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大地】2755 捡粪与积肥║李文学(辽宁)诵读║箫雅

捡粪与积肥
作者║李文学(辽宁)
诵读║箫雅

过去农民种地全靠农家肥。当时在农村流传着:“庄稼一支花,全靠粪当家。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这样的警世格言。可见粪肥对庄稼的作用该有多么重要!那时候,在农村家家的院子里,都有一个积肥的粪坑,人们把捡来的粪倒进自家的粪坑里。做饭时烧过的柴草变成灰后,掏出来也堆积在这里。大人孩子,一有空,就背上粪筐到处去捡粪。学校收粪,生产队收粪,各家各户也都需要粪。不论是猪粪,还是驴马牛羊粪,鸡鸭鹅狗粪,(当然也包括人拉的大粪)都成了宝。不仅如此,就连人们撒的尿,也成了肥田的好东西。农家肥经过发酵,变成生物菌肥后,为农作物提供养份,促进庄稼更好的生长。生物菌肥还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地力。每年春耕时,人们就往垅沟里先施一层底肥,为获得粮食丰收打下可靠的基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目标,包括那些美好的梦想。但梦想要由自己来打造和实现。必须是脚踏实地付诸于行动上。在那火红的年代,我们村有一支青年突击队,其中有三名骨干,一个是吴军章、一个是周淑香,还有我二姐李淑芬。他(她)们三个青年人,不断追求梦想,努力拼博,互相比着干,谁也不示弱。为了给生产队多积肥,每天早上一个比一个起的早,互相抢尿桶去挑尿。由其是李淑芬我二姐,更是奋发向上。她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来,抢先把尿桶挑在肩上,吹着口哨,挨家挨户的收尿。在三九严寒的日子里,她依旧是在大清早冒着刺骨的北风,照收不误。就这样不辞辛苦地,挥洒着青春的汗水,挑着一担又一担收集的尿,不知迎来了多少个日出。晨曦伴着她忙碌的身影,走过了那段青葱的岁月。花要精心呵护,才能吐露芬芳,茶要细细品味,才能唇齿留香。人要脚踏实地,才能稳步成长。二姐李淑芬经过不断地努力,在她不满十八周岁时,就破格入了党。不久,又被提拔为塔营子公社的一名常委。正是因为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才使她日后的人生变得越来越美好。
李淑芬不但是我的二姐,也是我学习的好榜样,她从小就特别懂事,我自幼就向她学会了坚强、勤奋、自信和不怕吃苦。有了这些牢固的思想根基,使我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在我的身上好像总有一股使不完的力量。记得我九岁那年,在放学的路上,跟着羊群捡羊粪。羊拉屎时,边走边拉,有时还跑跑颠颠的拉,离利拉拉的,像滚动的黑色小球,散落在地上,很不集中。捡起羊粪来,很费劲。特别是在数九隆冬的季节,那羊粪拉在地上,不一会就被冻得冰凉帮硬。为了捡羊粪换钱,天气再冷,我也不怕冷,蹲在地上一个劲的捡羊粪,手脚冻得生疼,脸蛋冻得通红。那年负责收羊粪的是一个大队会计,他叫庄荣显。庄荣显中等个头,略有点端肩缩脖,长着两只大眼睛,总是笑呵呵的。他说话的声音多少带点沙哑。记得我第一次把捡的羊粪,用筐装着拿到他收羊粪的地点,换回了八分钱。这八分钱是四个崭新的贰分硬币。我手握这四枚硬币,高兴极了。把它放进衣兜里,还怕弄丟了,一会掏出来看看,一会掏出来看看。那微不足道的八分钱,却让我爱不释手。那天夜晚,我把这八分钱,放进被窝里,兴奋的半宿没睡。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都是一有时间就去捡羊粪。我用捡羊粪换来的钱,买了铅笔、方格本、演算本、橡皮和削铅笔的小刀……我深知这些东西来之不易,就尽量省着使用,我把铅笔使用的,短到用手都握不住了,也舍不得扔掉。不论是方格本还是演算本,每一页纸我都是两面使用。
我在小学五六年级读书时,还是学校里的捡粪能手呢。我每天早晨早早起床,吃过早饭提前背上书包和粪筐去上学。在上学的路上,我一边走一边捡粪。我家离塔营子学校八九里地远。需要走一个小时左右。尽管道路很远,我从未迟到过。而且是风雨不误。那时大道上跑的车,多数是马车。所以我在路上捡的粪,基本上全是马粪。我每天到校后,就把捡的粪送到学校指定存放粪肥的地方。学校还有专人,给同学们捡的粪过秤记数。学校那时开展捡粪比赛,把捡粪多少做为比赛评奖的条件。记得学校一个星期向学生们公布一次捡粪的累计斤数。根据捡粪的数量多少,评选出一、二、三等奖。那时我每个星期捡的粪都是最多的,所以我总是拿到一等奖。记得一次学校在大会上给同学们颁奖,得一等奖的奖品,是一支钢笔和一个文具盒。得二等奖的奖品,是一支钢笔。得三等奖的奖品,只有一个文具盒。因为我得了一等奖,学校就奖给我一支钢笔和一个文具盒。这支笔是黑色的包尖钢笔,文具盒是铁的也很精致。这支钢笔却成了我的心爱之物。我用这支笔记学习笔记、写作业和练习写字等。把所有的努力都汇聚于笔尖上。小心翼翼地使用着,生怕把它弄坏了。在勿欢池四中读书时,我也曾多次背着粪筐,在勿欢池的大小道路上捡粪。毕业回家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依然经常背着粪筐捡粪,为农业生产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科学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如今化肥代替了农家肥。人们背粪筐捡粪的时代过去了。再也没有人捡粪积肥了。农民们都在用科学的方法种田。科学种田不仅是一种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也是一种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它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增产增收的可靠保证。只有科学种田,农民才能真正收获幸福和快乐。
2024年5月24日

【作者简介】李文学,男,汉族,网名:博文,1950年11月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建筑工程师职称。以前曾在阜新周末和阜新日报发表过诗歌、散文。

【音频总监、主播简介】
箫 雅,辽宁阜新人,小学国学教师。
诗与大地创办人,副总裁,音频总监。多家平台特约主播。
喜欢写作、朗诵。辽宁作协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阜新市、县作家协会会员,朗诵学会秘书长。多家平台的主播。诗歌散见于《文学月报》《当代新诗实力诗人》《中国风》《辽宁作家》《中国当代散文实力作家》《阜新文艺》《蒙古贞日报》《辽西风》《阜新日报》等报刊杂志。曾获得多项蒙古贞文学征文及朗诵奖项。

声明:插图 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文字 版权属原作者。音频来自主播。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栏目:
【诗与大地·蒙古贞部落】
【阜蒙诗词·现代诗】
【诗与大地·名家有约】
【诗与大地·拓展】
【诗与大地·绝句小说】
【诗与大地·读诗心得】
【诗与大地·诗坛十三姨】
【诗与大地·渤海潮】
【诗与大地·诗情画意】
投稿请微信搜索关注“诗与大地”。
总裁总编辑:总编联系方式15841806399
微信:荆枫wu2630582695
副总裁音频总监:
微信:箫雅jia745405216
投稿请附200字以内作者简介,照片一幅。有声作品MP3格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