
有幸泰山之行,不仅幸在登临而且幸在环仰,我敢说,得此经历者屈指可数。
写于2001年9月29日
重温于2024年5月23日
◎宋今声生活散记两则
一、那日蜂鸣报香来
盛夏的一日,我正在案头发呆,忽然,一阵“嗡嗡”声响,吵醒了我的白日梦。于是,我掩卷离座,循声觅去,原来是一群蜜蜂,三三两两,呼呼唤唤,提篮振翅,光临了我的小院。
夏日园中,畦垄青绿,瓜菜正在抱蕾孕葩、生香蕴色,无花何故引蜂来?我顶着烈日,在园中寻找邀蜂道主。只见几只蜂儿,正在绕着葡萄树飞上飞下,忙个不停。我小心翼翼地走到葡萄架前一看,原来,昨日那条条葡萄花序,今日已经悄悄开放了,而且那浓郁热烈的奇香,似乎正在不顾一切地四处喷溢。嗅花香,睹花姿,简直难以使人相信她们会同出一枝。因为,葡萄花太瘦小了,太清淡了。她既没有牡丹那国色天香、雍容华贵之态,菊花那飘洒清雅、华美多姿之姿,也没有荷花那婷婷玉立、芳姿婀娜之美,桃花那璨如锦浪、艳若红霞之貌。
葡萄花,你是把美丽暂时让给婆娑摇曳的绿叶给人以凉爽惬意呢,还是留给日后那一嘟噜一串串、五颜六色的果实?而自己却暗散浓香、甘披绿色。
蓦然间,蜂鸣中,花儿谢了,花香淡了,一个个小米粒儿大的绿圆点儿,争先恐后、探头探脑地在花序上挤了出来。这就是那秋日里沉甸甸、酸甜甜、珍珠玛瑙般的葡萄吗?
二、有鹊登枝为我邻
出家门南行百米,是我的一片杨树林,每天早晨或夕阳西下,我便来到林中散步,去享受清新与凉爽。
今春一日清晨,我去树林西边观察新栽树苗幼芽萌动,听有喜鹊在头上鸣叫,抬头一看,原来两只喜鹊在树上忙着筑巢。我在林旁悄悄蹲下,仔细看它们的劳作。
如果说燕子衔泥垒窝非一日之功,那么,喜鹊叼棍筑巢更不是易事。它们不知要飞越多少平原山岗小溪河流,叼来一只只干枝茅草,再一根根卡住随风摇晃的树杈上,有时卡不住放不牢就会掉在树下。看它们没筑完的巢和已经掉在地上的干树枝,想必要筑好一个鹊巢,也得掉在地下好几个鹊巢的干树枝吧。
一天夜里,我被那时紧时慢的雨点敲打玻璃窗的声音惊醒。我失眠了。我担心树上的那双喜鹊,它们无遮无盖,如何渡过这漫长而清冷的雨夜?
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清晨合衣起来,急忙来到挑着鹊巢的树下,只见那两只喜鹊早已先我“起床”立于枝头,一边欢叫一边摇翅振羽,是抖落身上的雨水,还是为这雨后的青枝绿叶而欢唱?
鸟择林而栖。有鹊视我家树林为安身立命之所,筑巢安家,与我为邻,我引为幸事。于是,我一有闲暇或读书疲倦,便脚步轻轻来到喜鹊“家”前徘徊,看它们从远方觅食或旅行归来。有时大概路途劳累,还巢落树时双爪抓不住枝干,以翅膀扶枝,摇摇欲坠。这时我忽然想起南朝梁诗人肖纪《咏鹊》中“欲避新枝滑,还向故巢飞”的诗句。鹊儿小心,新巢住久,自成故居。
又是一日鹊归林,这双喜鹊结伴欢唱着飞回故里。是交颈而息吧,暮色里,只见两只鹊尾露在没完工的巢边。
鹊宿我归,祝它们明天有一个亮丽明媚的早晨。
2024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