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童年,怎么能缺少捏泥巴这样有趣的游戏呢?在双减政策的引领下,5月25日,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三(13)班的同学们在淮安市博物馆参加线下活动“陶的前世今生”土壤自然探究活动。
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了解了捏制陶器的土壤分类和来源,并且亲手参与制作。当同学们的巧手和中华大地的陶土相遇时,中华民族的血脉里对于泥土与美的传承自然而然在他们的指间绽放。
活动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鸾娃认土壤,陶土不一般。
土壤的种类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砂质土的颗粒较粗、黏质土的颗粒较细、壤土是颗粒粗的砂和颗粒细的黏土的混合。
二、鸾娃鉴土壤, 烧制不开裂
每一组桌子上都有三杯土。分别是砂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那么怎么分辨这三种土呢?有四种方法:手捏法、渗水法、围圈法、沉淀法。手捏法:手握土壤,再伸开手掌,土壤散开了不能成团的是砂质土;能捏成团,抛洒在地面也不会散开的是黏制土;能捏成团,抛到地面会散开的是壤土。围圈法:在土壤内和上少量的水,不能捏成条、围成圈的是砂质土;能捏成条后围成一圈的是黏质土;能捏成条,但围成圈后会裂开的则是壤土。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用以上方法验证了这三杯土的种类。
老师提问:同学们想一想最适合做陶土的是哪种?同学们争先恐后举手回答:黏制土。因为黏制土不易开裂。
三、鸾娃学习陶器的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据考证,世界上最早的陶器是公元前29000~公元前25000年前的捷克南摩拉出土的布尔诺女陶像,材质为猛犸象骨粉和黄土,烧制后涂抹动物油脂,所以有釉的光泽感。
我国最早的陶器在江西万年县大源乡出土,距今大约为14000年前。殷墟出土的陶器上的纹饰、符号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青铜器金文都有着密切联系。经由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明清时代的发展,陶瓷品种变得更为多样化。
四、鸾娃和陶泥,巧手捏制多彩童年。
到了动手操作环节,每一组同学都获得一盆陶土和一小杯水。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一点点洒水,小心的和着陶泥。看!同学们做得多么认真!胖乎乎的熊猫、憨憨的大鹅、小巧的生日蛋糕、圆圆的陶锅在鸾娃的巧手捏制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五、参观“淮上撷英”瓷器展,鸾娃爱上陶瓷文化。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瓷器便替代了陶器,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生活用具和部分具有艺术价值的陈设器。馆区陈列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瓷器、隋唐、宋朝、明清时期的瓷器。让同学们感受在不同时期陶瓷的发展特点并领略艺术美感及实用性。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恋恋不舍的离开博物馆。中央领导同志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鸾娃们,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接受了悠久中华文化的传承。他们必将承托起祖国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撰稿人: 韩树艳
审核人: 杨 靓
2024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