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英娥(韶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一提起《绝境的地图》,也许有热心读者很快就会想到余秋雨的《绝境的地图》。我在阅读中与余大师“偶遇”并不算晚,然而现在要说的是至少在我这里比余秋雨陌生的祝勇。
从网络资料可知,祝勇这位北京作家著述颇丰,我手头的《绝境的地图》是他作为“新文人”、“新锐”时期整编的一部思辨性随笔,带着对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关注,寻觅从五四运动到“新文人”时期现、当代文学的精神线索。于2001年7月出版。作者告知读者,这本书的写作目的是:“作为具有划时代跨世纪文化意义的‘新文人’们,应该牢牢地抓住历史给予的宝贵机遇,自觉地重视整体建设、重视整体的理论、思想和文化建设,摒弃一切个人的私见与自恃、汰除偏见,融合多元,精诚团结,共同发展,树立更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奋发向上,全力拼搏,以更雄健的姿态,迎接新文化‘唐朝’的到来!”
古人告诉我们:“读史以明志”、“鉴往事,知来者。”作者这本自认为是“无数个难熬的夜晚赐予的”思辨性随笔到底能给读者带来怎么样的“思辨”呢?我们且从目录入手,沿着“绝境的地图”突破“绝境”。
本书前面的《总序》告知读者,本书出自“三声文丛”。读者很快就可以联想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个文丛是对“风声雨声读书声”的摹写,是他们对历史和文化若干主题进行深思的记录。这样就给读者一个总体印象。结尾的《后记》明确本书的取材、体裁,让读者读得清楚、明白。本书的主体有四辑和附录。既然是“地图”,我们就“按图索骥”,感受作者的精神思索。
1、 站在文化的高度以散点透视的写法,串连成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链条,展现他们的心灵史,从而展现一个阶段的文化史。
作者选择“重读”的大师社会地位悬殊、文化层面各有代表性。作者认为,王国维“极可能是死于对他处身其中的文化精神的失望,对于中国文化中某些无法补救的阙如的拒绝。”陈独秀作为书生的大彻大悟成为空谷足音,只能“独秀”。梁漱溟在失去话语权之后还能够坚持自己的真知灼见非常难能可贵,林语堂力图使其艺术人生在大胸襟与大关怀中求得功德圆满。朱自清典型地保留了中国散文由文向白蜕变的痕迹。冰心的存在,丰富了五四文化的精神维度,使中国的精神启蒙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结构或平面结构,而呈现出迷幻复杂的姿态。周扬是被自己创立的定律埋葬的大师杨朔的确是做到了完美,也因这种完美而成为经典。因经典而成为模式,因模式而成为教条,因教条而成为空壳......
作者透过一个个具体的作家这样的文学符号感受文学现象,体悟文学兴衰,真有几分“皓首穷经”之态。从具象中感受到抽象而又普遍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特点:中国知识分子大都是在学问关怀和社会关怀的精神围城中踌躇徘徊,将社会理想与专业理想结合起来,才是知识分子的本分。
2、 透过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大型政治文化运动的分析,揭示文化与历史、思想等的关系。
祝勇先生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在于它对于传统中国的破坏与瓦解,它为我们奉献了一个现代的中国。他从形式与内容、目的与结果、启蒙与革命、政治与文化、问题与主义个人与群体、霸道与宽容、激进与保守、民族与世界、新文人与老文人十大关系入手,进行辩证分析,充分肯定了五四运动推动了社会变革的深入发展,促进了先进思想的传播与接受,培养了新时代的杰出人才,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等意义,但也清醒地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不彻底的,“希望通过对五四的反思,把五四的思想合鸣中长期为人们所忽视的部分提炼出来,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或可从一个新的角度观察二十世纪的精神史”,以便“呼唤沉迷于后现代的五光十色中的人们,能够及时地挺起身来挽救自己,只有这样,才能逃出既定的劫数,在这冷漠的星球上寻得一条新路”。
他认为,“文化大革命”与五四运动有些相似之处,比如先拿意识形态开刀。但是,文化有其不可选择性,身处中国文化氛围中,不可能像五四精英们想象的那样,彻底革除本土文化,代之以全新的文化。对文化的革新,也要服从文化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作者主要关注的是两个群体:上山下乡的年轻知识分子和被摧毁人格的老知识分子。荒诞的时代氛围将知识分子灵魂深处与生俱来的使命意识引入偏执的境地。“青春的梦想,幼稚的誓言,慷慨的情怀”,“所有的幸福与忧伤,所有的悔恨与惆怅,都随他们年轻的汗水埋进昔日的泥土里了。他们也许还没来得及看清路标,就已经走完了历史进程过程中最为坎坷的一段路途。”“他们的身影,已凝结成历史纪念碑上最为凄美悲壮的姿态。”那些带着“原罪”的老知识分子在人格上彻底被摧毁,最大的反抗只能是保持沉默,大多数开始随波逐流。可是,陈寅恪、胡风这些知识分子的另类代表,在极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捍卫了华夏知识分子的尊严,使我们民族的人文精神即使在灾难最深重的岁月仍屹立不倒。还有知识分子向世人展示自己,情愿将自己摆在一个尴尬的境地,让更多的人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实话敢于实说。
3、 从散文随笔中寻觅指引滚下山坡的中国随笔重返高点的地图,在“新文人”身上寻求新的文学、文化希望。
曾几何时,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了勃勃生机,文学也迎来了它的又一个黄金时代,散文随笔也大行其道,随笔排行榜层出不穷。因为随笔的包容性,可以在倾吐和聆听之间建立起一种更宜于沟通和理解的纽带,可以透过浮动的嘈杂的、生活表层看透命运的深层隐喻,通过阅读就获得了润泽读者的灵魂、磨炼读者心智的思想。有了思想,也就有了灵魂,也就有了文化,也就有了文学。“文化反思”打破了思想禁区和文化壁垒,开辟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文化空间,建立了“大本位”的思想文化基础,为多元化的存在和发展创造了极其宝贵的条件,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文学的规律也跟其他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一样,有起有落。“新文人”以自身素质,使他们有能力承接世界的先进文化,涵泳于多元文化的广阔空间中,创造出更新鲜更生动更殊异的文化现象,从而稳健地走在“吾乡大道上”,能摸到民族的伤口与时代的脉搏,对中国的未来负起建设的责任。
作者的文笔和眼光是毋庸置疑的。作为阅读者的我,反复品读,划来划去都是重点、精点。作者的勇气也是可圈可点的。他敢于把不同的声音汇集在一起,力图给读者展现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华景象。“是非自有公论,对错自在人心。”作为读者,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揪住一两个跟自己不一样的观点不放。而是努力汲取营养,朝着“绝境”奋进。
弹指一挥间,新世纪又过去二十多年了。作为“老锐”的祝勇先生,不知沿着“绝境的地图”到达“绝境”没有?那时绘制的文学蓝图是否成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