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八办”史 千秋七贤庄
贺测亮
千年古都是长安,红色经典七贤庄。在西安市北新街,有一处白墙灰瓦古朴庄重的庭院建筑——七贤庄,它就是八路军西安办事处。
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西安“八办”在国民党统治区奇迹般地坚持了十年之久,是全国所有八路军办事处中成立时间最早、影响最大、坚持斗争时间最长的办事处。在这场决定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中,西安“八办”发挥了“红色堡垒”、“红色兵站”、“红色桥梁”的历史作用,为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西安“八办”,经历了秘密、半公开、公开三个时期。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由于国民党政府对陕北苏区进行严密封锁,为红军购买药品和医疗器械成为当时的一个重要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党中央部署,1936年夏,共产党人刘鼎请在上海开设牙医诊所的德国共产党员海伯特·温奇(中文名冯海伯)赴西安七贤庄开办诊所,对外挂上“德国牙医博士冯海伯诊所”的牌子作掩护,建立秘密交通站。为沟通中共中央与各地党组织的电讯联系,还在地下室安装了一个较大功率的电台,接收保安“红中社”消息,并在深夜将收转来的消息传播到全国其他地区和国外部分地区。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国共产党在此设立了红军联络处,作为半公开机关,负责协调红军与东北军、西北军的联络工作。1937年9月改为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作为中共中央在西安的公开机关。其主要工作任务是:开展统一战线工作,输送进步青年去延安,为陕甘宁边区和前方转送战争物资。
“八办”是发展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阵地,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影响,开展和壮大了抗日救亡运动。同时,开设《解放》周刊分销处,承担武汉、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的销售工作。在中共中央领导下,西安“八办”多次联络驻陕国民党军政要员与中共代表会面,做好国民党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为巩固陕西各界团结抗战的新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八办”是通往延安的南大门,是连接延安与各抗日根据地和国统区的桥梁。据有关资料统计,全民抗战时期大约有两万多人经过西安“八办”安排进出延安。其中有中共中央及各地、各级党政领导同志,八路军、新四军调防的指战员、抗大等延安高校毕业生到敌后去工作的学员干部,爱国知识分子和各界青年,国内知名人士、外国友人以及海外华侨。中共和八路军领导人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彭德怀、叶剑英、邓小平等多次留驻西安“八办”并指导工作。国际友人斯诺夫妇、白求恩、路易·艾黎以及印度援华医疗队等,都是经过西安“八办”安排进入延安的。
1946年9月,内战爆发后,“八办”才撤离西安,光荣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如今,我们相约“八办”,感知红色记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