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儿山
每次坐火车路过熊岳,我都会透过车窗,遥望望儿山。
那山不高,山顶隐约立着一根人形物体,那便是传说中的母盼儿归吧。
我原以为:是母亲担心出海打鱼迟迟不归的儿子,她天天爬上山顶,手搭凉棚,凝望大海,祈盼儿子早早归来。可怜天下父母心,若换作父母远走他乡,杳无音信,作为儿女,也会盼望父母早早归来吗?
宣传板上说:古时候,一位母亲期盼进京赶考的儿子早日归来,儿子不负母亲厚望,金榜题名,得到朝廷重用,被派往江南为官,因为赴任紧急,儿子派人乘船为母报喜,可送信人船沉人亡,从此母子失去联系,母亲便整天站上山巅,极目远眺。
现实与我想象的大相径庭,山上的石柱明明是面朝大海,所以我才想象母亲盼望远出打鱼的儿子早日归来的。
今天,我与老伴坐火车去熊岳思拉堡温泉小镇泡温泉。这趟慢悠悠的绿皮火车有三十多年没坐了,坐在椅背直立的硬座上,我仿佛又回到了过去,感觉火车的噪音比从前小多了,只是车速太慢了,目测车窗外的景物,我估摸着时速也就七八十公里的样子。
既然来到熊岳城,去看看望儿山吧。与司机一番砍价,最终花20元来到望儿山景区大门前。成人四十元,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半价。听景区工作人员说,军人免费,我笑问他,警察免不?没成想他说免。我望着老伴苦笑一下,我有点不太相信自己的耳朵,警察何时有了军人待遇?其实在和平时期,警察的作用不比军人小,年年全国有多少警察死伤在岗位上,国家均有统计,尽人皆知。警察不该享有军人待遇吗?看来以后去旅游,还是带上警官证,管它好用不好用。据说每个地方的政策也不一样,这也是中国特色,让人很无奈。
来到望儿山下,近看望儿山,山的确不太高,山顶有座用灰砖砌成形似宝瓶的小塔。这让我大失所望,这哪是我在火车上看到的人形物体,更不是我心中老妇人的执着形象。既然不是望儿山上的老妇人,那么那位饱经风霜、慈祥执着、焦灼孤寂的老妇人哪里去了?这时一个游客,手指半山腰石砌的小柱子说,可能是它吧。我顺他手指的方向望去,至少它还是个石砌人形,不是宝瓶,于是我宁愿相信它是望儿山上的老妇人。不过它怎么在半山腰?这不符合登高望远的道理呀,我又开始怀疑纠结起来。来到山下,我向经营旅游纪念品的当地人请教,望儿山老妇人到底在哪,他手指半山腰,一块用红绸子围绕的石头说,那不就是吗。什么?那就是日夜盼儿归的老妇人?可它明明是块石头,怎么看也看不出个人形来。那人又说,它就是个头像。可是头像也不像啊。
我灰心至极,这跟我想象中的样子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当我来到一处展示栏前,看见一张照片,通过意向,我好容易看出那块石头的确像是老妇人头。可她的身子哪去了,她怎么会在半山腰,不符合逻辑啊。真是一波三折,怎么搞成这个样子?
我又去参观慈母馆,那里的解说词把那母亲的形象拔高了不少,一句话,无外乎普天之下,母亲之伟大云云。好在未与祖国和爱国主义联系起来,其实那就是人性和母性而已。
说实话,我很失望,真不该去望儿山。这满山透着铜臭的现实,无情地蹂躏我心中柔情,我脑海里的诗情画意,我心中的母性真情,统统被现实击得粉碎。
立在山顶上的,是一座塔。一根人形石柱和一块石头头像却处在半山腰,简直是逻辑混乱,不可思议,令人费解。
权当我没来过吧,我宁愿在心里保留那份美好,我宁愿在心里保留那份神圣。
别了,望儿山;
别了,半山腰上的人形柱;
别了,半山腰上的妇人头。
我想在有生之年,我不会光顾充满铜臭,到处洋溢浓烈商业气息的旅游景点了。
作者:远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