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发掘传统国学,促进中华文化复兴,本传媒推出北美著名诗人,诗词评论家唐风先生的系列作品。他的求知,每有独到之见;他的文字,总觉言之有物;他的精神,值得同仁提倡。
中华民族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历史源远流长,我们的文化丰富多彩。继续传承与发扬,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冰心文化传媒的宗旨。唐風先生充分领会与配合,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欢迎大家热情参与,共襄盛举!
冰心文化传媒站长 冰心
中 科 院 士 的 风 采
唐風(纽约)
中国科学院院士与文字雕虫的诗人,两个概念不同的词汇,怎么可能联系在一起?奇怪吧,缘分有时就是这样。
好友陈美珠(美慧)是人脉广泛长袖善舞的香港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东方之珠文化协会会长。三月底听说我要回藉,想联系穗港一班诗文界朋友聚会。我想我又不是什么人物,何来此阵仗,遂回应说,我喜低调,找几位爱诗者,不拘礼节茶叙可也!她明我意,说那好,到时会让你满意。当我还在浙江随团参观活动时,她已于4月15日约同友人抵穗。我由于耽搁至18日凌晨4点才飞回广州,下午即奔其寓所相会,同来的还有荆楚才女卢素兰老师和香港刘満潮先生等吟友,当日便同游番禺宝墨园及长隆欢乐世界。19日我们于泮溪画舫午餐后在西关及荔枝湾一带采风,感受名城非遗保护区的传统文化气息。晚餐由美慧作东,席设五星酒家鹅公村美食楼。路上悄悄对我说:今晚有两个人你会很想见,见到一定很开心!我正寻思是谁?进包厢见到的第一人,是网名叫「唐生趣经」的广州帝奇药业有限公司创办人彭唐生博士,一位精力充沛精明干练,优雅风趣的企业家诗人。我们网上认识有时,见面还是第一次,却有一见如故之感。随后到来的是一位身材高大,身板硬朗略微发福,头发灰白的学者,看得出来由于长期从事科研专业,形成严谨习惯,虽然今晚场合轻松,仍带有几分职业性的沉稳。
美慧介绍说:这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世界建筑学权威吴硕贤院士。我心中一震,中科院士,国宝级人物,怎么会到我们这个「百无聊赖」的诗人圈来?美慧接着说:吴院士不只是建筑界巨擘,还是诗词和书法高手!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浙江大学当教授时就加入中华诗词学会,获选为浙江省诗词学会理事,现在是我们东方之珠文化协会首席顾问。我听后肃然起敬,对面前这位文理奇才崇拜得五体投地。吴院士平易近人毫无架子,亲切地说:今晚我们是诗人聚会,没有院士博士会长顾问,只有诗人只谈诗词。在美慧的安排下,不才的我推之不恭,只能和吴院士并座首席,交流起来甚是方便。吴院士问了北美诗词活动情况,我如实地向他和在座作了介绍,并诚邀他方便时到纽约诗画会指导。
我问他,中科院士这个现代最高学术职称,在古代相当于什么层级?他说相当于翰林院学士,像李白、苏轼都是当时的翰林学士。不过古代重文,现代重理,如今中科院还未有文科院士。我又问,象您这样一生钻研理科,从事建筑设计及科研教学,怎么会对诗词书法感兴趣,并有时间吟诗和挥毫呢?他说这是家学渊源从小爱好养成。我说我读过已故中科院士,著名数学家苏步青的诗词作品,非常优秀,境界内涵非常人可及。现在院士中写古典诗词的多吗,有没有常交流?他说行内交流的主要是专业,诗词切磋吟坛有许多朋友。我从他口语听出有闽南音腔,问他是不是福建人?他说祖籍福建诏安,生于泉州,青少年在漳州度过,可以用母语勾通。美慧原藉也是福建晋江,我们的谈话更加轻松愉快。席间气氛融洽,大家频频举杯,吴院士酒量尚可,但十分节制,在我盛情之下添了两次。谈兴正浓之际,他看了看表,手机随之响起,这是专车司机来电提醒,院士要按时作息准备回家。我们不敢挽留,照了两张合影留下美好记忆后送他下楼。重回座中,大家还在谈论院士的风采。
趁此科普一下,中科院士是什么衔头?我们常听『两院』这个名词,即: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简称,都是中国科学技术领域的权威机构,代表中国科学和技术最高水平。院士是荣誉称号,授予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创造性成就和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按国家规定,院士享受待遇,相当于副部(省)级,且不设任期,为终身制。中科院士与工程院士的分别是:前者代表高级科研人才,后者代表高级技术人才,如按研究领域划分,一个是理科,一个是工科。我们熟悉的钱学森、华罗庚是中科院院士,而前两年抗疫中出了名的钟南山、已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则为工程院院士。他们都曾为国家强盛,人民福祉作出重大贡献而留名青史。
吴院士的非凡成就和诗意人生是大家感兴趣的,资料显示,吴硕贤1947年5月生于福建泉州。父亲吴秋山是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授,现代作家和书法家,母亲也是中文教师。在家庭薰陶下,从小养成热爱古典文学,喜欢吟诗填词挥毫泼墨并伴随一生。高考以漳州地区理科第一名成绩,被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录取,修读建筑设计与环境声学理论。1984年获博士学位,是中国建筑与声学界自己培养的第一个博士。随后到浙江大学任教,1990年升为教授。1998年应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研究所所长。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建筑技术科学界第一位院士。可谓『三元及第』现代版。
吴院士的科研领域广泛,主要成果包括:建筑声学设计原理,室内声学与环境声学;建筑物理与建筑设备;声学虚边界原理及交通噪声预测理论;亚热带公共建筑可持续性设计关健技术研究,还有等等我辈所默生的科技名词,而付之实施后却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他承建的东坡大剧院,人民大会堂音质改建工程等50多项工程声学设计,都取得显著成绩。这些年国内的城市建设规划,大楼景观效果,道路交通设施,逐渐告别以前的拥挤、杂乱、单调,呈现出美观、大方、人性化。尤其这次看到的广州现代化交通枢纽,珠江两岸美丽天际线,应该有他的付出与功劳。他学风严僅,重视人才,因材施教。经他培养的硕士有20人、博士30人,其中9人成为教授。他为建筑物赋予中国元素美感,室内设计赋予清新音乐感。在他等身的科技专著外,还出版了《偶吟集》《松风集》两本诗集;并为父亲选辑一册《吴秋山书法选》和一冊自己的《吴硕贤书法选》,是一位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兼善并臻的双馨典范。三十多年代前,叶圣陶先生在为其《偶吟集》所作序中说:「足下十岁即作诗,早于我二三年,至今二十余载,攻读专业之暇不废吟咏,至深钦慕
一顿愉快晚宴,品尝美味佳肴的同时,谈天说地评诗论文,两个小时很快过去,吴院士话虽不多,但如他的学术论文一样字字珠玑句句经典。看他博学广闻富远思,怎奈风华久仰识荆迟。他的形象在我心中逐渐变高变大,而我感觉自己却变得蒼白而渺小。「老牛明晓黄昏近,不用扬鞭自奋蹄」。回程路上,一首律诗正在酝酿:
大音稀响象无形,那是当今贝聿铭。
建筑环评称美善,声场管控缀丹青。
神来展卷欣题赋,兴起驱毫𣈱写经。
何幸春风吹入座,金杯高举敬双馨。
抛砖引玉,卢素兰老师读罢续唱一首:
赏咏诗文意绪翩,异乡宴席识名贤。
云山度量驰千马,海宇胸怀载万船。
提笔招龙彩虹架,听言增智激情燃。
惹人沉醉并非酒,学者风标令我牵。
就在拙文完稿之际,京城传来佳音:全国首届科技诗词推优活动组委会评委郑重推选,中华诗词学会为吴硕贤院士颁发『中华科技诗词人物奖』。陈美珠老师一时来了灵感,吟诗一首祝贺,也表达了我们的共同心声:
爱启云端上,名传网际中。
标新何境界,发韧亦豪雄。
昔作拿云手,今为钓月翁。
文潮倾泻出,声响彻苍穹。
作者簡介:
唐風,作家,詩人。紐約華文作家協會,美洲中華書法學會,中國中華詩詞學會會員。現為冰心文化傳媒顧問兼撰稿,紐約中華詩詞研究班導師,上海格律詩社專家委員會委員,無邪詩社導師。喜探索辯微,求古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