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帝——缅怀毛公的丰功伟绩
(一)毛主席晚年最后一击
131年之前的中国,是男人都留着长长的辨子,女人都裹着三寸金莲的愚昧悲惨的黑暗年代,更是世界列强瓜分中国的苦难深重的殖民时代。那时,古老的中国似乎已经气息奄奄,病入膏肓,不断地悲鸣,绝望地呻吟,谁还指望有一个无比光明的未来?
由此推想:1310年前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13100年前的这片土地上,又是一个怎样的状态?
自毛主席诞生131年后的今天,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老的中国又如旭日东升的太阳,再次昂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成为地球上各族人民刮目相看的钢铁巨人。
这一天怎么来的?难道是上帝特别恩赐的吗?难道是菩萨大慈大悲的结果吗?不!绝对不是!而是我们的先辈和先烈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才获得的一丝生机,一片光明!
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民英雄毛泽东,用常人难以理解、难以忍受、难以想象的苦难与智慧,仅仅凭借着一个热血青年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一双农民子弟勤劳智慧的赤手空拳,硬是在风雨如磐、暗无天日的严寒中,带领着一群食不饱腹、穷困潦倒的普通百姓,开辟出了一条中华民族从未有过的无比灿烂的新路。
所以,把由毛主席开创的这条新路,说成“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事业,把毛主席的伟大功德和成就,说成“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丝毫不为过。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千百年后的劳动人民,都会感叹他的伟大精神,都会感恩他的伟大奉献。
毛主席不仅创立了伟大的党,伟大的军队,伟大的新中国,而且为了保证执政后的党永不变质,保证劳动人民的江山永不变色。
他还不顾年迈体衰,力排众议,力挽狂澜,奋力一搏,于迟暮之年创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与伟大实践,力图把中国人民从兴亡交替的恶性循环中解救出来。
可以肯定地说,毛主席晚年不仅没有制造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浩劫”,而且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建立了人类史上任何人都不可比拟的伟大功勋。
没有毛主席晚年的力挽狂澜,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至今都不会懂得什么叫“D变质、国变色”。全党全国人民如果连这个概念都不懂,又怎么可能成功地“防变质、防变色”呢?!
今天,人们都在深思,大潮中: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高官成了化公为私,贪赃枉法的高手?
为什么思想理论界、文化艺术界有那么多卑鄙无耻的“精英”,竟可以趾高气扬,不可一世?
为什么许多后代忘记了千百万先烈的重托,背叛了初心,自私贪婪,中饱私囊,重蹈覆辙?
实践证明:只有以毛主席为首的真正的共产党人,才是无数革命先烈的代表,才是刺向一切官僚老爷、腐败高手、不肖子孙心脏的利剑。在毛主席面前,任何妖魔鬼怪都将原形毕露,无处藏身。
我敢说,没有毛主席反腐防变思想的事先灌输与提前预防,刚建立了社会主义的中国人民,怎么可能从政治上跳出兴亡交替的怪圈?怎么可能从经济上跃出根深蒂固的牢笼?怎么可能从文化上解开假仁假义的虚伪道德的枷锁?又怎么可能在社会地位上摆脱被奴役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
我敢说,正是有了毛主席晚年的努力,在未来一百年或一千年,我们国家将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乘风破浪,高歌猛进。
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精神,必将光芒万丈,不仅照亮中国,而且照亮世界,使中华民族成为全世界各族人民最受尊敬、最值得羡慕的民族!
也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我更敢说,在未来一千年在一万年的时间里,全人类的命运必将凤凰涅磐,福星高照。地球人的前途必将光辉灿烂,无比明媚!
(二)毛泽东一生中最难下决心打的战争——抗美援朝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74周年。抗美援朝战争的前线司令员是彭德怀,最高统帅就是毛泽东。他尽管没有身处战争前线,而是运筹帷幄于中南海,但无论出兵入朝作战还是处理中朝苏三国和中朝两军关系,无论是两年零九个月各个战役的作战方针还是两年停战谈判各项议程的讨论,所有关系全局性的重大决策都是由毛泽东最后拍板敲定的。他具有超人的政治智慧和非凡的战略定力,是名副其实的领导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最高统帅。
毛泽东是文官,长沙师范毕业,不是行伍出身。他投笔从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驾驭战争,经过22年艰苦卓绝的战争风云,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对于一生征战的毛泽东来说,尽管一直是从以弱胜强的对敌斗争中打过来的,在任何时候没有害怕过任何敌人,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作出抗美援朝决策却是异常艰难的。胡乔木在延安时期就担任毛泽东的秘书,他回忆说:“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20多年,记得这件事是他很难下决心的。是1950年派志愿军入朝作战。
为什么抗美援朝是毛泽东一生中最难下决心的决策呢?
因为下这个决心,牵涉到方方面面,既有对国家安全和主权的诸多考虑,又不能不受朝、苏、美等各种外部因素的制约。国际环境和朝鲜战争形势的不断变化,使毛泽东不能不审时度势,随机调整出兵决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出现了比1946年我们党准备同国民党彻底决裂更难决策的“长考百日、三波两折”。
所谓“长考百日”,在朝鲜战争爆发后1950年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成立“联合国军”干预朝鲜战争之际,毛泽东就已高瞻远瞩,提出保卫国防、组建东北边防军,并部署边防军兵力摆在鸭绿江边;8月上旬,朝鲜半岛南端的战争进入胶着状态时,他警觉到美国扩大战争规模的可能性会增加,遂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美国武装侵略朝鲜后中国应该采取的对策。他指出:如果美帝得胜,就会得意,就会威胁我国。对朝鲜不能不帮,必须帮助,用志愿军的形式,时机当然还要适当选择,我们不能不有所准备。次日,即指示边防军在月内作好一切准备工作。他接见东北边防军负责人邓华说:你们集结东北后的任务是保卫东北边防,但要准备同美国人打仗,要准备打前所未有的大仗。8月可能没有作战任务,但应准备于9月上旬能作战,务必于本月内完成一切准备,待命出去作战。
8月下旬,他给远在西安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彭德怀发去一电:“德怀同志:为了应付时局,现须集中12个军以便机动(已集中了4个军),但此事可于9月底再作决定,那时请你来京面商。”9月中旬,美军7万余人在朝鲜西海岸仁川登陆,朝鲜战局发生急剧变化。10月1日,南朝鲜军越过三八线,“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通牒”朝鲜人民军无条件“放下武器停止战斗”。
从1950年10月2日到18日,党中央接连召开书记处扩大会议和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朝鲜战局和中国出兵援朝问题。在10月18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听取从苏联回来的周恩来汇报与斯大林会谈情况和从东北边防回来的彭德怀汇报志愿军准备入朝情况后,指出:现在敌人已围攻平壤,再过几天敌人就进到鸭绿江了。我们不论有天大的困难,志愿军渡江援朝不能再变,时间也不能再推迟,仍按原计划渡江。会议决定:志愿军按预定计划于19日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
毛泽东从1950年7月上旬提出准备出兵到10月中旬最后决定入朝作战,经历了103天,故称“长考百日”。
所谓“三波两折”,是发生在最后决策的1950年10月上半月。
第一个波折在10月2日至3日。毛泽东作为军事战略家,对出兵问题未雨绸缪,很早作了准备,但何时出兵,他有个底线:敌军是否越过三八线。“美帝国主义如果干涉,不过三八线,我们不管,如果过三八线,我们一定过去打。”(毛泽东会见苏共中央代表团时的谈话,1956年9月23日)10月1日,南朝鲜军越过三八线后,斯大林来电希望中国立即派出部队到三八线,拯救朝鲜;深夜,金日成紧急约见我驻朝大使,向中国政府提出援兵入朝请求。次日,毛泽东曾决定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和美国及李承晚的军队作战,援助朝鲜,并拟写了致斯大林回电;同时为中央军委起草给邓华电,令边防军提前结束准备工作,随时待命出动,按原定计划与新的敌人作战。但他没想到的是,这天下午召开的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讨论朝鲜战局和中国出兵援朝问题时,与会多数人不赞成出兵,决定4日召开扩大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作讨论。这样,会前拟写的给斯大林的回电没有发出。他服从会上多数人意见,将不出兵决定通过苏联驻华大使罗申转告斯大林。这就是俄罗斯总统档案馆藏的苏联驻华大使罗申曾就毛泽东关于中国暂不出兵的初步意见报告斯大林的10月3日电。此电内称:我们原先曾打算当敌人向三八线以北进攻时,调动几个师的志愿军到北朝鲜帮助朝鲜同志。但是,经过慎重考虑,我们现在认为,这一举动会造成严重后果。
目前最好还是克制一下,暂不出兵,同时准备力量,这样做在把握与敌作战的时机上会比较有利。
这就是“第一波折”。
第二波折是在10月4日到12日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从4日下午到5日全天接连开了3次,毛泽东让与会者摆了各种意见,权衡出兵还是不出兵的利弊。经过反复讨论,大家统一了认识,在5日下午会议上,中共中央最后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决定由中央军委副主席彭德怀率志愿军入朝作战,并决定派周恩来等去苏联同斯大林会谈。周恩来作为主持中央军委常务工作的副主席,是与苏会谈的主要代表。他是带着两种意见去谈的:若苏联有派空军支援的意向就谈出兵;若苏联不愿派空军支援就谈不出兵。11日,周恩来同斯大林会谈,介绍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朝鲜局势和要否出兵援朝问题,说明中国的实际困难,提出只要苏联同意出动空军给予空中掩护,中国就可以出兵援朝,同时要求苏联援助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所需的军事装备,并向中国提供各种类型的武器与弹药,首先是陆军轻武器的制造蓝图供中国仿造。斯大林表示,可以完全满足中国抗美援朝所需的飞机、大炮、坦克等军事装备,但苏联空军尚未准备好,须待两个月或两个半月才能出动空军支援志愿军的作战。会谈后,斯大林、周恩来联名致电毛泽东:我们交换意见后,弄清了计划派出的中国援军没有做好准备,我们一致决定;“尽管国际形势有利,但中国军队因目前尚未做好准备,就不要越过朝鲜边境,以免陷于不利局面”
基于此,毛泽东在12日致电彭德怀等,此前命令暂不实行,兵团各部仍旧原地训练,不要出动。这就是暂不出兵的“第二波折”。
第三个波折是在10月13日至18日。13日,就斯大林、周恩来联名电,毛泽东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讨论出兵援朝问题。与会者一致认为,即使苏联不出空军支援,在美军越过三八线大举北进的情况下,我们仍应出兵援朝不变。当晚10时,毛泽东把这个决定电告在莫斯科的周恩来:我军出动到朝鲜为有利,“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而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该电请周恩来留莫斯科几天就苏援助装备和出动空军防护美军空袭京津沪等大城市问题与苏联同志继续商谈。18日,周恩来返京后,毛泽东再次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了上述出兵入朝作战的最后决定。这样,此波无折,全过程姑且称之为“三波两折”。
艰难决策的三个“纠结”
抗美援朝决策这样艰难,其“长考”酝酿用时之久,波澜曲折反复之大,不仅在毛泽东一生中没有过,就是迄今的百年党史也无以出其右者,之所以如此,当年的毛泽东和党中央主要有以下三个“纠结”。
一是挑战美国这个头号西方强国,能否打赢。70年前,无论综合国力还是军队装备,中国和美国的差距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极而言之,不能同日而语。就综合国力言,1950年美国的钢产量为8772万吨,工农业总产值是2800亿美元;当年我国的钢产量仅有60万吨,不及美国一个零头,工农业总产值为100亿美元,相差28倍。论军事装备,美国拥有包括原子弹在内的大量先进武器和现代化后勤保障,而我军基本还处于“小米加步枪”水平。美军的一个军拥有各种口径的大炮1500门,而我们一个军才只有36门。美国空军完全控制了高空领域,我国的空军还要训练半年才能作战。我军既没有制空权也没有制海权。敌我力量如此悬殊,出兵参战,能否打赢?不能不反复掂量。10月2日没有发出的致斯大林电和通过罗申大使转达给斯大林的意见中都表达了这一点。前电中说:我们认为既然决定出动中国军队到朝鲜和美国人作战,就要能解决问题,即要能在朝鲜境内歼灭和驱逐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侵略军。在罗申给斯大林的电中讲不出兵的理由说:经过慎重考虑,我们认为出兵这一举动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靠几个师很难解决朝鲜问题(我军装备极差,同美军作战无胜利把握),敌人会迫使我们退却。”
这两电,既说明了毛泽东出兵的立足点,也反映了大多数同志不赞成出兵的顾虑。
二是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还能否进行。1950年6月上旬,我们党召开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报告,确定了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部署了1950年的中心工作。但半个月后,朝鲜战争的爆发不仅直接破坏解放台湾的战略部署,严重阻碍祖国的统一大业,而且打乱了党和国家的任务实施和工作安排。在10月2日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和随后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这成了与会议论的主要话题。多数人不赞成出兵,就是担心:新中国刚刚成立,战乱的创伤十分严重,财政经济非常困难,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还没有进行,工业化建设还没开始,国民党残余和匪特势力还没有肃清,社会秩序还不安定,基层政权还不很巩固。如果出兵援朝,这些问题不仅会受到很大影响,而且还能否进行都是一个问题。这也在10月2日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前拟写的没有发出的致斯大林电和会后通过罗申大使转达给斯大林的意见中谈到了。前电说:“既然中国军队在朝鲜境内和美国军队打起来,就要准备美国至少可能使用其空军轰炸中国许多大城市及工业基地,使用其海军攻击沿海地带。我们认为最不利的情况是中国军队在朝鲜境内不能大量歼灭美国军队,两军相持成僵局,而美国又已和中国公开进入战争状态,使中国现在已经开始的经济建设计划归于破坏,并引起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一部分人对我们不满(他们很怕战争)。”罗申的电中说:“如果我们出动几个师,随后又被敌人驱赶回来,并由此引起美国与中国的公开冲突,那么我们的整个和平恢复计划就将全部打乱,国内许多人将会对我们不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创伤尚未医治,人民需要和平)。”
两电中谈到的问题,对于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不能不纠结于心。
三是会不会引发更大的国际冲突乃至世界大战。这是毛泽东和党中央考虑较多的一个问题。这个顾虑在罗申给斯大林的电文中说得明白:出兵朝鲜“最大的可能是,这将引起美国与中国的公开冲突,结果苏联也可能被拖进战争中来,这样一来,问题就变得极其严重了。中共中央的许多同志认为,对此必须谨慎行事。”“目前最好还是克制一下,暂不出兵,同时准备力量,这样做在把握与敌作战的时机上会比较有利。”
这些方面的担心和顾虑,都在情理之中。党的高层领导有这样那样看法和不同意见是正常的,不存在什么路线斗争。这些问题是怎样得到应对、克服和解除,最后统一思想认识的呢?这里,也是历史的合力—诸如彭德怀等统率的广大志愿军指战员的高昂斗志,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周恩来等同志的鼎力协助,还有斯大林和苏联的某种支持和应允的援助等—起了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但就作出最终决策而言,毛泽东的战略眼光和坚毅决心,即没有动摇过的初心起了决定性作用。所谓“长考百日,三波两折”,并不是说他个人有什么犹豫动摇,而是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他需要做工作来统一中央领导层的认识,形成“硬核”力量。这是一个从考虑出兵,到暂缓出兵,再到最终决定出兵的过程。
发挥“定海神针”作用的三个重要思想
在“长考百日”整个过程中,毛泽东的下述三个思想发挥了“定海神针”作用。
第一,始终坚持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既是纸老虎又是真老虎的战略思想。这是他在1946年第一次艰难下决心与国民党彻底决裂时提出的。有了这个思想,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坚决应对国民党发动的内战。这一次,毛泽东也是坚持这个思想,出兵抗美援朝。他在1950年8月5日接见边防军首长即后来的志愿军副司令、代司令邓华说:你们“要准备同美国人打前所未有的大仗,还要准备他打原子弹。他打原子弹,我们打手榴弹,抓住他的弱点,跟着他,最后打败他。我还是那句老话,在战略上藐视他,当作纸老虎,在战术上重视他,当作真老虎打。”对美国军队的认识既是纸老虎又是真老虎,是贯穿于毛泽东作抗美援朝决策始终的战略思想。
第二,始终坚持中朝两国是唇亡齿寒的命运共同体思想。就在9月5日的上述讲话中,毛泽东指出:对于朝鲜人民,我们是需要给以帮助和鼓励的。朝鲜人民对于中国革命有过很大的帮助,中国革命的几个阶段中都有他们的帮助。因此,我们在今天应当尽力去帮助他们。
在10月4日下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让不赞成出兵或者对出兵存有疑虑的人讲了出兵的不利情况后,说:你们说的都有理由。但是别人处于国家危急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样说,心里也难过。
毛泽东的上述思想随后被概括为“唇亡齿寒”这个成语来表达。
10月24日,周恩来在全国政协常委会第18次会议上作的《抗美援朝,保卫和平》报告中转述了毛泽东的这个思想。周恩来说:“中朝是唇齿之邦,唇亡则齿寒。”从朝鲜在东方的地位和前途的发展来说,我们不能不援助;“从唇齿相依的关系来说,我们也不能不援助。这是敌人把火烧到了我们的大门口,并非我们惹火烧身。”“我们如坐视不救,敌人必然继续前进,咄咄逼人,直到鸭绿江边,然后再做第二步文章。”“所以,我们要理,我们要管。”“只有管,才能使敌我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让它知难而退,然后可以解决问题。”
中朝两国这种唇亡齿寒关系,用现在时尚的话说,就是命运共同体。
第三,始终坚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正义力量必胜思想。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不仅派出海军和空军进攻朝鲜人民军,对朝鲜城市狂轰滥炸,而且第七舰队侵入我台湾海峡,阻挠我解放台湾。6月28日,毛泽东庄严宣告:全国和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从8月下旬始,美军飞机不断侵入我国领空,对我境内目标进行轰炸和扫射,造成我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我国政府不能不认为,这是美国当局准备扩大战争规模的一个信号。在美国7万大军从仁川登陆,朝鲜战局迅即逆转,美军急速向中朝边境推进,严重威胁我国安全后,毛泽东指示周恩来在9月底向全世界声明: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在10月4日和5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既充分摆了出兵的种种困难,也强调了出兵的必要性和战胜美军的可能性。毛泽东等人认为,如果让美国侵略军占领朝鲜,强兵压到鸭绿江边,我国难以安稳地从事建设。彭德怀将这一点讲得十分透彻: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这铿锵有力的几句话对会议统一思想作出决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毛泽东等还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有利和不利条件。美军虽然武器先进,但兵力分散,补给线长,战斗意志不强。我军虽然装备落后,但我们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得道多助,士气旺盛,兵源充足;有丰富的战争经验,灵活的战略战术,特别是具有不怕牺牲、不畏艰苦的勇敢作战精神,一贯能够以劣势装备打败优良装备的敌人;还有战场背靠我国东北,后勤支持近便。因此,出战获胜的可能性也存在。次日,周恩来召开高级干部会议,根据会议精神,部署志愿军入朝作战事宜时指出:现在不是我们要不要打的问题,而是敌人逼得我们非打不可。我们的自卫是正义的,正义的战争最后一定会胜利的。现在朝鲜政府一再要求我们出兵援助,我们怎能见死不救呢?党中央、毛主席决心已定,因此现在不是考虑出不出兵的问题,而是考虑出兵后如何去争取胜利的问题。
正是上述思想统一了高层领导的思想认识,消除了担心和顾虑,中共中央最终郑重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决策。1950年10月8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发布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命令,由彭德怀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0月19日夜晚,彭德怀统率中国人民志愿军以雄赳赳,气昂昂的非凡英姿,跨过了鸭绿江。
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旗开得胜后,毛泽东在1950年10月27日谈到出兵决策的思考情况说:朝鲜局势紧张的那段时间,我们讨论这个问题有很多天是睡不着觉的。但是,今天我们可以高枕无忧了。他说:我们迫切需要和平建设,如果要我讲和平建设的理由,可以说有百条千条,但这百条千条的理由不能抵住六个大字,就是“不能置之不理”。现在美帝的侵略矛头直指我国的东北,假如它真把朝鲜搞垮了,纵不过鸭绿江,我们的东北也时常在它的威胁中过日子,要进行和平建设也有困难。所以,我们对朝鲜问题,如果置之不理,美帝必然得寸进尺,走日本侵略中国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更凶。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我们的身上,从朝鲜一把插在我们的头上,以台湾一把插在我们的腰上,把越南一把插在我们的脚上。天下有变,它就从三方面向我们进攻,那我们就被动了。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不许它的如意算盘得逞。“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
从战争的胜利看抗美援朝的英明决策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经过五次战役,仅七八个月,歼灭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23万余人。朝鲜战争近一年,美国军队伤亡达8.8万余人,相当于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的近三分之一。美国的物资消耗高达85万吨,相当于它援助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一年半物资的总和。直接用于战争的经费达100多亿美元,远高于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年的消耗。其人力、物力、财力消耗这样巨大,这是当初没想到的。美国再长期打下去,兵员缺乏,消耗巨大,难以为继。
前美军驻华总司令魏德迈承认:“朝鲜战争是一个无底洞”,再打下去“看不到联合国军有胜利的希望”。
美国当局不得不调整侵朝战争政策,从1951年7月10日开始与中朝两军方面进行停战谈判。
经过两年零半个月的艰难谈判,1953年7月27日,“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终于与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日成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分别在《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等文件上签字。从当晚10时起,朝鲜全线的一切战斗行动完全停止。抗美援朝战争共歼敌71万余人,自身作战减员36.6万余人。敌我伤亡损失比为1.7∶1。美国开支战费400亿美元,消耗作战物资7300余万吨。我国开支战费62.5亿人民币(相当于当时25亿美元),消耗作战物资560余万吨。美中两国的这个比差不是一般的大,而是非常大了。这可以说是轻量级举重选手打败了重量级举重选手!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承认:把战争扩大到共产党中国,“这一战略将使我们在错误的地方,错误的时间,同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进攻共产党中国,不会使中国屈服。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第一,它使中华民族扬眉吐气地站起来了,既为新中国建设创造了和平的国际环境,也为改革开放以来走向富起来、新时代走向强起来奠定了坚实根基。
第二,它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取得了新形势下以弱胜强的丰富军事经验,表明过去在长期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以弱胜强的人民战争思想仍然适用于现代化战争。
第三,它空前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政治觉悟,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起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第四,它巩固了处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半殖民地大国的胜利,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五,它基本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大力量的均势状态,极大地推动了世界走向和平与发展,使其逐渐成为20世纪下半个世纪以来的时代主题。
彭德怀回顾毛泽东狠下抗美援朝决心的情况说:“这不仅要有非凡的胆略和魄力,最主要的是具有对复杂事物的卓越洞察力和判断力。历史进程证明了毛主席的英明正确。”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仅在中华民族战争史上,也会在世界战争史上占据重要位置。毛泽东对抗美援朝的艰难决策,将会永远铭刻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上。我们的子孙后代会说:这个决策是无比英明的!
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要求得发展是世界走向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再重申毛泽东的话说:“帝国主义者应当懂得:现在中国人民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我们是不是去侵略别人呢?任何地方我们都不去侵略。但是,人家侵略来了,我们就一定要打,而且要打到底。中国人民有这么一条:和平是赞成的,战争也不怕。两样都可以干。”“如果美帝国主义要再打,我们就跟它再打下去。”
(三)伟人毛公81岁高龄抱病指挥,给我国换来五十周年的和平
伟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开始领导我国的武装革命。他带领着我国解放军还有我国人民,走过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哪怕到了我国成立之后,国际氛围还是不太平。这样看来,伟人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做奉献,他的一生也经历了无数的战役。
伟人所指挥的最后一场战役,是我国和越南之间的西沙海战。而这场战役爆发的时候,伟人已经81岁了。那个时候,伟人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了,但是他还是思前想后的,为这场战役当中的每个细节都做好了铺垫。
我国海军完胜了这一次海上的对外反击战,不仅夺回了我国的西沙群岛;也震慑了很多不法的海外势力。在那之后,西沙群岛40多年里再也没有发生过战争。
一、越南战争
人类本质上也是动物所,以人类具备一定的动物性,就比如说贪婪、掠夺的特性。而这些特性,一定程度上,就导致了从古到今的许许多多的战争。尤其到了近现代的时候,在国际范围内发生了两次大型的世界大战。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我国的抗日战争也结束了。但是这一时的平静并不能代表什么,因为人的贪婪是永远不能被满足的。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一些欧美国家,一直以来都希望能够称霸国际,遏制亚洲一些国家的发展。
但是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渴望和平,所以光明正大的战争是行不通的,那会受到人民的谴责。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当局就选择通过支持分裂的方式,打着维护和平的旗号去干预其他国家的内政。
越南战争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况。在美国当局的支持之下,南越政府建立了起来,并且开始和北越政府进行权力争夺,开始了内战。美国当局支持南越,并给南越提供帮助。面对这样的情况,北越政府开始向我国还有苏联寻求帮助。
但是没有想到,后来美军堂而皇之地直接参与了越南战争,后来我国官方也选择派兵进入越南开展抗美援越战争。最后通过我国志愿军和北越军民的协作,以及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之下,美军不得不从越南撤退。
二、西沙海战
但是没有想到,南越政府却不愿意放弃这场战役。因为美国撤军,南越政府失去了美国的援助。而光是南越政府自己不足以抵抗北越以及给北越提供帮助的我国。所以在越南战争结束之后,南越官方反而破罐子破摔,开始侵占我国的西沙群岛。
我国和南越政府之间的这场战役,也就是西沙海战。这场战役对我国西沙群岛的主权归属,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这场战役也是由伟人所主持大局的最后一场战役。因为这一年伟人已经高达81岁,并且伟人的身体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但是面对着南越官方的挑衅,伟人却还是义无反顾地站出来主持大局。西沙海战的起因,就是南越官方在越南战争当中,因为我国对北越政府的帮助,所以产生了报复心理。其实早在1956年的时候,南越政府就曾经,在我国的西沙珊瑚岛附寻衅滋事。
更是在1973年的时候,把我国南沙群岛的部分海域划分到了越南的版图当中。其实在我国成立之后,我国先后参与了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这两次大的战役都很大的消耗了我国的国力。而这段时间,本应该是我国抓紧发展经济和生产的一段时期。
所以这就直接导致了,到20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我国的武器装备虽然较抗日战争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放在国际上来看,还是和其他的国家有很大差距。那时候我国的海军力量还不是很充实。
三、伟人的指导思想
但是不管是我国的解放军还是我国人民,正是因为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才知道主权独立的重要性,才更要维护我国的领土完整。所以西沙海战势在必行。当时西沙海战的主要战略思想是由伟人把控,最开始的时候,伟人提出一定不要由中方打响第一枪。
也就是说等到南越开始进攻的时候,我方才进行反击。而伟人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一方面是为了我国能够在国际社会上,有更好的声誉。而另一方面,也是当时我国相较于南越而言,在海军装备上处于劣势。
所以在1974年的时候,我国官方外交部发言人先作出了声明,对南越政府进行了严正警告。但是没有想到南越政府没有把中方的警告放在心上,仍然派遣他们的海军力量在我国的西沙海域进行行动。西沙海战正式爆发,是在1974年的1月19日。
当时我方的4艘巡逻防卫舰和南越的舰艇进行周旋。双方在交手之后,中方的主将发现南越方面虽然拥有一些先进的美式装备,但是他们的实力并不像想象当中的那么强。所以在邓公的建议下,我国海军一口气收回了西沙永乐三岛。
那之后,南越官方曾经试图向美军求助,但是美军处于国际形势考虑并没有参与这次战役。于是我国方面继续作战扩大战果,接连收回了一系列被南越非法侵占的岛屿,控制了西沙群岛。
而在这次战役的过程当中,已经到了耄耋之年的伟人,前前后后的考虑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最后保证了我国海军成功收复了西沙群岛,也给我国换来了后续40多年的和平。
并且,西沙海战是近代以来我国海军的第一次对外战争的完胜。它让一些对我国虎视眈眈的国外势力,看到了我国海军的实力,也让他们不敢再觊觎我国的海上领域。
四、总结
伟人作为一代领袖,他的智慧和远见是常人所无法企及的。而更难得的是,他有一颗为人民奉献的心。因为有很多的聪明人,当他们把他们的聪明,用在了为自己获取利益,或者是压榨群众上的时候。那么这种聪明就变成了一种灾难。
但是伟人却用他的智慧和远见,造福了一代又一代的我国人民。所以哪怕伟人已经离开了是人世,但是我国的每一代青少年都会重新温习一遍过去的那段历史,也因此我国的没00后青少年,都会对伟人心怀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