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头条号
标签
下载APP
所在区域:
区
取消
提交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标签
首页
\
文学
\ 永恒的信念 不懈的追求——五访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著名画家于志学先生-作者:青波-编辑:李诗音-北京头条-都市头条
永恒的信念 不懈的追求——五访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著名画家于志学先生-作者:青波-编辑:李诗音-北京头条-都市头条
精华
热点
24-05-28 10:47
2941
阅读
关注
永恒的信念 不懈的追求
——五访原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著名画家于志学先生
于志学告诉我:一次,他去北方农村深入生活。那是一个平缓起伏的半山区,冬季里常被大雪覆盖。北风把那漫长起伏的山岗上的积雪吹成了美丽的曲线,一轮淡淡的西沉落日悬挂在朦胧的天际,一辆牛车慢悠悠地从山岗上爬过来,在日影里滚动,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犹如一首优美的田园诗。
于志学接着说,他下乡归来,极想把这田园诗般的感受描绘出来。他用传统的方法留出雪地,结果画完很失望,画面上既没有漫长起伏的山岗,也没有美丽的曲线,北国诗一般意境在画面没有体现出来。于志学这时开始意识到,要想表现前人没有表现过的北国风光,不冲破传统的樊篱,是不能成功的,必须有所创造,才能有所前进。
与
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著名画家于志学先生在其家中采访时合影
于先生说,他在寻找新的突破点,时间又过去了数月。一天,乡下三舅来看他,看到他满墙挂着的画,不解地问:“志学,你画那么多的白石头干嘛?”于志学对三舅说,那不是白石头,是雪。三舅摇了摇头说:“不像,不像,就是一些白石头。”三舅是农村的土画家,应当重视他的意见,三舅的一席话使于志学豁然开朗。对呀!传统是没有画雪的方法,一直用画石头的方法去画雪,自己现在主观上想冲破传统,可在客观上还是在沿用传统的方法,所以还是在传统的圈子里打转转,自然就达不到为北国风光立传的目的。
于志学的绘画实践已经表明,打开北国风光大门的这把钥匙是寻找不到的,因为前人没有打造出来,要想得到这把钥匙,就必须自己亲自锻造。绘画问题的症结找到了,他充满了信心和力量。他憋足劲,下狠心要锻造出这把钥匙。
于志学研究雪景画如醉如痴,但毫无所获。他心目中北国的冰雪世界始终没有在自己的笔墨中出现,当初反对他搞冰雪画的同事和朋友都劝他现实一些,放弃无谓的努力,他们说“白纸上画白雪,又不用白粉,那不成奇迹了吗”?
于志学讲道:别人说别人的,到了晚上,自己还是情不自禁地面对墙上的白纸沉思。少年时代萌生的画雪之念和成年之后要为北国风光立传的愿望令他无法放下手中的画笔。他知道自己是在趟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崎岖小路,不付出巨大的代价,不扒掉身上的几层皮是不可能的。他白天上班,只有晚上有时间研究,有时几天几夜都不合眼。一天深夜,他画得太困了,就趴在桌子上想稍微歇一会儿,不知不觉就在桌子上睡着了,不留神把桌子上调色用的胶水碰翻洒在宣纸上。等自己醒过来时,发现桌上的宣纸粘上了胶水,当时他的经济很紧张,一张宣纸都是反复用直到没有用的地方后才扔掉,他就拿过这张弄脏的宣纸继续在上面画。
突然,他发现被胶水洒过的宣纸不吃墨,留下的是一块发白的痕迹,很有一点雪块的感觉。这一发现使他兴奋不已,这不就是自己要寻找多年的雪吗?他开始利用这一发现大量用胶水画雪,慢慢地发现,画过胶水地方的纸变皱,不能反复画,同时胶水留下的笔痕也不够润泽。怎样才能克服这些弱点呢?于志学由此联想到东西方绘画的主要区别首先是在调剂上,西方绘画以油为调剂,东方绘画则以水为调剂,这就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绘画样式,他要走一条新路,能不能先在改变调剂上下功夫。他开始试用
明矾
、蛋清和牛奶及一些中药做调剂。经过多次的反复筛选、排列组合,最后确定最为理想的调剂是在矾水中加轻胶,因为它可以出现一道矾水水痕线,这种水痕线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宣纸的某些性能,保持住淡墨的笔迹,经得起反复绘画而不消失,还可以产生一道清晰的白线。这条白线是冰雪山水画技法产生的基础,有了这条线,他感到自己的研究有了希望。后来,由于调剂的改变,使他不仅克服了传统中的“空”“白”“虚”三位一体的弱点,而且还将“空”“白”“虚”明确分开并互相配合组成变化多端的画面。他用新的调剂画出的雪景,每一笔都造成一个晶莹透明的形象,其效果大大优于前人的“留空法”和“飞白法”,于志学终于找到表现雪景的前人所未有的绘画语言。
于志学接着讲述道:矾水水痕线发现以后,给他的雪景画研究带来新的转机。但它仅仅只是一个绘画因素,要转变成为一种技法还必须与中国画的笔法和墨法结合,转换形成一个独立的绘画语言。这种语言不仅要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还要有可重复性并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前面还有无数道难题需要一个个去克服和解决,因为这是没有任何前人留下参照的艰难探索和尝试,犹如在黑暗中向着仅有的一点点微弱朦胧的光亮摸索着前行,很难预料其结果能否走出黑暗,迎接光明。为了发现冰雪世界的奥妙,寻找表现冰雪的灵感,于志学多次冒着零下40多度的严寒来到大兴安岭。
一次他在大兴安岭随同
鄂温克族
老猎人拉基米进山打猎,于志学同他说起自己已经来到大兴安岭一个多月,还没有看到“美人松”。他听说美人松就如同穿着婚纱的少女一样美丽。拉基米这天刚好打到一只罕见的大犴,他心情好,就对于志学说,要看美人松最好的地方就是古莲。于志学急着要去,可古莲离这里很远,要翻很多座山。老人就领于志学上路了。一路上,拉基米行动敏捷,健步如飞地穿过积雪和树木,于志学在后面吃力地撵着。
初冬的大兴安岭在积雪的覆盖下远远望去就是白茫茫一片,看似平坦,可这平坦下面隐藏着十几丈深的丘壑雪谷。老猎人常年在山区生活、狩猎,熟悉雪向,他能轻松自如地穿林海,跨雪原,而于志学不知道这里的奥妙,见离他太远,就自行抄起近道。突然,他一脚踩空,身体掉进了雪壳中,积雪一下就把他淹没了,他在往下沉。于志学心想这回可完了,要葬身在雪谷之中。突然,他正在下沉的身体不知被什么东西刮住了,不再向下沉了。他用手向四周摸索,原来是画夹子的带子挂在雪壳峭壁上的树枝上。这时他的头脑清醒起来,连忙用手从腰上解下皮杆绳拴在树枝上。这是临行前老猎人交给他的,是进山人必备的工具,一把刀插在靴子里,一根皮杆绳拴在腰上。
这一活动,开始感到了气短,他连忙用拳头向四周挥,想营造一个贮存氧气的小空间,他又试着拽着树枝上的皮杆绳向上爬。冬天的树枝脆,发出要断裂的声音,他不敢再继续拽。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雪壳的空气越来越稀薄,他感到越来越闷得难受。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传来老猎人大声喊自己的声音。原来老猎人翻过了一个山头后喊他见没回应,就知道他掉了队,连忙又翻回山,顺着去的脚印回来找于志学,看到了这个大雪坑。老猎人根据经验,知道他是掉进了雪壳。便麻利地砍了一棵十来米长的松树,把皮扦绳套在树上一点一点往雪壳里送。在老猎人的救助下,于志学爬出了雪壳,脱离了危险。
(待续)
查看全文
支持作者
给作者一点鼓励,您的鼓励是原创的动力!
更多
最新评论
3.00
5.00
8.00
10.00
20.00
30.00
50.00
100.00
200.00
其他金额
返回
打赏
最新
换一换
热评
更多
人气
更多
相关阅读
写评论...
取消
确定
https://www.zdwx.com/news/show_3630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