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童年的挚爱
文/孙德江
当下人看来,春是赞美的季节,春暖花开、春风化雨、春意盎然。然而,对于我的童年,春天是个胆战心惊的字眼。那时无心顾及春天千娇百媚的花,郁郁葱葱的草,枝繁叶茂的树,日华云白的天。主要原因,春光无限解决不了饥饿难耐。
过了春节后的正月十五,心情开始沮丧起来,家中趋向青黄不接,地里简直是无食可觅,且一天比一天昼长夜短。
夏天则判然不同,最企盼的是麦收。尽管麦株长的像香炉的香,无灾年亩产八十市斤,总能享受三至五天的新麦刀切馒头。它不仅香甜可口,而且非常有嚼劲,吃到后来,满口生津。不知是活人腐败,还是死物质劣,或活人腐败兼死物质劣,天堂地府再无此味。
地里,更值得一提,可谓四处美味佳肴。瓜果梨枣不用说,七八分熟的麦穗、地下的红薯花生、一拍哗哗叫的芝麻、扭转不动头的向日葵、玉米高粱的青棵、芦苇、茅草的根,比比皆是,都是进口之物。那时由于没有包产到户,所以不能说偷,用现代词叫“资源共享”。
最有趣的是游击战烧嫩棒子(玉米),在隐藏的地方挖一条宽深适当的沟,不雅的名子“窑子”,把棒子横排上面,用干柴烧熟后,立即逃离现场,到另一个隐藏点吃。以免浓烟被保卫民兵或生产队长发现。尽管如此,有时还是会被看出,是因为吃成“老黄鼬黒嘴”。
除了吃,还有是玩儿。
天天泡在湾(水塘)中玩儿水,雨水大的年头捕鱼,奇特的雨后遍地是鲫鱼,把青蛙拴在树根引蛇出洞,夜晚到各村去看露天电影,坐在小溪边将脚伸在水里听知了歌唱……
半个世纪过去,记忆犹新。现如今海清河晏、丰衣足食,天天过年,真正节日,却“不知吃啥喝啥大伤脑筋”,退休后成了“闲人孙姥爷”,唯一的乐趣抱着手机看云山雾罩,福乎?乐乎?
作者简介:孙德江,河北石家庄人,大学教师。爱好古诗词、声乐、摄影、象棋等。乐观幽默、正直善良。坚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之。
朗诵者:东方《品语亭》诗社金牌主播秦祺原,网名紫气东来,山东禹城人。旅游、摄影、演出、朗诵、热爱音乐,朗诵作品见各大媒体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