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村更名金村的缘由
文 /杨宇峰
鼓山脚下的和村镇金村,因是滏阳河的上源而被载入史册。据民国《武安县志》载:“滏河在武境有二源,一出金村,有泉西流;一出明峪村龙池沟,东流相会于和村镇(夏流冬竭”,折而南流,由胡村出境入磁,为滏河源之一。”
2017年以来,金村因其滏水上游之泉和古村落的双重文化含义,被评为第三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并由区委、区政府结合该村,开发成了一处著名的旅游景区, 是国家级滏阳河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村这个非同寻常的村庄,此自而更加引人注目。
我曾听说金村的原名叫丁村,但啥原因、啥时间所更其名,心中始终是个迷团。于是就趁去观赏金村景点之际,想通过觅访一些知情者来弄个明白。
2023年夏初之际,风和日丽,气候宜人。我骑电动车顺着新整修的乡间公路,从村西走进金村。迊面是新建的拱券阁楼,两翼如城,气派壮观。穿此门而过,循序渐进,依次是形象展示区、停车场、内村城楼、复古门头、水道曲廊,村繁华区是古院落复原当铺、票号、武馆、制醋作坊、青砖古宅和购物商铺、体验式餐饮等。尤其是著名的古泉、古庙、古戏台、古牡丹,成为金村标志性的四大古香古色的景点。
古泉出自和村镇东北约五里处的鼓山西侧金村。在金村东南街,一股泉水在一户人家墙后的石缝中涓涓而出。村民们常在这里洗衣、洗菜。这股泉水虽不大,但常年不竭,而且村内北侧的浅井中也有泉水从井壁缝隙流出,顺小渠汇入主渠中。金村成了滏水上源而居的一个名村。
古庙,位于古泉源头河岸南边。坐南朝北,石木砖瓦结构,庙顶灰瓦砌脊,脊顶两端挑檐走廊,殿内供奉着玉皇大帝等众多神像,造型逼真,色彩绚丽。整个庙宇占地400余平方米,始建于元末明初。庙中院內一簇北方稀有的古赵粉牡丹,因墙外靠近泉水,地下沃土常年湿润,几百年来,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每年春夏之交,叶碧花红,芳香四溢。前来观赏的人络绎不绝,村民视其为“花神”。
村子中间,清代咸丰元年建起一座关帝庙,与玉皇庙一起成为村民举行民俗文化活动的中心。
古戏楼坐北朝南,隔河与玉皇庙对面,占地25平方米。前台面宽三间,由四根八角石柱支撑,柱头有雕花斗拱,顶部与前台顺接一波水。后台为画妆更衣待演室,空间宽畅。戏楼前面四根石柱上刻有两联:
设身处地,摹古人情形,个个酷似;
触目惊心,争一己得失,点点难藏。
邪正不两存,古往今来,类如是也;
善恶终有报,左顾右盼,亶其然乎。
戏剧用艺术故事教化人众,对联警示人们要走正道,行善事,不为一己之私毁了前程。
金村的文化内涵如此丰富,又是这样的神奇。我原本就是冲着觅访村名的更替而来的,斯景斯情,更撩动我愈发想弄个明白。在边游览,边问询中,初步得知金村原名丁村,据传说,明初村民由山西洪洞移民至此,因丁姓是大户,便起名丁村”。
据我看过的清康熙五十年《武安县志》所录“里社村名表”,武安共34个里。丁村所属武安南乡,曾是“丁村里”,所辖张家庄、杨二庄、山庄、东苑城、西苑城、白寺、丁村、东庄、西庄、陆园。上溯明嘉靖二十六年,属武安县,也称丁村里。而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武安县全图》中,标的村名是金村。也就是说,丁村更名金村,是在民国二十六年之前的某一个时期。
但更名何时何因,仍是个迷团。就在我痴然探觅一些珠丝马迹时,在戏台前,偶遇也来赏景的一位老者,攀谈间,他说丁村更名与戏楼和唱戏有关。
他说,他爷爷是个戏迷,曾给他提起过,光绪五年丁村建戏楼,后断不了唱戏。到了民国成立,丁村请武安平调剧团唱了三天,剧团名角韩蕴金,人称金马驹。那三天唱过《程咬金拜旗》,《佘赛花招亲》,《大登殿》。不知那个细心人琢磨,说这次丁村唱戏是“五金”凑齐了。
别人问是哪五金?这人掰着指头数,演员金马驹叫韩蕴金,这就有了两个金字,戏中程咬金拜旗,有个金字,佘赛花招亲招的是金刀杨继业,有个金字,大登殿中有句唱词“金牌宣来银牌宣……”,这不就凑齐了五个金字吗!当时就有人说,五金唱丁村,是个好兆头,干脆将丁村改叫金村吧!
就这么巧,村民们也都乐意叫金村,自打那儿起,丁村就改叫成金村了。
我听了他讲这番话后,恍然大悟,啊!原来丁村更名金村是这个原因!答案终于出来了。因为这信息来的太突然,我光顾着回味他这番话一字一句的价值,竟忘了问他姓啥名谁,家住何处?
在金村的意外收获,使我兴奋不已,我家后,久久不能平静,但总还感觉有点不太踏实。心想,若再能有个佐证就好了。
我在书房思索着再问谁去,突然想到了诗友胡建邦,他是和村镇南胡村人,我与他因都爱好古诗词,在2001年就相识了,后来同在响堂诗社编辑诗刊《峰岚》。记得有一次去胡村赶庙会,在他家喝罢酒,我佩服他诗写得好,就想多看看他的旧作。他给我拿出个笔记本,说里边草记着一些。
我在他的记事本中,翻看着时不时散写的诗词,对他写诗的功力赞叹不已。在他诸多的七绝诗中,看到一首《无题》:“事因契巧有堪能,无意奇思竟变真。平调楼台三场戏,五金辐辏满村金”。当时只感到此诗不错,但也未十分留意诗中所指。
此时才悟出,此诗就是说的丁村更名金村一事。其中“平调楼台三场戏,五金辐辏满村金。”不就是说的那次在丁村唱戏,而引起的村庄更名吗?金村之名叫起来,当然是“满村金”了。这与那位老者所说丁村更名金村,非常契合。
探觅丁村更名金村,至此算是有了端倪。但确切于否,还待方家考证。拙文实为抛砖引玉,期冀将该村更名的来历,能有个更为合理的说法。
起村名是一种文化,更改村名更是一种具有深层次含义的文化!
(根据在金村偶遇一位老者的讲述,结合有关资料整理)
编辑刘海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