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观念的特征
·田玉川
何为“大一统”?
《公羊传·隐公元年》载:“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东汉经学家何休注释为:“大”乃推崇、重视之义;“一统”乃“元始、根基”之义。因此,“大一统”就是重视建立根基,巩固王朝统治的基础。秦丞相李斯明确提出:“灭六国,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汉书·王吉传》称:“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唐人颜师古认为:“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此言诸侯皆系统天下,不得自专也。”由此可见,“大一统”就是由帝王专制统治天下。
“大一统”的思想观念从何而来?
按照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在文明形成的初始阶段往往会起决定作用。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黄河中游,那里的北部和西部都是高原或沙漠,东部和南部都是大海,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对周边地区有一种向心力;华夏文明的早熟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普遍的祖先崇拜,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汉字的发明,加强了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兼容并包、协和万邦、天下一家观念的形成,使“大一统”成为一种普遍的政治信念和理想。
先贤老子主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篇)“一”即为根本,“大一统”就是“一”,就是根本;孔圣人主张“克己复礼”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理想社会,就是“大一统”;亚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理想社会地建立必须“定于一”;《吕氏春秋》认为“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一则治,两则乱”;韩非子更是认为:“大一统”乃家国通理,“一栖两雄”“一家两贵”必致祸乱······“大一统”既是先贤公认的政治理想,也是民族共同的精神寄托。
“大一统”既是一种强烈的向心力,更是一种兼容并包的胸怀。
“大一统”的显著特征有三:一是血缘性,家国一体,用家族圈子的理念和思维方式治国安民,必然会打上深深的血缘的烙印;二是封闭性,内敛、自省是“大一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从民族的院墙——长城到城市的院墙——城墙,从四合院的院墙到房屋开得很少的窗;从生存环境的封闭到心灵的封闭,“大一统”的封闭曾经长期抑制创造力;三是超稳定性,由于血缘纽带深厚,长期封闭又形成了板块结构,整个文化圈处于一种超稳定状态,抗变性强,改变极难。“大一统”的超稳定性,虽保证了血缘的不断延续,但造成了创新的极其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