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世不了情
文/董启云
每个人生活中都有些许难以释怀的情结和无奈的思绪,如丝如线贯穿着时空。伴随着岁月流逝,有些淡忘了,有些沉淀下来、发酵、放大。成了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执着,成了回忆青春,解读生活的谈资。真应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李老师,字:武业,72周岁(甲辰年2024).通过书法结缘的一位良师益友。书法造诣颇深,高手在民间的真实写照。创作作品时,起笔如行云流水,落笔似烟云萦绕,笔老墨秀。妙笔生花花千朵,墨分五写写山河。六尺作品一气呵成,大气磅礴,酣畅淋漓,收笔时气定神闲。钤印完毕,净手,端起茶壶,轻呷一口茶,茶香四溢,与墨香交融,真乃茶禅一味也,一位儒家隐者也。
李老师现定居在鲁西北黄河故道金郝庄段古遗址北侧—代庄村。待人接物,言谈举止。既具备文人的儒雅,也拥有侠客般的豪爽、洒脱,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气质和性格的养成与他的两大爱好相关。青年时高中就读于临清一中,时任校篮球队队长。不用细说,脑海中就有一个强硕,矫捷的身影画面闪现,运动炼就性格豁达。运动是力量之美,书法是气与意的柔和之美,陶冶情操,文武并举,在李老师身上文和武的和谐体现的融洽适中。主雅客来勤,空闲时常去探讨交流,其实是我去请教。李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两句话:取舍要得当,功夫与恒伴。其意:一个业余书法爱好者,一定要把事业、生活、爱好协调好,别因噎废食。书法爱好一定持之以恒,别知难而退。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书法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丰功伟绩,也把中国文字的神韵写得风华绝代,举世无双。
李老师大多时间都在研习古帖,孜孜不倦。有时去钓钓鱼,吸天地灵气,沐浴在日月精华中,养我浩然正气。静能生慧,书法结构上的困惑豁然开朗。当有大鱼上钩时,心中的喜悦无与伦比。把鱼从水中弄上来,也是智慧与力量并用的杰作,鱼进篓,深感疲惫,但身心通泰。在节假日我们相聚甚多,赶上中午或晚上,小酌几杯。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酒入肚情感涌动,往事就成了添加剂,酸甜苦辣咸从口中喷涌而出。李老师年最长,阅历丰富。有阅历就有生活,有生活就有故事,有故事人生精彩而生动。认识李老师十多年了,一起吃过饭的次数查不清。说的最多一件事,提及和我村陈立才在临清一中高中时期的美好往事。从一中毕业分手后(1973年)到今日,未谋过面,没有任何联系方式,50多年倍感遗憾。问及我几次,我不认识此人,也不知道是野村寨人。李老师眼神中刚露出几分期许,又被我一句不知道,回答的让他黯然神伤,因此我也留心打听。
一中的同学在他家聚会,我也参加过几次。每每提及,都不知陈立才身居何处。陈与李在高中时上下铺,陈家庭条件好,骑着大金鹿自行车从家去临清读书,带着白面馒头,学生中只此一人。李老师走着去临清,三十公里路,背着玉米饼子和咸菜,每星期回家一次。学校那时不卖饭,即使卖饭学生也买不起。学校只提供热水,热乎热乎干粮就吃,有时熬点玉米粥,稀的能照人。还有老鼠屎在里面。随着时间长,陈李相处融洽又加上是老乡,初中在两个学校,那一级金郝庄公社就去了两个学生。可想而知,两人亲密无间。每星期两人结伴回家,路上替换骑车,通往农村的路全是土路,年轻力气足,骑得一路风尘,好不扬威。路过村庄时,老乡羡慕的眼神,让两人得意洋洋,故意响几下铃铛,绝尘而去。有时陈的父亲去临清开会,给陈带的东西够下星期用,就不用回家了。李老师就自己骑着陈的自行车单独回家,免去走着的辛苦。七十年代有辆自行车,比现在满大街的奔驰都风光。那时十年文化大革命,物质匮乏,一个村没有自行车很普遍。听老人讲,建国前地主家的自行车扎破胎,驾驶马车拉着去济南补胎,来回三天。70年代,娶个媳妇几十块钱,大金鹿自行车带着车票(计划经济买什么东西都需要票)154元。能让你自己骑着车回家,对你的人品,感情是多么信任和认可呀?滴水之恩,报之涌泉。李老师对待借车这件事记了五十年。毕业后,陈是非农业人口,没有回村,交通闭塞,通讯落后,就此一别五十载。改革开放后,李老师在东北三省生活,六十岁退休回到家乡,通过刘老师引介认识,情投意合,爱好共同,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皇天不负有心人。我找到了陈立才的侄子陈景明,我小学同学,真有点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之感。正月十一(2024.02.20)中午,我和景明去李老师家。既是每年一聚赴约,又是为李老师解心结之行,顺便把景明求字心愿完成。寒暄过后,茶,酒,菜已备好。壶中乾坤大,酒中岁月长。知道景明是老同学陈立才的亲侄子后,激动不已。从景明口中得知同学无恙,悬着的心放了一半。初八晚上北京的老同学打电话要回来聚会,畅聊半小时。第二天 ,他儿子就告知已西去了。李老师深感岁月不饶人,年龄大了,只争朝夕,没了宏图大展,只求无病无灾,乐享晚年就难得了。
景明把电话拨通,李老师急切接过,等待日思夜想老同学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景明已打开免提,我们都能听到彼此的一言一语。接通音响,李老师急不可耐地说道:立才啊。可对方是个女士接电话,你是谁啊?有什么事。我是立才一中同学李武业。景明说道:这是我婶子的声音。没听清,你是谁。我是立才同学李武业。话筒对方男人问道:谁打的? 电话是侄子的号码,声音陌生,不会是诈骗的吧?但他又说是你一中同学李武业。噢,快给我。“武业啊” 三个字一出口,声音不大,力道击穿50年的时空,充满喜悦、惊奇,语气沧桑,夹带无奈,但真情流露。手机如放电般,李老师手轻轻抖了几下,慌忙握紧手机。72岁心态应已波澜不惊,但耳边如梦幻般那个声音响起,等待这么久,半个世纪,三个字浓缩50年的心情,如地动山摇般震撼。李老师语气中带着湿润回复道:是我,这些年你都在哪里啊?情感的闸门一旦打开,话语如洪流一泻千里,滔滔不绝。如猛兽逃出牢笼,纵横四野。新版管鲍之交也。有多句是关于在高中时期的话题(作者为当事人保密暂不外泄)……。你怎么和景明聚在一块的啊?他和我书友是同学,没他俩咱今天还是通不上话,过年一块玩,才找到你的联系方式。那你记下我的号码加微信视频聊,我71岁了,耳朵有点背,手机离得远听不到 。好、好,那你先休息,我们晚上视频。
挂断电话,李老师顿时神采奕奕,精神焕发。半世的找寻在72岁终于梦圆。我也长出一口气,如释重负,终算完成李老师的委托。咱三个干一杯吧?祝贺我们同学此生能见面,也感谢两位让我了却一桩心愿。再说了什么,因酒喝多,难以记起,都无关紧要了。
隔了几天,李老师发来微信截图。正是俩人视频聊天兴高采烈的样子,互发的表情包更是可爱至极。
作者简介:
董启云,字:從龍,号:水雲楼主人。山东省临清市金郝庄镇野村寨人。周易研究者,会计师。热爱写作,书法。作品在省级,国家级刊物发表多篇。并多次获奖,发表近四十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