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耄耋白话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惟道是从 以阅众甫
憨子(刘彦强)
提要:本章视道为抽象的客观规律,强调道虽然“惟恍惟惚”,但却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可以检验的。由此告诉人们一条处世原则:“惟道是从,以阅众甫”。
[原文]
孔德之容①,惟②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③。惚兮恍兮,其中有象④;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⑤,其中有精⑥,其精甚真⑦,其中有信⑧。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⑨。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⑩。
[注释]
①、孔:甚,大。容:状貌、形态,引申为表现,举止。②惟:即唯,后同。③恍惚:仿佛、不清楚。④象:形象、具象,表象。⑤窈兮冥兮:窈,深远。冥,暗昧。形容道的深邃不可测。⑥精:普遍的解释认为精是“最微小的原质,极细微的物质性的实体。微小中之最微小。”但这种解释是从本源论的角度对道的解释,与本章文意不符。这里的精,是完美最好,引申为精华,精髓。⑦、甚真:很真实。⑧信:信实、信验,真实可信。⑨众甫:甫与父通,引伸为万物的起始。⑩以此:以此为根据。此指上面的论述。
[译文]
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气;这精气是最真实的,是可以信验的。从古到今,它永恒存在,所以人们可以根据他认识万事万物的起始。我怎么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的?道理就在这里。
[耄耋白话]
在上一章的最后,老子说我为什么坚持独立而与众不同,关键在于知道“道”,坚守“道”,也即掌握了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本章就是对“道”这个根本规律的说明,用以解答“我”为什么能得到“道”。
从哲学本源论的角度考虑,老子认为“道生于无”,然后由道演化产生了万事万物。但老子的“道”的说明并不仅仅在于本源,而且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如果说第一章,第四章是从本源论的角度说明“道”是世界的本源,那么第十四章与本章就是从规律论的角度说明“道”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掌握了事物运行的根本规律,就能依据规律性的认识去了解事物运动,预见事物未来,这种认识与老子是一致的。在上一章里,老子指出把握了“道”的“我”, 其“智慧的广博啊,像汹涌澎湃的大海;思维的活跃啊,像无休无止的狂风”也就是这个含义。本章就是接着上一章的话题,对“道”这个根本规律做的进一步解释。
老子本章在一开始就接着上一章说明自己“独异于人”的正确思想(孔德)源自于“道”,强调正确的思想“惟道是从”,即只看它是否与客观规律相符合。
本章第二个层次,老子在说明了正确思想“惟道是从”之后,就对“道”“”也即规律进行说明。规律是抽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惟恍惟惚),想要说清楚很难。但是它确实是存在的(有象),决定着物的运行(有物)。这个道理虽然深远暗昧说不清楚(窈兮冥兮),但其中却存在着真实的可以检验值得相信的知识精髓(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请注意,老子提出了这样一个破天荒的概念,即规律(道)的可检验性。这个伟大思想再次被人提出已经是2000多年以后的事情了。从老子道虽恍惚,可以验信的思想出发,我们可以悟出一个处世的道理,就是不管谁讲什么高深奇妙的道理,不管他说得如何天花乱坠,我们都抱一个态度,经过自己实践检验之后再决定信与不信,这样就可以让一切骗子无遁于形,不会再上当受骗。
第三个层次,老子指出了规律(道)自古及今一直运行着,正因为它一直运行着,我们就能按照它推知万事万物的初始(以阅众甫)。讲清楚了上述道理之后,老子最后重复强调,你问我怎么知道宇宙的原初状态,我的依据就是“道”。
需要指出的是,老子在本章对“道”即根本规律的描述并不是人的认识,而是规律本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这里的“以此”即指依据对规律(道)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对通常意义上我们所说的规律做个辨析。
当今世界关于规律的认识,最为普遍的观点是“自然界和社会诸现象之间必然、本质、稳定和反复出现的关系”。这个定义强调了规律的三个根本特征,第一是客观性,第二是普遍性,第三是稳定性。按照规律的基本特征,能够明确说明老子“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的道理。但是这个非常清晰明确的规律定义,说到底是对已经认知的现象的归纳性概括,而非实质意义上的“道”。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规律与老子在本章所讲的“道”加以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两者的共同点都是承认规律是真实的存在,都可以信验。但区别也是明显的:前者明确,后者“恍兮惚兮”;前者清晰,后者“窈兮冥兮”;前者规定着事物运动,后者是“其中”有物象,有精髓。正因为有这样的的区别,现代哲学又把规律别称为法则,好像在事物之外还有一个外在的东西规定者事物的运动。而老子则完全不同,他认为“道法自然”,“自然而然”。
谈这个区别有何作用呢,我借用黑格尔对现代哲学规律的观点加以说明:“当我们说这个个体是由于这个或那个原因才成为它这个特定的样子的时候,只不过是说它本来已经就是这个样子罢了。”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方面强调,规律是事物自身运动所固有的联系,另一方面又强调,事物运动变化遵循着规律,也即任何一种事物之所以是它现在这个样子,是由它固有的规律决定的。这两方面都说得很精妙,很能蛊惑人心,但其实是用事物和规律循环解释,是把同一个内容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描述而已。这样的规律概念,就像一个天幕遮挡住了宇宙,让我们误以为这天幕就是宇宙。
理解了通常意义上的规律局限性,回过头来我们再看老子所说的规律(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就是说,你要把规律看成是一种实物,那就没有办法说清楚了。他显然反对以我们常见现象去解释规律。但他又说在这“惚兮恍兮”之中就有着物象;这些物象虽然“窈兮冥兮”,但却有着它自身的精妙道理,这道理可以检验,值得相信。我们今天是无法请教老子为什么这样解释,但我们可以看出的是,老子把“道”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都无限的范围里加以说明的。这种无限性不是人们对僵死的认知对象的认识,而是鲜活的客观事物不断突破自身限制自己自主的存在方式。这种无限性正如他在第十四章中所阐述的那样“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在老子看来,这种“道”既不断产生着万事万物,也同时产生着万事万物的运动。宇宙的本源与宇宙的运动规律是统一的,统一于“道”。
以上的分析有点专业化,但憨子能力有限,不能将它更为通俗化。我们教科书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规律解释倒是非常清晰通俗的,但却常常导致把人的主观认识尤其是权势人物的思想当做客观规律,并把这种被当做规律的认识用来做为慑服对方的法宝,不能慑服就冠以“违背规律”的罪名予以镇压。这就是后话了。
2019年5月28日星期二 ,2023-6-28修改
作者简介:
刘彦强,笔名憨子,陕西咸阳人,高级教师。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政治教师,曾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坡刘村志》等书,并主编或参编多种教辅读物。教学之余,也写些杂谈散文以及诗词,散见以哲理性见长。有百余篇散文、诗歌散见于多种刊物,并有《佳儿传奇》、《生死孽缘》、《雪夜惊魂》、《情断大年夜》等小说问世。
“伟大征程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57762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