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信念 不懈的追求
——四访原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著名画家于志学先生
无声无息的时间,述说着有声有色的故事。为了画冰上捕鱼,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于志学到内蒙古杜尔柏特旗的连环湖深入生活。连环湖特别大,由5个湖组成,形成连环状。湖的四周长满了没膝深的苇草,周围布满了沼泽,冬天全都结了冰。冰面上空旷无比,朔风怒吼,寒气袭人。捕鱼队用冰穿在冰面上凿成一排排冰窟窿,往里下网,鱼网被徐徐送入透明的冰面下。于志学站在一旁,看着一条条鱼儿慢慢被收进鱼网里,互相挤压着在冰下缓缓地游动,十分有趣。于志学一边搓着冻冰冷了的手,一边不停地画着速写。

与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著名画家于志学先生在其家中采访时合影
时间飞快地过去了,他还站在原地继续画着,直到纸上的铅笔线条变得模糊不清时,他才觉察天色已晚。空荡荡的冰面这时只剩下他一人了,捕鱼队的人影在前方远远地似隐似现,好像小甲虫一样在爬行,他顿时紧张起来。因为临行前,储队长再三嘱咐自己:千万跟上队伍,这里的狼很多,天黑后成群结队来吃冰面上捕鱼时漏下的碎鱼。”于志学下意识地拔脚就要跑,脚抬不动,这才发现两只脚已经冻在冰面上了。原来从下网的冰窟窿里漾出的湖水慢慢地把他的鞋冻粘在冰上。要是甩掉鞋跑吧,这十几里冰面,会把脚冻掉,不能脱掉鞋。他又望了望空旷的冰面,白天还是人声鼎沸、生气盎然的冰上,这时却显得阴冷恐怖。再没有更好的办法,他只好掏出削铅笔的小刀,蹲下身来一点一点刮鞋子周围的冰。刀子太小,等他好不容易把两只鞋抠出来时,天已经全黑了,冰面起风了,远处传来狼嗥声。

于志学匆忙赶路,当他穿过苇塘时,迎面闪出四只绿色的眼睛,他真的遇到了狼。这两只狼,见了于志学,不前进,也不后退。他童年时在家乡曾与狼打过交道,知道一点狼的属性,但在这荒郊野外独自遇险,还是令人胆颤心惊。两只狼虎视耽耽地盯着他,一只蹲了下来,另一只狼忽然不见了,于志学知道,这是狼惯用的伎俩,前后夹击是要准备袭击的信号。他不能跑,狼是非常狡猾的,它发现了你的退却和你的恐惧,马上就会扑过来。为了防范,于志学也原地不动地蹲下来,把画夹子摘下。由于慌张,画夹子的带子被芦苇刮开,画纸飞扬了起来。蹲着的那只狼,不知这飞出的纸张是何武器,一下子窜进了苇塘。他很庆幸,画夹子救了自己。 于志学赶快起身赶路,没走多远,那两只狼又在前方截住了他。他把剩下的速写撕成一条条,间断地向狼扬去,防止狼的进攻。就这样,于志学20多天的速写稿顷刻之间化为乌有。纸扬完,狼又跃跃欲试,他急中生智掏出手电筒,不停地向狼摇幌。他和狼就这样对峙着,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那真是胆颤心惊的一分一秒。眼看自己就要坚持不住了,远处传来了人们呼喊的声音,于志学这才壮起胆想站起来,但因为两腿麻木站不起来,他吓得出了一身一头的冷汗。直到储队长等人来到他身边时,他才站了起来,擦了擦满头的汗。 于志学心中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一定要为北国山川立传。他说:随着自己的视野不断扩大,要表现故土、歌颂家乡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忘不了家乡那一望无际的塞北大雪原,他要把自己所热爱的北国大自然用画笔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他开始研究中国画的历史,大量地阅读中国画资料,想从前人画的雪景画中找些借鉴。这时他才发现,前人留下的雪景作品都是南方的小雪,格调全都是那种清润、飘渺、虚无的感觉,和童年家乡的气势磅礴的塞外雪景完全不同。为什么占中国大半个北半部的壮丽风光,就没有在画面上得以再现?这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于志学想起儿时和伙伴们在雪野中玩耍,北国大自然带给他们的说不尽的喜悦;他想到了 “柳树妈妈”在漫天大雪中的婀娜身姿,她好像在对自己颔首微笑,鼓励自己要像她那样,不畏狂风暴雨,傲然挺立。大自然母亲给了他信心和力量,他立志要在有生之年为北国风光立传,要填补传统上没有北方大气势的雪景画的空白,填补前人没有画过冰的空白。 当时美术界的主要任务是创作广大工农兵群众喜闻乐见的年画和连环画作品。于志学很快就创作了连环画《李双双》《暴风骤雨》等,当时《暴风骤雨》还参加了全国第三次美术作品展览并被评为优秀作品。当后来有人知道于志学要研究雪景画时,有些人为他惋惜,认为这是一种无谓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