晾甲台的前世今生(下)
文/朱海明 诵/雪花飞舞
我的家乡是河北省抚宁县抬头营公社二村生产大队,我家是第二生产小队。1960年修洋河水库,抬头营城被毁,千亩良田被淹,县里把城北村庄的部分山地拨给我们耕种,晾甲台从此成了我们第二小队的公共土地。
皇帝驻足的恩典并没有延续下来,当时的亮甲台已经没有了一点贵气,北坡则是陡峭的荒草坡不能耕种,南坡比较平缓,大都是贫瘠的沙土山地,粮食产量非常低,一遇天旱少雨更是大幅减产,而雨水大了又造成水土流失,真如同一块“鸡肋”啊,捧在手里没用,扔了又不舍。
老百姓有一种不怕困难改变命运的精神,生产队开始改造亮甲台了,先是打堰,以减少水土流失,取得一定效果。特别是四清工作队从外地进了不少核桃树苗,在南坡上栽了几千棵核桃树,可惜社员们不懂得珍惜,耕地时损坏了大部分幼树,一直到剩下的少部分核桃树果实累累,社员们才恍然大悟当年损坏的可是摇钱树,后悔了也就晚了。
1967年冬天,家乡开展了农业学大寨运动,改造晾甲台成了一项重要任务,社员们扛着标语打着红旗来到晾甲台南坡,中午带饭不休息,生产队提供白菜汤,社员们干劲十足,抡起锹镐,翻开封冻千古的土石,把山坡地修成了大寨式水平梯田,彻底解决了水土流失问题,晾甲台成了我们生产队的稳产田,开始展现出五谷丰稔的新气象。
1968年,我们大队在晾甲台北侧打了一口大口井,又在北坡修了一条水渠直通南坡,取大口井之水在南坡栽了大片桃树,从此给晾甲台披上了花红叶绿的春日盛装,每到农历三月初头,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满山“夭夭灼灼”火红一片,为整个晾甲台平添了几分动人的色彩。我亦有诗赞曰:
难忘家乡晾甲台,如酥细雨薄云开。
轻飏柳絮追风去,粉腻桃花入画来。
1982年后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我家也在晾甲台分了一块责任田,位置还不错。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二弟海祥,从外地联系了一大批核桃李子优质树苗分给大家,全部栽种在晾甲台南坡上,至今仍满坡花果,村民们收益颇丰。
当大秦铁路从山脚下通过,晾甲台似乎有了新风水,有的人家开始在这里选墓地,葬骨灰。我父亲和母亲就长眠在这里,头枕汉武大帝晾晒征衣之处,足踏大秦铁路电气化通途,陪伴着星移斗转,日月循环,直到永远,永远……
(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 朱海明,字(笔名):瀛亮,号:清韵居士,网名:高拨子导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戏剧家协会会员。曾参加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汽车第五十团,执行援寮(老挝)抗美筑路运输作战任务。
朗诵:雪花飞舞 退休,喜爱朗诵,用心体会文字,用声音诠释文字,让文字乘着声音的翅膀飞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