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海威近代摇篮
海魂海魄中国精神
2024年5月25日早晨7:30,福清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组织理事会员40多人,在福清市体育馆门口统一集中,乘坐豪华大巴前往参观福州马尾港,参观马尾船政文化。

马尾船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和传承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它的展示和宣传,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这独特的文化。
上午十点左右,大家顺利抵达千年古港——马尾港船政文化城。

在中国的福建省有一个古老而独特的地方--马尾港。马尾港因其独特的船政文化而闻名于世。
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就是这一文化的代表,它不仅包含福州人民不可言表的历史骄傲,也特别彰显了整个中华民族难以名状的辉煌成就!
马尾船政文化主要体现伟大的爱国精神,教育每位中国人应该具有对祖国诚挚的热爱和深厚的情感,具有坚定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首先,会员们参观了新打造的网红打卡点——马尾船政时空隧道。
马尾船政时空隧道是利用马限山人防隧道打造的文化展示空间和便捷通道。它连接着中国船政文化城核心区和马限山周边各景点和遗址。它是中国船政文化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空间上将马限山周边各船政景点和遗址串联在一起,同时在时间和维度上也进一步完善丰富了船政文化内容。

马尾船政隧道里布局合理,规划有序,科技感十足,参观者可在历史场景与现代科技交融中,领略船政文化的独特魅力。
大家走进隧道,顿时感觉有丝丝凉意袭来,真是避暑纳凉的好地方。隧道长338米,洞内通过浮雕、壁画、船模、星空航线图等,还原福州新石器时代的昙石山到福州历史悠久船政文化,还设置了船政文化、人防科普两大主题展区。


船政文化展区分为“闽人善舟”“海丝枢纽”“千年局变”三大篇章,通过现代声光电技术来追溯数千年历史。
人防科普主题展区分“抗战时期”“建国初期”“和平年代”“未来时空”四个篇章
通过参观洞内的人防教育相关内容,我们了解到人防的历史发展及应急预案等方面内容。明白了人防是一个历史认识的过程。人类通过多次遭受各类灾难的反思,逐步推动了人防装备和设备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了更好地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通过近距离观摩,会员们对人防有了更深入了解,提高了学习和掌握基本人防知识的意识。并学会了一些基本的应对措施,有利于今后在面对灾难时更加冷静、沉着地应对。
同时,希望这次参观结束后,能够更好地传播人防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人防重要性,提高我们面对灾难的能力。
紧接着,我们来到马尾船政博物馆。福建福州马尾船政,是一个名声显赫且非同一般的地方,因为它堪称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奇迹,也是一大历史突破。
尤其是这个近代史绝无仅有的船政学堂打破了一个又一个不可思议的教学先例,突破了一层又一层庸俗腐朽的封建枷锁,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风华卓绝的海军人才,打造了一支又一支威震四海的海军舰队,自然而然,它也就奠定了自己不可撼动的“近代海军摇篮”的历史地位。
会员们首先参观了福州船政局即船舶制造厂,它是中国近代早期最大的船舶制造厂。1866年清政府批准左宗棠关于在福州马尾设厂申办船政的奏折,决定建立福建船政局(后改称福州船政局)。
该造船厂规模宏大,设备齐全,下属13个分厂,员工最多时达3000余人。1874年在抗击日本侵台行动中,以福州船政早期所造舰艇为主体,组建了中国第一支海军舰队--福建海军。孙中山先生称赞福州船政“为海军根基”。




转眼,大家便到了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

马尾船政(也称福建船政)文化博物馆位于马尾镇的船政街,建筑独具特色。它是一座以展示中国近代船政发展历程为主要内容的博物馆。从一层概述船政各方面内容开始,依次为我们展示船政的简介,船政概要、发展,船政科教发展历程,船政产业发展以及海军基地。
在近代史上,有许多能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爱国思想,他们以国事为己任,前赴后继,临危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正是这种可歌可泣的爱国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经久不衰,
马尾船政博物馆算是一个专业博物馆,使我们走进馆区就感受到浓浓的船政文化。
博物馆在不同楼层设立了不同的展区,通过船模、船政精英塑像、车床、罗经、舵轮、海军日记、古炮、照片、文字介绍等展品,从船政创建、人才培育、海军建设、重大海战、科技发展、文化建设六个方面来介绍马尾船政文化对近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以船政为主题的博物馆。本馆展览通过大量珍贵文物、图片、模型以及各种仿真场景,运用声、光、电等现代手段展示了中国船政在近代中国先进科技、新式教育、工业制造、西方经典文化翻译传播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体现了诸多能人志士及其先进思想,折射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砺志进取、虚心好学、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忠心报国的传统文化神韵。
馆内陈列分为:创建船政、造船育才、海军建设、御海、科技、文化建设六个部分。通过“扬武”号船模、船政精英腊像、同治旧车床、老海军日记、古炮等实物,并运用现代手段展示了中华民族勇于探索海洋、顽强抵抗外来侵略的民族精神。开馆以来,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高度瞩目。
马尾船政文化,凝聚着一代人民振兴中华的百年梦想,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船政不仅是马尾的辉煌,更是中国近代文明史上的重要篇章。当我们踏入船政博物馆,徘徊在一件件文物和兵舰模型前,那场悲惨的战争又仿佛重现在我们的眼前。
首先看到的是:孙中山与中山舰事迹展。
中山舰,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代名舰,原名“永丰”舰:1910年在日本订购,1912年6月建成下水,1913年1月编入海军现役,1925年更名为中山舰。它服役26年,亲历了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孙中山广州蒙难、中山舰事件和武汉抗战等重大历史事件,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
展厅通过珍贵的文物史料探寻中山舰的风雨航迹,深切缅怀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驱以及为国捐躯的中山舰抗日英烈,激励后人继承和发扬他们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和视死如归、不畏强暴的爱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通过参观了解到:1842年,西方列强炮火轰开了福州大门。一个多世纪以来,面对热血与烈火的洗炼,福州人沉思、探索、追求、呐喊、拼搏。马尾船政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吸取了血与火的惨痛教训,让中国人终于认识到闭关锁国的害处,深深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
大家聚精会神地跟着讲解员,依次认真聆听、详细观看、默默思考、深刻感受着馆内所展示的所有内容。
馆内第一部分展示的主要内容是:复兴海军,重臣购舰。1894年甲午之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历时30余年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1907年,为重振海军,清政府在陆军部中设立海军处,1909年又改为海军部,以载洵为海军大臣,萨镇冰为海军总司令。1910年8月,载洵与萨镇冰赴欧、美、日考察海军,订购了一批军舰,其中在日本定购了两艘同型号炮舰,分别是“永丰”号、“永翔”号。

清朝海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遭到惨败后,随着国防和海权观念的增强,发展海军得到清政府的重视。从1896年开始,清政府掀起了两次向外国订购军舰的热潮:第一次是1896年到1898年,第二次是1909年到1910年。
馆内第二部分展示主要内容是:革命军兴,起义讨袁。1911年,正当三菱造船所还在承建“永舰时,中国爆发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丰”5清王朝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1915年命,12月12日,袁世凯发布接受帝位令,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
为保卫辛亥革命成果、捍卫共和,孙中山发布《讨袁檄文》号召各地起义讨袁,发起护国战争。1916年,海军总司令李鼎新、第一舰队司令林葆怿等在上海发表联合宣言,组建护国舰队,“永丰”舰参与护国战争
在经历过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首先留给我们的就是一代代海军将领与士兵们自强不息,永不言败的顽强精神以及不怕流血,不怕牺性的坚强品质。英勇神武的海军战士们为了民族振兴与民族尊严,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这样浓郁的爱国之情让我们万分钦佩和敬仰!
馆内第三部分展示主要内容是:南下护法,反对复辟。1917年南行护法,是孙中山革命斗争的一个新起点,也是中国近代海军史和“永丰舰航程中的一个闪光点。
1917年7月,孙中山带领部分国会议员南下广州,准备在南方发动反对段祺瑞独裁统治的护法运动。随后,驻沪海军发表护法宣言,“永丰”等舰在海军总长程璧光的率领下,追随孙中山南下广州护法。9月10日,广州护法军政府成立,程壁光为海军总长,护法运动正式开始。
馆内第四部分展示主要内容是:广州蒙难,护卫领袖。1920年11月下旬,孙中山重返广州恢复军政府,宣布继续护法。1921年10月孙中山提请非常国会通过北伐案。1922年2月,孙中山发布北伐动员令。1922年6月16日,反对孙中山北伐主张的陈炯明部公开发动叛乱,炮击总统府和孙中山的住地观音山。
孙中山在卫队的掩护下,辗转登上“永丰”舰,指挥平叛斗争长达55天。期间,孙中山与“永丰”舰官兵生死与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馆内第五部分展示主要内容是:经历风雨,国共合作。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国民党“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为纪念孙中山,“永丰”舰被更名为“中山”舰。“中山”舰见证了国共关系从合作走向分裂历史转变。
馆内第六部分展示主要内容是:武汉会战,血染长江。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日军占领南京后,湖长江西犯,海陆合攻武汉。为阻止日军进犯,武汉保卫战就此打响。
10月24日,“中山”舰在长江金口水域执行巡防任务时遭日机重创而沉没江底。萨师俊等“中山”舰海军将士带着孙中山奋战到底的精神,殊死搏斗:血染长江,为国捐躯。
馆内第七部分展示主要内容是:昂首起航,建碑铸魂。“中山”舰被整体打捞1997年元月,“中山”舰修复保护出水;1999年11月工程开工;2001年12月,“中山”舰修复保护工程竣工;2006年12月,中山舰博物馆建设工程奠基仪式启动;2008年5月,修复后的“中山”舰从修复地被整体迁移至金口;2011年9月,中山舰博物馆暨中山舰纪念园区正式对外开放。铭刻中山事迹、饱含中山精神的一代名舰重见天日,为今人建碑铸魂。
总之,回顾中山舰的历史,它见证了清朝灭亡、共和国建立、中国现代海军的建制,以及近代史上五大历史事件。中山舰因与一代伟人孙中山的名字相连而长存,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因中山舰体而益加彰显,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文化遗产。希望通过此展览,能够继承革命先驱探索救国救民出路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学习先辈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接着,参观了馆内造船育才部分内容。十九世纪中叶,中国面临数干年未有的大变局:能人志士们开始寻找民族的救亡、振兴之路。1866年创设了福州马尾船政、是近代中国走自强之道的重要实践产物,承载着追赶世界、捍卫海权的梦想。
中国船政在其发展历程中,付出不懈努力,开创了近代中国的造船工业、工程科学、新式教育、新式海军等事业,对中国社会近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十九世纪,工业革命在欧洲全面兴起,西方列强国家凭借先发优势,以坚船利炮开路,加速向全球进行扩张。古老的中国接连遭遇列强入侵,面临前所未遇的巨大变局,国门洞开,主权沦丧。为了挽救危亡,谋求自存,中国人民开始了寻求自强的探索。
严峻的海疆危机。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始于海上。两次鸦片战争中,面对列强的近代化舰队,中国传统水师无力抗衡,沿海门户处处失防,酿成严峻的海防危机。海防自强成为近代中国人追求国家自强的最初目标。
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先进的官员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思考中国遭受列强入侵的失败根源,不顾保守势力的阻挠,不计个人的成败得失,主张放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以此巩固海防,反对侵略。

1866年6月25日,闽浙总督左宗棠在长期筹谋的基础上,提出学习欧洲先进技术,设厂自造轮船的方案,因计划周密,切实可行,清政府于7月14日批准,并称赞为“中国自强之道”。
二、总理船政。这是中国第一个专门的海防近代化国家机构,设于福州的海上门户马尾。船政将海上自强作为目标,以“权操诸我”为原则,通过契约化形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掌握了造船技术和海军知识,获得巨大成功,开始了中国海上力量走向近代化的时代跨越。
择地马尾。1866年夏,左宗棠与洋员日意格、德克碑等经多次实地踏勘,选定在福州马尾建设船政,共收购濒江民田346亩有余,由中外合作制定建设规划,于当年12月23日开始各项基础建设,至1868年规模初具。

借才异域。船政秉持主权在我的原则,委托日意格、德克碑帮助雇佣和领导外国技术团队,协助中方建设船政并传授相关技术。合作以合同为规范,用金钱作为重要的奖惩手段,成为近代中外平等合作的成功典范。
马尾船政的创建,不仅寄托着清政府强国兴业的美梦,它也饱含着以左宗棠为代表的开明之士救国救民的期盼。船政的诞生,不仅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奋勇崛起的雄心壮志,也代表着我们泱泱大国一雪前耻的坚定决心。
三、船政教育。船政创建时即高度重视教育,专门设立新式教育机构,开展工程技术和海军军官教育,开中国新式职业教育先河。船政教育以培植爱国精神为基础,以追求科学、服务国家为目标,培育出的新式人才,不仅解决了涉海事业急需,还成为中国社会近代化星星火种。
新式教育。船政教育突破沿袭千年的科举教育体制,大胆采取新法,学制、教学内容焕然一新,开风气之先。扭转了当时传统社会对工匠、军人职业的偏见,为青年人开辟了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轨道,成为传播科学、蕴育新思想的摇篮。
学堂衍脉。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船政前、后学堂改为海军部直辖,1926年合并为福州海军学校,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海军教育机构。抗目战争中,学校坚守为国家培育海军人才的初衷,辗转千里坚持办学。
艺圃传承。民国时期,船政艺圃一度仍是福州船政局下属的技术学校,更名福州海军艺术学校。20世纪30年代,由于官方经费紧张学校改为私立,继续培育职业技术人才,抗战期间迁往闽北,抗战后改称高航学校。
由沈葆桢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分为前学堂和后学堂),培养了大量船政和海军人才。如严复、邓世昌、萨镇冰、魏瀚、刘步蟾、詹天佑等,都是船政学堂毕业生,鲁迅先生也曾在船政学堂学习。福州船政不仅是中国近代船舶制造的发祥地,也成为中国海军的摇篮。
四、船政。通过学习、引进欧洲工业技术知识,建成大规模的造船基地,掌握了蒸汽舰船以及蒸汽机锅炉等核心装备的设计建造能力。20世纪初,船政的制造事业又萌生新意,建成了中国最早的规模化航空工业机构。
舰船制造。船政秉持国产自造理念,组建了齐全的生产体系,为近代中国海军的装备建设作出了贡献。
1912年后,船政的生产部门独立,隶属海军,改称福州船政局,1930年更名海军马尾造船所,始终是近代中国重要的舰船修造机构。
1872年船政造蒸汽机模型(比例1/2)。蒸汽机是舰船的核心,1871年船政成功自制第一台150 马力船用蒸汽机,完成了中国核心技术从仿制到自主的飞跃,这是近代中国工业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首创航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海军将发展航空作为加强海防实力的捷径,决心建设海军的航空事业。1918年,在福州船政局内增设飞机制造工程处,自行研发飞机,全面开启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历史。
我们不仅有船厂造兵舰,还尝试着制造飞机;开办了船政学堂,引进人才并选派学童出洋留学……。
五、船政海军。船政造舰、育人,编练舰队,被誉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肇始于船政的中国近代海军,发展之路虽艰辛坎坷,爱国之心则矢志不渝。他们坚守不惧!强敌、坚韧顽强的精神,捍海卫权,牺牲奋斗,拥抱胜利,追求光明,在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史诗中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这一系列“富国强兵”活动,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成就了中国的近代工业发展。
首创舰队。1871年,船政以自造的军舰和培育的人才为基础,参考西方海军制度,结合中国水师传统,奉旨成立“轮船”部队,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标志着中国海上力量从古代向近代的进步。
海军基石。船政对近代中国海军影响深远,清代、民国时期的海军人员和制度都带有明显的船政印记。由船政蕴育出的忠诚卫国、坚韧不屈的海军精神传统,在近代中国海军捍卫国家海上主权、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不断闪耀。
航向光明。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在1946年挑起全面内战,由船政发展而来的近代海军面临历史抉择。广大海军官兵不愿参加内战,相继发动起义,投向人民的阵营,汇入到了建设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洪流中。
1866年,为了巩固海防,御侮图强,船政诞生。百年间,船政坚守爱国之心, 高举科学大旗,办教育,造舰船,练海军,致力于为国家自强作出贡献,谱写了一曲奋进拼搏的史诗,为中国近代海军和船舶工业的建设发展奠定了宝贵的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重要探索和早期实践。
船政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精神和物质成果,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船政文化,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涉及思想、历史、教育、工业、建筑、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留存着建筑、器物、档案等大量文化史迹,是中华文化在世界交流的大背景下,于近代发展出的创新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品质,是福州乃至中国引以为傲的文化瑰宝。
船政教育开创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历史,撼动了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形成手脑并用、技艺斯通的教育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船政教育生生不息,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有用之才,成为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独特代表和缩影。
近代诞生的船政,使福建悠久的造船历史焕发出新意,形成有鲜明自身特色的工业文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船政厂区由人民解放军接管,后移交地方政府。1958年组建福建省马尾造船厂,继承百年船政工业制造的传统,是福建省船舶工业的骨于单位。
时序完整的建筑遗存。历经百年时光洗礼,船政的历史区域范围至今仍完整清晰,不仅大量船政历史建筑得以完好保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建的马尾造船厂代表性建筑也清晰可见。总体上时序完整,功能系统,特点鲜明,是百年船政的年轮印迹,更是珍贵的近代工业文化遗产。
开时代风气之先的船政,除了在造船、教育、海军等传统领域创造了诸多成就外,对所在的福州以及更大范围地域的社会生活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类影响形式多样,延展十分广泛,是多姿多彩的船政文化的组成部分。

也许你会钦佩与仰慕船政的创始者与倡导者,也许你会感慨与震撼船政的章程设置与管理体系,但是我们深深感到:船政所遗留下来的中国精神,才是最值得后辈们继承与弘扬的人生财富。
船政以爱国精神为核心,致力海防自强、工业自强,崇尚科学。请写了壮丽的史诗,是近代中华民族寻求救亡图存道路上的重要实践。
船政文化是在中国走向近代起始阶段产生的先进文化,是近代中国海军、海洋文化,集中体现爱国、科学、创新、图强的精神特质,为中华文化注入重要的新内涵。在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今天,船政文化涌动着蓬勃的生命力,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潮,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观结束后,会员们纷纷表示:这次协会组织参观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意义重大,不仅了解了马尾船政的历史和文化,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太多的不可思议与与众不同,但是更令人无法释怀的是,它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悔恨与遗憾,太多太多的教训与警戒,也留下太多太多的不舍与牵挂。在近代史上,中国留下了太多的屈辱与不甘!回望往昔岁月,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给清政府留下了太过沉重的打击,也给历史留下了-页可歌可泣的篇章。正所谓“有功足壮海军威,次日漫挥天下",连连落败的几次海战用血的代价告诫清政府建立海防的急迫性与重要性,也警告泱泱大国一旦落后就要挨打,它催促着我们要进步就要改革,要胜利就要进行思想解放,要强国就要加强海防。

大家深深体会到:这次参观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是一次很有意义和收获的经历。通过参观,我们对马尾政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思考和理解。
最后,船政历史教诲我们:最珍贵的东西就是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与改革。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进步的催化剂,改革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强心剂,一个民族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才能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增强国家国际影响力,才能更好建设文化强国,更好打造国防势力,更好更快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附活动期间合影花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