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运史上有一个名称,引人注目:漕帅。
即漕运总督,之所以被尊称“漕帅”或“漕台”,皆因手握兵权,可以调动一支12万人的“漕标”部队,专门负责押解粮道。
“水运为漕,陆运为转(挽)①;漕水转谷,千秋载运”。漕督,节制七省漕粮,官至从一品,往往还兼任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等,堪比户部尚书,跟太子太师等职位属于同一官阶。
一般认为,漕督官品低于尚书。然而,由于皇帝任命,漕运总督同尚书打交道时,处于同等地位。他向尚书行文时,用“咨”,而不“呈”。
国家中枢对于漕运的重视,使得淮安成为国倚重器。“以法一方,欲通千里”,所以“涓滴皆从心上过”。
漕运是整个国家的生命线,等同国家血脉。
尤其在政治、经济重心北移后,朝廷更加仰给于江南漕粮。
漕督这个位置,被国家看得很重。
清代皇帝非常重视漕务,康熙帝亲政时将“漕运”、“三藩”、“河务”悬于柱上,对漕务亲力亲为。
漕运总督,统管全国运河事务。
据统计,明代漕运总督99名,清代漕运总督95名。
今天,至少有两本文献中呈现出完整的历任漕运总督名单。
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列出了71名漕运总督名字,他们的任职期间为明朝景泰二年(1451)年到万历三年(1575)。①《淮安府新志》所列名单与此差不多。这样,从明朝景泰二年(1451)年到明崇祯十七年(1644),总共有99名漕运总督,他们的平均任期近2年。②
清朝入主中原后,沿明制设漕运总督,专设“总漕部院衙门”机构。官品秩为正二品,如兼兵部侍郎(似国防部副部长)或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似监察部副部长)衔,则为从一品。清代漕运总督有90人(99任)。其中满人38人、汉族52人。1842年以后,汉族官员出任漕督者多达23人。
明代漕运总督任期(如奔丧、生病、退休、特殊改任和免职等)平均两年轮换一次;而清朝任期则更短了,有的漕运总督任期只有三个月。
漕运总督,是京师之外所有地区最有影响的官职。
漕运总督属下有理漕参政、巡漕御史、郎中、监兑、理刑、主事等级别和职掌各不相同的属官。督催有御史、郎中,押运有参政,监兑、理刑管洪、管厂(造船厂),管闸有主事。文官武将及各种官员达270多人;还下辖仓储、造船、卫漕兵丁2万余人。
漕督除主持漕运重任外,尚总理军政事务、督理钱粮、操练兵马、修理城池、抚安军民、平叛剿匪、禁革奸弊等事项。如有战事,即可调兵遣将,迎战抵御。
漕督是京师之外最有影响的官职,可谓封疆大吏。
漕运扼守北方运输、南方粮财之重要通道,称为朝廷命运也不为过分。
漕运总督在清代为从一品大员。
据说,穿着服饰上有规制,帽饰红宝石(二品为珊瑚),蟒袍为九蟒五爪(二品同),仙鹤补服(二品为锦鸡);岁俸银180两(二品155两),年养廉银15000两至30000两左右(二品20000两以下)。③
从一品的漕运总督尚兼任兵部侍郎,是官员仕途生涯中最重要的阶梯,地位不亚于天子门生直隶总督。
漕运总督之下,设漕运参将统,统领各省把总,全国12个把总,分统各卫所漕运。这12把总共127600人,运船11700只。另有遮洋一总,有7000人,海船350只,专司漕粮海道运输。这13总统称为运军,共辖120余卫所,12万运军,运船1万1千只。
这些把总由各卫指挥使(清称守备)和千户担任,他们是具体押解漕船运粮的官儿。
明、清时期,每当漕运时节,“帆樯衔尾,绵亘数省”,最多时有漕船1.2万只,漕军12万人,入京漕粮一年达600万石,“居天下强半”。④
淮阴福兴闸起碑记。河督麟庆著《鸿雪因缘图记》中描绘图景。可见福兴闸修好后,人们勒石刻碑铭记历史的场景。福兴闸正是大运河漕运通道重要的闸群之一。
明洪武时,每年约有六、七十万石粮米远涉重洋,源源不断地输往辽东和京城地区,但海运异常艰辛。
朱元璋曾为“辽东漕运艰”而“深以为虑”。
朱棣即位,于永乐元年(1403)正月宣布以北平为北京,开始明朝统治中心北移。当年二月,北京设置行部、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国子监等中央级部门。接着,迁徙直隶苏州等十府与浙江等九省富民充实京城。随着大势所变,漕运方式也随之而变。
永乐元年,经过四年“靖难之役”,北方储粮告匮,朝廷恢复南粮北运。京城政治地位与日俱增,人口剧增,文武官员、军民人等皆需仰籍江南漕粮,单凭海运已不能满足需要,“海运不给,于是陆运以济之”。北运方式,由原来海运变为“海、陆兼运”。④
永乐元年三月,朱棣命令平江伯陈瑄与前军都督佥事宣信,“各率舟师,海运粮响,瑄往辽东,信往北京”。以后每年海运均由这两人负责。
“陆运”,即“河、陆接运”。首倡“陆运”者,名叫唐顺,是普通军士。永乐元年三月,唐顺上书朱棣,曰:“卫河之源,出卫辉府辉县西北八里太行山下,其流自县治北经卫辉城下,抵直沽人海,南距河(黄河)陆路才五十余里。若开卫河距黄河百步置仓,受南方所运粮饷转至卫河交运,公私两便。”唐顺建议,得到朱棣赞同,即命群臣详议。
户部尚书郁新拟制改良方案:“请至淮安用船可载三百石以上者,运入淮河、沙河至陈州颖岐口跌坡下,复以浅船可载二百石以上者运至跌坡上,别以大船载入黄河,至八柳树等处,令河南车夫运赴卫河,转输北京。”朱棣“从之”。
当年十一月,一百五十七万余石的遭粮,首次沿这条运输线运往北京。因为这条运道在黄河与卫河之间有一段车运,故当时谓之“陆运”。
清晏园内康熙帝御碑亭。国家之所以对漕运倚重,皆因历代王朝皇室、勋戚、官宦、军队所需要的粮食等物资,均需通过漕运从富庶江南运输而来,水运是最廉价的运输方式,而大运河则是京城和江南之间重要的交通运输线。
漕运总督有保障漕运的亲辖军队,称为“漕标”。
《光绪会典》载:漕运总督所亲辖“漕标”,共分本标左、中、右三营及城守、水师等共七营,兵额3400余人。辖制武职官佐,最高者为从二品的副将,并节制鲁、豫、苏、徽、赣、浙、鄂、湘八省漕粮卫、所。上述八省漕粮归漕运总督管辖。沿海收粮起运、漕船北进、视察调度、弹压运送等,均需总督率官佐“漕标”亲稽。
所管辖各省内有粮道衙门,皆驻有兵力,保护沿途漕运安全。
这些兵力均听命于漕运总督,属于直系管理,各省管不了他们。
管辖八省漕粮,替朝廷当了一半家。
这样的位高权重,在皇家心中自然有分量。
明景泰初设漕运总督,与漕运总兵官合称“文武二院”。分工为文臣负责与各省粮道征集漕粮;武臣负责押运进京,即所谓“文督催,武督运”。
总漕节制八省漕粮,于每省设负责漕运的督粮道(正四品)。督粮道职责是监稽收粮,督押粮船直驰山东临清,待山东粮道盘验结束回任。山东粮道须待最后一批粮船抵通州才告回任。最后一批粮船按规定由漕运总督亲押至通州,并向皇帝述职。
清代,每年大批漕粮均由水路运往京城。从大运河北运至通州,在通州卸船后,将其中一部分运往京师,分仓储存。其中输送京师粮仓的部分,称为“正兑米”,供八旗兵丁饷米;留储通州仓的部分,称为“改兑米”,是供王公百官的俸米。王公百官的俸米,须自行前往通州领取。以上几项,以入京仓的八旗甲兵之米粮数额最大,每年约二百四十万石。⑤
总漕可直接向皇帝递专折和密折奏事。每年漕船北上过津后,循例要入京觐见,向皇帝汇报漕粮运输完成诸事。
皇帝极其重视漕务,务必听取汇报。
在整个漕粮运输中,督理漕船的运行和装卸,漕运副总兵官更是亲自跟随漕船。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对繁杂的漕运事务的分担。且有一位仅次于总兵官的长官时刻跟随漕船队伍,各项路途中的突发事件可以就地裁决,下属的各级漕运人员也能更加规范地工作,漕运效率会随之提高。⑥
漕船开行之后,漕运全程有两个节点至为重要,一为“淮”,一为“通”,“淮为淮安,“通”则通州,淮安是漕运总督的治所,是漕运中途盘验的总站,而通州是漕运的终点。漕船如果在期限内正常抵淮,则说明漕运任务完成过半,如果按期限安全抵通,则漕运任务顺利完成。正因为如此,漕船过淮和过通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定。
漕船重运北上,航程分为两大段,第一段,由各州县兑粮水依次到淮安,由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各地巡抚衙门按帮各发给限单一张,到淮安由漕督衙门检验;第二段,由淮安至通州,由漕督衙门按帮再各颁发限单一张,抵通州之后呈缴仓场衙门。漕船卸粮之后回空返程大体也是相同的程序,在通州由仓场衙门按帮发给限单,到淮安缴验,由漕督衙门另换限单,回到原兑粮州县水次再行查验。
漕粮兑运的一个完整过程至此完成。⑦
在史书上,与漕督齐名的还有一个官职:漕运总兵官。
漕运体制建立之初,运输依靠的是军队将士。
无论是在漕河重开之前的海运过程中,还是在漕河体制建立之后,运输人员都来自军队,漕运总兵官就应运而生。
明朝初年,河海兼运,永乐二年( 1404) 设总兵、副总兵来统领官军、管理海运。后来海运废除,总兵官便专管漕运。明永乐年间,始设漕运总兵官,以平江伯陈瑄治漕。
“总督漕运总兵官一人。永乐二年设总兵、副总兵,统领官军海运。后海运罢,专督漕运。天顺元年,又令兼理河道,协同督运参将一人,天顺元年设,把总十二人,南京二、江南直隶二、江北直隶二、中都一、浙江二、山东一、湖广一、江西一。”⑧
明景泰年间,设立漕运总督。最初,漕运总督与漕运总兵官地位上是相当的,随着时间推移,漕运总督地位便超过了漕运总兵官,逐渐侵夺漕运总兵官权力,甚至负责军务。
这种强大的影响力主要来自首任漕运总兵官平江伯陈瑄。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陈瑄个人的能力与威望提高了漕运总兵官这一职位的地位”。(《明代的漕运》)漕运总兵官自陈瑄始,成为督漕的重要武官。
漕运总兵官自设立始便有重要地位,其职司出自于朝廷处分,领专敕,于职衔上加“钦差”二字,且其印在总兵中独一无二,“挂印将军,柳叶篆。皆银印。独漕运总兵印同将军。”⑨这足以说明,漕运总兵官因掌漕运事宜,地位非同一般总兵。
明时,朝廷同时任命漕运总督与漕运总兵官,让两官共同督理漕务。
漕运总督负责总领漕运,禁革奸弊;漕运总兵官负责统领漕军,修举漕运。
漕运总督为封疆大吏,主掌漕运,处理运粮官军作奸犯科,量情惩治处理。漕运总督同时还兼任凤阳、淮安、扬州、庐州四府及徐、滁、和三州的巡抚,负责处理地方事务,包括安抚军民、清理盐课、赈灾饥荒、修理城垣、缉捕盗贼、操练守城官军等。
漕运总兵官主管统领漕军,修举漕运积弊旧规。负责率领漕军攒运漕粮交纳京仓,统领运粮官军。保证漕粮按时按量送达京仓,是漕运总兵最主要的职责所在。总兵官兼镇守淮安,负责抚辑当地军民、修治城池、剿捕盗贼等。
朝廷实行漕运文武双轨制,但实际大权在于文官漕运总督。
漕运总兵官产生之初,是督漕最高官员,统领漕运诸多事宜。漕运总督设立后,总兵地位便与日剧下。总兵敕令中载“凡事须与总督漕运都御史计议停当而行。”这说明总兵是受总漕节制、甚至是统领的。而漕运总兵官由都督佥事充任,为正二品;漕运总督由都察院右都御史充任,也为正二品,相同品级,总兵却事事与总漕“计议停当”,文官凌驾于武官之上,节制武官之趋势已初露端倪。⑩
明万历四十年( 1612) ,朝廷撤销时任漕运总兵官一职,剥夺了勋臣世爵。至此漕运总兵官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以文臣逐渐取代武臣治理天下。
大闸口乾隆御碑亭。清代对漕粮的需求超过历朝历代。朝廷官吏实行满汉双轨制,故机构庞大,京师十多万八旗驻军及数十万家属均由朝廷供养米粮。漕粮另一作用则是为全国各地提供驻防军饷。
清初,虽仿明制,设立漕运总督,用得是汉臣。
第一任漕督为沈文奎。
建章之际,皇家颇不放心,清顺治三年(1646),添设理漕部堂。由满洲侍郎一员出任总理,与漕运总督同督漕运,名为“襄治漕务”。实际上是一个监督漕运总督的机构,权势煊赫,远过漕抚。
这是一个叠床架屋的多余机构,且不得人心,只存在了十几年时间便撤销。
又一次走进陈潘二公祠。
午后的阳光,温暖和煦。
前来探望这位有功于清江浦的首任漕运总兵官。
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因为一个人被人们牢牢记住。
一个首开清江浦,通水保漕,为民造福,留下无数赞声的人,其经历并非一帆风顺的。
平江伯陈瑄 (1365—1433),历仕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自永乐元年(1403年)起担任漕运总兵官,奉旨开凿清江浦,为国家与时代带来了新生与希望。
他由海军军官任上转职漕运,循宋代乔维岳沙河故道,开凿清江浦,兴修四十七座闸。
淮安位于大运河中段,为黄淮运交汇处,风高浪险,闸多坝繁,经常出现翻船沉舟事故,关系整个漕运航线顺利畅通。
皇家称:“而治必于淮者,盖淮,左江、右河,东控海道,北接兖、豫,西接两都而诸陵咸在。况淮古称难治,故曰淮夷。”○11
平江伯陈瑄入主清江浦,标志着大运河漕运时代的兴起。
他负责整个国家漕运,包括海运、河运和陆运。
自永乐九年,会通河修成,京杭大运河修复,废止海运、陆运,单用河运。此后,陈瑄在沿运各处,特别是在淮安,修建大量水利工程。开凿清江浦,将漕河裁弯取直,避免五坝盘驳和淮河沉溺的风险。
他督理漕运三十年,改革漕运制度,还兼管淮安地方事务,修治京杭运河,精密远见,举无遗策,功绩显赫,为明清漕运奠定了基础。
淮安地处黄淮交汇之处,是整个漕运的关键。陈瑄大部分时间驻镇在淮安。
陈瑄开凿清江浦的最大功劳是——造船闸、建船厂、设粮仓。
他与这方水土有着深厚情感。宣德二年(1427),朝廷命漕运总兵官开府淮安,并加“镇守淮安”职衔,为镇守淮安总兵官。
后人称:平江伯陈瑄,亦疏凿淮扬一带,自此南北达会通矣。可谓天地间大功,国家大利,无穷之大业也。○12
陈瑄是开凿清江浦的功臣,居功至伟。作为一位海军军官,从征战海疆的战场转为统管和治理漕运的主官,他雷厉风行的干练作风、呕心沥血的为民情怀,给清江浦百姓留下深刻印象。
陈瑄于宣德八年(1433)逝于淮安任所。
皇家赐陈瑄“铁券丹书”,并允子孙世袭平江伯爵位。
陈瑄镇守淮安,开凿清江浦,几乎经历了后来者所有的困难,但都被他攻难克险,一一化解,成为那个时代治河理漕的经典之作。
陈瑄一家有四人担任过“平江伯”——他们是陈瑄和他的曾孙陈锐、玄孙陈熊、六代孙陈王谟。他的孙子陈豫虽未任过漕运总兵官,但曾于景泰五年(1454)与江渊抚循江北及鲁豫水灾,曾请求朝廷筑淮安月城,以护常盈仓。
《明史》称:陈锐,黟国公陈豫子。成化初,分典三千营及团营。寻佩平蛮将军印,总制两广。移镇淮阳,总督漕运。建淮河口石闸及济宁分水南北二闸。筑堤疏泉,修举废坠。总漕十四年,章数十上。日本贡使买民男女数人以归,道淮安。锐留不遣,赎还其家。淮、扬饥疫,煮糜施药,多所存济。○13
如此爱民之承传,应是陈氏家族门风所致,更是清江浦百姓大幸。
漕督的选任不仅考虑出身,而且注重德才。
人治社会,依靠的是执政者个人的贤明与道德完美。
康熙帝选任漕督时,要求“老成持重,谨厚宽平”,“殚力转输,悉心经画”。清朝出现了很多著名漕督,例如,康熙朝的桑额“十余年间,从无稽迟贻误之事”;雍正朝的张大有“九载漕运,一尘不染,可谓绝后空前”;乾隆朝的杨锡绂被乾隆帝誉为“司运今番政最良。”○14
康熙年间,漕督朗廷极,治理漕运,颇有政声。在任江西巡抚期间,曾奉命督办景德镇官窑,制作御用瓷器。其督造郎窑红、郎窑绿堪称一绝,史称“郎窑”,与明永乐、宣德年间瓷器“与真无二”,难以辨别,深受康熙喜爱,同年擢升为漕运总督。因劳成疾,三年后去世,郎廷极在漕运总督任上卓著表现,康熙称其“未有能及朗廷极者”,赐谥号“温勤”。○15
漕运总督阮元,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名臣,被誉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且于经史、数学、天算、舆地、金石、校勘、编纂等领域皆有建树,乾隆对阮元十分赞赏,曾慨叹:“不意朕八旬外复得一人”○16。他的学问被“海内学者奉为山斗",且为官果敢强硬,深受朝廷倚重。
咸丰、同治年间,漕督吴棠,团练乡勇,带勇击贼,办徐州粮台;帮办江北团练;帮办徐宿军务;兼署漕运总督,督办江北粮台;实授漕运总督,赏加头品顶带;暂留任漕运总督,署理两广总督、两江总督,补授闽浙总督,加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兵部尚书衔,授钦差大臣;调补四川总督,得到慈禧太后召见,兼署成都将军,称为:“以民慈父,为国重臣。江淮草木知名,天下治平第一人。”慈禧太后旨赐“柱石勋高,栋梁望重。”○17
漕督张之万,道、咸、同、光四朝元老,督办团练,平定捻军,尤其是剿灭东捻军,功在当朝,授兵部尚书,赐紫禁城骑马,官拜军机大臣。慈禧太后赏双眼花翎,赐用紫缰,入贤良祠。人称:张之万于兵事,若有神授,儒臣治军,风采隐然。民间传:“先有张之万,后有张之洞”。张之洞乃张之万堂弟。○18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无论后世如何评价大运河,运河对国家民生的鼎力承担是无法诋毁的。
走出陈潘二公祠,仰面长河,风轻云淡。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读史明智,鉴往知来。通读“漕运史”这部书,使我们更能看清历史的真相与事实的细节。仿佛历史的纪录片,我们能更加清晰地辨认出历史长河中的壮阔景象和细枝末节。能从高官勋爵上、乌纱蟒袍上、朝笏执板上、朝廷圣旨上,读出千万漕船、帆樯如林与家国的血肉联系、命运交割……
督理漕运,乃举国重任。国家、生民的生存希望维系在他一人身上。“风霜臣节苦,知余报国心。”这种重任的分量,更是对国家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集合,她教会官员认知国家与百姓在心中的重量,认知人世间生命传承的意义。
一粒粒漕粮稻谷,生发出天地博大的意义——
与官印、乌纱、蟒袍相比,不知重千斤、万斤……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天下熙熙,无非过客;岁月茫茫,疏而不漏。
一世之雄,未必长久;一时之杰,难以永垂。
唯与家国相连,与百姓相连,方算得一方为官情怀。
【注释】
① 《弇山堂别集》明·王世贞1590年刻本卷61页1-8。
② 《明代的漕运》黄仁宇 九州出版社
③ 《清代的漕运和仓场》朱小平
④ 《漕船通志》卷之三:国初,驸马都尉黄宝尝镇守于斯,其制曰:奉天
承运,皇帝圣旨:教驸马都尉黄宝兼淮安卫指挥使,守御淮安府城地,宜令准此。至今不改辙焉。故京操十二荣(即荣伍),军有十二万,漕有十二总,军亦有十二万。中外相援,兵食相资,祖宗之微意,岂无所谓哉?於乎!内而两畿,外而五省,竭天下之半而属之漕,今日当是职者,利用大作,无为职之羞可也。凡职各以次列,而抚镇以下,制使创始及有成绩者,表而出之,职必有所居,然后可以听治。于是作《漕职表》,而以《公署》附焉。
⑤ 《试论明代漕运方式的变革》杨亚非《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2期
⑥ 《简述清代漕运以及漕运制度的变革》
⑦ 《明代漕运督理由军职到文职的转变利弊及影响》
⑧ 《清代漕运行程中重大问题:漕限、江程、土宜》吴琦
⑨ 《明史》卷七十六 张廷玉 1871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⑩ 《弇山堂别集》明·王世贞1590年刻本卷九页169
11 、《明代漕运总督与漕运总兵官关系研究》姜卓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38卷1期
12、《漕运通志》卷之三
13、《七修类稿》卷十三
14、《明史》卷一百五十三列传 第四十一 陈锐传?
15、《清代漕督的设置与裁汰》温凯 运河学研究院
16、《清史稿》列传六十《清代职官年表》
17、《清史稿·阮元传》)
18、《清史列传·吴棠》中华书局
19、《清史稿》赵尔巽等 中华书局点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