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川诗词楹联协会〔第2期〕


漓江美一雷熹平
峰如林玉立,江似绸飘腾。
青山上下长,倩影水天盈。
清风当酒酌,宁静作茶品。
最是原味恋,醉不知时辰。
2024年5月18日,桂林这座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美景著称的城市,再次成为文学界的焦点——中国桂林文学研讨会暨咏漓江文学研讨会在此隆重举行。这次大会由桂林市引进的高级人才小城雪儿发起主办,辽河杂志社以及灵川县诗词楹联协会协办。会上,原桂林市人大主任雷熹平致开幕词,近十名来自全国的各大杂志社代表纷纷先后发言,远在广西首府南宁的桂林诗词楹联学会韦天喜会长通过微信发来贺词,“预祝盛会园满成功!”桂林诗词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闫天际代表市诗词楹联学会作了总结性讲话,副会长兼灵川县诗词楹联协会会长文长海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并向大会捐赠了书写雷熹平先生诗作《漓江美》的书法作品。
一、盛会启幕,群英荟萃
在桂林市栖云酒店(两江四湖店)16楼会议室,与会者们济济一堂,热情高涨。漓江诗派的首倡者、三合体诗派的开创者、漓江诗苑的创建者、原桂林市人大主任雷熹平先生亲临现场,为研讨会致开幕辞。本次盛会不仅得到了《北京文学》等九大省级、副省级和地市级期刊的鼎力支持,还吸引了桂林市灵川、叠彩、象山、秀峰和七星五大诗社的诗词楹联等文学爱好者们的积极响应。五十多人共襄盛举,共同为助力桂林打造国际文化旅游之都和文化的繁荣发展献计献策。


雷熹平主任在研讨会上致辞,对来自全国文学期刊的领导和编辑表示欢迎,向活动发起者等致以敬意。他介绍桂林有 2000 多年历史,人口、面积等情况,指出桂林是重要农业和工业城市、旅游名城,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特色,全市正践行建设世界旅游城市要求。他还提及自己创办《漓江诗苑》诗刊,打造漓江诗派。最后希望嘉宾多了解桂林,题诗赋文,祝活动成功,祝期刊兴旺,祝大家健康如意。
小城雪儿特别请油画家绘制了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并精心装裱,以此作为对雷老深厚谢意的真挚表达。
二、文学大咖,各抒己见
研讨会上,各位文学大咖们纷纷上台,畅谈自己对桂林文化尤其是漓江诗派的理解和感悟。雷熹平主任从漓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未来发展出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北京文学》青年编辑侯磊则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分享了如何在作品中体现桂林的自然之美和人文情怀;《延河》杂志常务副主编作家霍竹山则深入探讨了桂林文学的特色和优势,以及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保持其独特的魅力。
此外,《安徽文学》编辑应文浩、《辽河》杂志社主编的王爱民、广西《红豆》杂志编辑张凯等共八位官刊编辑也在研讨会上发表了精彩演讲。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为桂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侯磊在桂林研讨会上分享了他对桂林的深厚情感及其文学创作之路。他多次造访桂林,被其秀美的山水和丰富的文物旅游资源所吸引。他特别提及了靖江王府、广西师范大学和尧山的靖江王陵,表达了对桂林历史的热爱。作为一位北京作家,他创作了《北京烟树》一书,同时反思了写作初心,认为是对文艺作品的感动和对世界的感知驱使他不懈创作。他强调了初心的重要性和与在座嘉宾的缘分,呼吁大家珍惜这份相遇,保持初心。
霍竹山在研讨会上强调,文学创作的关键在于坚持和经验。他认为只有坚持写作,才能在文学上取得成就;而经验则源于生活,是创作的灵感来源。他还指出了细节和形象化语言对作品的重要性。



在桂林的文学聚会上,黄磊代表《牡丹》杂志致辞,首先感谢马老师的邀请,并期待从与会者中汲取知识。他介绍了《牡丹》杂志的悠久历史,作为洛阳唯一一份公开发行的文学刊物,创刊于1957年,由郭沫若题写刊名。杂志主要发表原创小说、诗歌、散文和评论,特别注重现代诗。投稿需遵循原创首发原则,审稿周期较长,应通过指定邮箱发送至编辑。稿酬标准为千字两百,优秀稿件可达千字五百。黄磊期待与各位老师及作家在文学作品中相遇,并以“牡丹是刊中之花”为结语,彰显了杂志的文学价值。

应文浩在研讨会上分享了他的写作心得,包括时常遇到的写作困惑、对中老年作者转型的见解,以及他个人对政治题材创作的偏好。他强调,健康是创作的基石,而人生经验为作品带来深度。他的分享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辽宁杂志社王爱民在研讨会上深刻探讨了诗歌与人生修行的关系。他借桂林山水之美,抒发了对诗歌的热爱,认为诗歌不仅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更是一种修行,能够净化心灵,带来精神上的寄托。他提到,在现代社会,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更加追求高质量的精神生活,而诗歌正是实现这一追求的重要途径。他强调,诗歌创作需要怀着敬畏之心,如同朝圣之旅,不断在文字中、文学里、诗歌中修行,以达到修心养性、抨击与批判的目的。此外,他还分享了自己对诗歌的独特理解,认为诗歌能表达时代特征,预言时代发展,是一种心灵的旅行。
邵悦在桂林研讨会分享新工业诗歌创作心得,强调中年后的创作转变和对工业之美的捕捉,以作品《每一块煤都含有灯火通明的祖国》为例,呼吁关注新时代工业之美,鼓励大家投身新工业诗歌创作。
广西红豆杂志社的张凯,分享他对桂林的深情厚意及对文学创作的见解。桂林山水独特,我曾在此生活一年,深受其文化魅力吸引。尽管我自称文言文门外汉,但我坚信坚持和努力对于文学创作至关重要。身边朋友们的成功让我体会到坚持的价值。文学创作是条挑战与机遇并存的道路,我们需坚持梦想,不断学习,创作更多优秀作品,为生活增色添彩。
孔文越在都市杂志社工作,她在一次学习交流中分享了她的创作经历和对诗歌创作的理解。她强调采风不仅仅是游山玩水,而是与自然建立情感联系;提及她在《辽河杂志》上发表的《舞者》一诗,表达了万物灵性的共通与人生哲理。她引用哲人的话,强调命运的无意识存在与改写,并将此引申到诗歌创作中,认为诗歌是无意识的有意识表达。她批评了口水诗或流水账式的诗歌表达,强调诗歌创作中应注重语言的精炼和细节的雕琢。最后,她以余光中老师的诗句结束,表达对未来的期待和祝愿。

桂林市诗词学会闫天际常务副会长在桂林举办的研讨会发言,称此次活动汇聚众人共襄诗词文化盛举,桂林有深厚文化底蕴,邀各位老师了解其多元文化,感谢老师邀请及众人热情,相信活动能推动诗词文化发展、为桂林文化添彩,预祝活动成功、众人创作丰收且身体健康。

灵川县诗词学会文长海会长发表致辞,此次活动汇聚了桂林市的诸多高级人才、文学界名人以及五大诗社的代表,一同见证了这场别具一格的研讨会。文长海会长特别感谢小陈雪儿(马迅)的引领以及各位老师的支持,活动中还特别展示介绍了漓江诗院的创始人雷熹平先生及其作品《漓江美》。这首诗通过对漓江景致的描绘,传递出宁静与自然的韵味。作为向雷老致敬的方式,文长海会长亲自用毛笔书写雷老的这首诗并进行朗读,同时也向大会表达了对文学与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三、聚焦桂林,共谋发展
各位专家学者和文学爱好者们的发言,不仅涵盖了桂林文化的各个方面,还深入探讨了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桂林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他们一致认为,桂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打造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学作品和文化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桂林文化。

四、合影留念,铭记时刻
随着研讨会的圆满落幕,与会者们纷纷合影留念,记录下这一难忘的时刻。他们的笑容中充满了对桂林文化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桂林的文化事业将在各位的共同努力下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和诗词楹联等文学爱好者的参与和支持!让我们共同期待桂林国际文化旅游之都的明天更加美好!
灵川县诗词楹联协会部分会员诗词作品
一、甲辰年5.18漓江文学研讨会聆王爱民老师指迷
文|尹林
烟雨漓江洗客尘,青峰破雾胜阳春。
邀宾巨擘宣文理,载酒轻舟探果因。
常叹酉山不尽妙,每惭愚拙技穷真。
绿杨野渡无人处,幸遇良师可问津。
二、5.18参加巜中国桂林文学研讨会》有感
文|毛忠桂
世界名城聚贤良,漓江文会放霞光。
骤雨铺地和诗韵,栖云楼天泛墨香。
佳人才思出奇妙,才子圣手留华章。
漓水叠彩歌盛事,桂林文运再扬帆。
三、参加5.18漓江文学研讨会有感
文|三月
有缘山水常相遇,云绕奇峰拢雾纱。
笔墨情牵南北聚,一城喜雨绽诗花。
四、参加漓江文学研讨会抒怀
(新韵)
文|吴丹华
浅夏氤氲漓水情,群英荟萃聚榕城。
聆听笔墨书芳华,诗兴吟哦丽景生。
五、参加咏漓江文学研讨会感怀
(古风)
文|龚慧生
朦胧岭南路,淅沥初夏雨。
象山立薄雾,漓水咏欢曲。
诗友作新赋,文客传金句。
八桂才俊出,华夏创新局。
六、漓江文学研讨会感怀
文|金子
漓江泛影漾晴光,研讨氛围诗韵长。
学者倾心谈艺道,文贤奋笔著真章。
高言妙语才情显,古调新声风华扬。
盛会怡丰缘切切,共推文学绽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