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武兵
落叶飘离的时刻树枝会不会疼
其实,没有秋风来访
金黄的叶子也会坠落
生命一旦进入必然的过程
作别母体是一种成熟
飘落的已经不是离愁别恨
是在轻轻吟唱归根的歌谣
应和庄子舞蹈的哲思
那扇可以看山看水的窗子
这是我记忆中的故乡
那黛瓦,那白墙
那屋前站立的几棵树
以及那扇可以看山看水的窗子
牵着记忆,好让乡愁
注满门前的水塘
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个人,在见识宇宙的浩瀚之后
对未知的谦逊会达到顶峰
跟无垠的宇宙相比
人的个体实在是极为渺小
万事万物,都遵一阴一阳之道
风筝张扬得越高越远
会成为断线的孤魂
喧嚣尘上者,红极一时
终会埋于尘下
动静相宜,知止而后生
悟得梦醒时分
降解盒
等到那一天
我愿意将骨灰装入降解盒里
埋于树下或草坪下
百日降解后
我就与泥土融为一体
梦与大地同在
灵魂长成一棵树或一棵草
还原于大自然的怀抱
这时,循环轮回的规则
让生命永不言败
心是万千大世界
一叶一世界
心该是万千大世界
或者说无边无际无穷大
世间最丰富的是“心”
容得下万事万物
容得下天下难容之事
内求比外取更有作为
为人顶要紧的事
莫过于修心
午睡的花猫
它很会找地方
在屋前的一棵桃树下睡午觉
它的胡须也很放松
平平的柔软地伸展
一点也看不见发怒时的张扬
它完全不像夜里两眼放光
此刻正闭着,或半闭着享受阴凉
放逐了捕鼠时那种机敏
昭示令人艳羡的和平
偶尔有桃叶间漏下的阳光
晃它的眼晴
也只慵懒地动动胡须
竹颂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
——礼记《中庸》
竹子,并肩而立
向上奋争而互不干扰,互不扯皮
比人间安静
一节一节的骨气
一起向往天空,视野辽阔
根知道抱团
鄙视在地下暗使绊子
遇雪压冰欺时
毅然成林,彼此支撑
竹啸之势如虎威
竹篱成城
无惧东西南北风
立地顶天
时空不会出售后悔药
走过了人生的那个路口
表达那个路口的时空坐标
不可能在眼前重现
时间和空间不会出售后悔药
在黑夜里看天空
星星如灯
缘来,该顺眼看人
地球上出现人类是宇宙中的奇迹
地球上出现某一个具体的人
更是奇迹中的奇迹
多么复杂的系统工程与巧上加巧
才有一个人与一个人的相遇
才有那么多生动的对话和彼此的相识
缘来,该顺眼看人
水流淌的模样总是很柔软
春天是从远处走来的
雪山用自己的乳汁灌溉土地
水流淌的模样总是很柔软
马唇下的绿草
也含着母性的品质
雪落完之后如此平静
天空一定有过锥心噬骨的阵痛和嘶鸣
很暴烈的一场雪落完之后才如此平静
后来者看到站在这里的树
此刻也宛若淑女
雪花用精致的羽毛
覆盖了昨天的脚印
我会用汉字直逼自己的视觉
真正想写诗的时候
面对审视灵魂的语言
我会用汉字直逼自己的视觉
每一个句子都可以施展剥笋的艺术
发挥诗性本质的力量
当裸露真相的时刻
收获的价值比过程的痛苦显得崇高
看似醉酒般的梦呓
贵在真实地表达
自己的心情
走近植物的感觉
早起,走进公园
走近各种各样的植物
感觉自己也是一棵树或一棵草
只是自己会行走
会去认识对方
我与植物都由细胞组成
在夸克层面属性一致
区别只在于结构
一个一个微小的空间
排列组合成不同物
生命很奇妙
守护和平与童话
在宏观里看人类生活的环境
宇宙用多大的心神安置了这个童话世界
白天有太阳光照
夜晚有月亮的清辉
还有那么多星星
争相眨着眼睛
一闪一闪,向地球微笑
人类,也该仿照太空的宁靜
守护和平与童话
关注生命本体
不要完全让眼睛引路
我这么说的时候
当然要杜绝对外部世界熟视无睹的愚昧
也不要忽略对生命本体的关注
一个人的身体拥有几十万亿个细胞
每个细胞都录入和发送信息
不可能永远绝对正确和健康
一点些微的异变积累起来
也可以堵塞生命的通道
留一些时间认识自己
认识生命的本体
冯复加的评论
站在哲学的高度观察生活,体会生活,表现生活,是我国诗词的传统。所以,许多诗词给予我们的不仅是情感的波澜,而且有思想的启迪。“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些优美的诗句,不仅给了我们美的享受,而且提升了我们的思想认识。李武兵的这组诗,正是继承发扬了这个传统,一片树叶,一扇窗户,一条河流,天空和星星,诗人都能从中悟出人生命运,精神气节,天理阴阳,耐读,耐品,细细读来,韵味无穷。
主要图片由李武兵提供
李武兵,铁道兵著名诗人。1968年应征入伍,原铁道兵文化部创作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著有《李武兵抒情诗选》上下册,散文集《太阳鸟》,长篇纪实文学《自然之子》。
冯复加,中宣部全国宣传干部培训中心副主任,原铁道兵文化部创作员、铁道兵《志在四方》主编。
责任编辑 李汪源
文字校对 张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