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悟一先生
周爱民(土家族)
在我的印象里,第一次与悟一先生见面时,是在惠州市作协年会上,他坐在一处很偏的座位上,戴着一副金丝眼镜,发型梳得齐整,着装相当得体,身形微胖而富态。他抽烟的样子又好似在思考着什么,遮掩不住的儒雅之气扑面而来。我迎上去介绍自己,说自己是周拥军的弟弟周爱民,悟一先生也幽默风趣握住我的手调侃道:你看上去怎么没你哥哥年轻,脸那么黑哦。我也如实回复悟一先生,说自己常年在工地上干活,因没什么技术,只能干苦力养活一家人。脸不黑都对不起自己的打工身份了。
悟一先生微笑着把我叫在他身边,一起吃饭时帮我夹了很多好菜,搞得我都不好意思地吃得很饱。悟一先生很关心地询问我的近况。得知我在惠州一家银行当保安,下班后还要去工地兼职做搬运工,只有清闲了,就悄悄躲进出租屋写诗、写散文。悟一先生见我喜爱文学创作,握住我的手抚慰我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做人要坚持梦想,明天才会比今天过得更好。经常在工地干活的我很少听见这样的鼓励话,当时我感动得差点把眼泪掉下来。
听闻悟一先生在大亚湾某机关工作,身居高位的他,与人打交道没有一点官架子,我好奇地请教他何为悟一?为啥把自己叫悟一?悟一先生坦诚说: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得一悟足矣,故而取名悟一。悟一先生随后吟道:向不悟中求一悟;从枯荣处了虚荣。我听后直呼称赞好一个嵌名联。初次见面,悟一先生没有把我当外人,在手机上发给我一首《自度曲·遥观石化不夜城》诗词与我分享,我仔细看了两遍,对悟一先生的诗词意境和气势磅礴的情怀有所感染,真想和诗一首,只叹自己才疏学浅不敢轻易和诗。
十里灯城,疑蜃景,气吞云汉。西北望,流光溢彩,万花璀璨。玉树嵯峨冰镜隐,沧溟浩渺繁星漫。醉山月,炉嶂枕烟波,击节叹。
渔笛响,寒鸦伴;涛声旧,芳华远。忽梦追石化,夜珠飞岸。巧手裁春描国色,征帆破浪还心愿。谁曾想,廿载海扬尘,桑田换!
我不好意思地对悟一先生说,我对新诗还处于学习状态,古诗还得向您学习学习。不过我喜欢阅读古诗,特别苏轼的诗词,李白的诗我都喜欢去读。您写的诗词《自度曲·遥观石化不夜城》把大亚湾石化区描绘得太美,我真想去大亚湾看一看了。
那次离别,悟一先生送了我三本他刚出版的新书;一本散文集《时光的线道》,一本诗文集《大亚湾百吟》,一本政论集《笔域行踪》。临走时还握住我的手给我建议,说有机会来大亚湾发展吧,那里有更好的学习平台,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我感觉悟一先生对我的关心,像一束光,让我的世界为之一亮。过后,我细读了悟一先生的三本新书,从文如其人的角度认识一个人,我认为悟一先生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诗人,更是一位用灵魂写作的优秀作家。
后来,悟一真给我打来电话,说有一个机会来了。大亚湾准备成立区作协,还要创办杂志,你愿不愿意过来。我当时心情特别兴奋,高兴地对悟一先生说,当编辑是我的目标,当作家是我的梦想,我愿意来大亚湾锻炼一下。我很快就辞去了银行当保安的工作,也推掉了工地的搬运活,带上半新半旧的棉被向大亚湾出发了。
大亚湾区作协成立后,悟一先生推荐我担任区作协专职副秘书长,处理作协机关一些文件和一些事务接待。有些事情看起来简单,但实施起来有些力不从心。如会议纪要,策划文学活动,组稿编稿等等事项;很多第一次对于陌生环境的我,业务水平其实算个小白。在政府机关身居要职的悟一先生工作很忙,但他没有放弃对我的帮扶,亲力亲为指导我如何熟悉业务流程。记得有一次在他办公室,他拿出文件模板,叫我尽快恶补自己的短板。时间长了,很多业务我也渐渐熟悉起来,对很多人和事也有了更高的审视标准。
可以说,热心的悟一先生是我生命中的贵人。每逢有文学活动,他都会带上我,让我熟悉职场环境,见见世面。没有什么社交的我,有时候唯唯诺诺怯声怯气,第一次与重要领导一起就餐时,胆怯的双手直发抖,酒水不小心打湿裤子。悟一先生就给我打气,怕么,腰杆给我挺起,时间久了就会自然了。
与悟一先生相处久了,对他的了解也随之加深。他除了忙于公务,下班后都会独自在书房撰写文章。关于悟一先生的传说也是相当励志的,他15岁就成了县广播站最小的新闻通讯员,经常与同学谈文学、写诗歌、刻钢板、出油印刊物,乐不可支。在大学时期就在《湖南日报》《年轻人》等名刊发表大量的文学作品。大学毕业后在省报当记者,也经常跟着省委书记、省长在一线跑新闻,采写的新闻往往占据省报的显著位置。邓公“南巡”,给中华大地带来了巨大变化,悟一先生也在那个时候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南方的神往,选择了广东惠州。因才华出众,朋友举荐他去《大亚湾报》当总编辑,他谢绝了朋友的好意,选择了当时新闻界很知名的纸媒《惠州晚报》当记者。在当记者生涯期间,悟一先生工作相当勤奋,采写了大量纪实调研文章深得领导的器重和同事的好评。
悟一先生在散文《错爱》中介绍自己,说不经意间进入机关工作,虽然终日忙碌于机关生活,逐步远离熟悉的记者生涯,却无法阻挡自己记者梦的延续。他经常给身边的作家朋友说,写作已成了一种兴趣,每一次写完一篇文章,那种纵笔的畅快让他无比充实和快乐。大亚湾区作家协会成立时,作为区作协创始人的他即兴而作两首古诗,表达了他多年的追求和期望。
举帜文坛意正遒,欲将骚客向千秋。
山花烂漫阳春日,底事从来一卷收。
塔罐巍峨入海天,恢宏石化落山前。
谁言盛世多唐韵,莫道今朝少宋篇?
悟一先生的诗表达了区作协成立之后,会推动大亚湾文化事业的进步,美丽的山河景色将被诗人吟唱赞美。也会有更多的人文墨客在大亚湾土地上书写伟大篇章,说不定以后在此诞生的诗词作品比唐诗比宋词还要媲美。
作为大亚湾作协创始人悟一先生,在区作协成立后就着手指导《大亚湾文艺》杂志顺利出刊,次年就会同市诗词楹联学会组织策划了一场百名诗人进大亚湾大型采风暨安全生产主题作品精品征集活动,一百余名诗人参观了红树林、石化区、小径湾、乌头山和黄金海岸等风景点,诗人们触景生情,纷纷为大亚湾写下了一首首诗篇。由此,《大亚湾风韵》很快完成组稿工作。当悟一先生将收录一千多首(副)厚厚的样书拿在手里时,幸福的泪花湿润了他的眼眶。在悟一内心深处,他深爱着在大亚湾工作三十多年的这片土地,力所能及地聚集能量,为大亚湾这片土地深情讴歌。
也许受悟一先生的影响和鼓励,我也对写作有了新的定位和布局,同时在业余时间整理了一本新诗集。悟一知道我有想出书的意向,得知我家里穷得连一分钱都拿不出,便与作协班子商议,支持有梦想的贫困作协会员圆梦。后来,我的第一本诗集《时间的弧度》顺利出版了。没有悟一先生的关心,区作协班子的支持,出一本诗集对一名生活在底层的务工者来说,可能比登天还难。
认识悟一先生十余年来,他除了忙于公务,关心文学群体,同情底层人生活的不易,更多的是在业余时间坚持文学创作。先后在国家、省、市报刊发表新闻、诗歌、散文、小说及理论调研文章三百余篇,撰写各类文稿计三百余万字,一百多篇(件)作品先后入选国内数十余种文丛、文集。悟一先生还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但悟一先生为人低调,从不说自己是一名作家,而是默默地书写,他坚信精神上的收获要比物质上的收获重要得多。
悟一先生除了一手好公文,一手好诗词,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一万多字的长篇散文《回不去的灵魂》写得相当经典,文章布局别具一格;十余首诗词融入其中,家事国事融为一体,情节处处跌宕起伏,主题虽然说是回不去的灵魂,其实难以回去的是肉身。因为,悟一先生的对大亚湾的热爱早已融入骨髓里,灵魂里。他说我们这一代人是回不去了,将来有那么一天,将葬在化工园区对面山上的公墓里,生前守望着企业的安全,死后继续护佑一方平安。《回不去的灵魂》这篇散文我连续读了两遍,读后心情久久无法平静。可以说,这篇散文算是封神之作。
悟一先生的为人为文,都是富有真挚感情的。在我眼里,他是我文学路上的坐标,更是我这一生学习的榜样。有时候真想邀请悟一先生一起喝杯酒以示感谢,都被他因不会喝酒而拒绝了,悟一先生对我说,为大亚湾秀丽景色多写几首好诗,多写几篇好文章就够了。
2024年5月21日于惠州大亚湾
作者简介:周爱民,笔名桑塔。土家族,1978年10月出生,湖南张家界桑植人。现居广东惠州。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大亚湾文艺》杂志新诗看台栏目主编、惠州大亚湾区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