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捐赠字画奉献爱心
助力基层文化建设


初夏时节,天朗气清。万木葱茏,百花盛开。2024年5月23日上午,济宁市老年书画研究会的书画艺术家们,在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郑守生的带领下,先后走进济宁市嘉祥县武氏祠汉画像石“石刻博物馆”、曾庙(宗圣庙)


纸坊镇后马市村和山东嘉合集团、济宁节能环保产业园,为基层单位赠送书画作品,捐赠墨宝奉献爱心,为助力基层文化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书画国粹,助推“文化强市”建设贡献力量。


名家荟萃献爱心,奉献墨宝助基层。本次捐赠书画墨宝、助力基层文化建设公益活动,是由济宁市老年书画研究会艺术顾问、山东省“五老志愿者先进个人”、著名书法家张振鸾老先生发起联络,并协调组织实施的。

参加本次书画捐赠公益活动的诗书画艺术家还有:济宁市老年书画研究会艺术顾问、著名书法家赵秀冬,济宁市老年书画研究会艺术顾问、著名书画家、诗词楹联家袁振新,济宁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副秘书长、著名诗词楹联家王恩祥,济宁市老年书画研究会楷书委员会副主任、知名书法家楚孔清,济宁市老年书画研究会洸河花园分会艺术指导委员会主任、知名书法家夏国印,以及书画爱好者张绍华等。



翰墨飘香歌盛世,丹青焕彩绘锦程。在整个走进基层奉献爱心活动过程中,各位诗书画艺术家一个个精神抖擞,热情高涨,爱心满满。一幅幅在家提前创作的精美作品,陆续赠送给了所走访的基层单位,受到武氏祠汉画像石“石刻博物馆”、曾庙(宗圣庙)以及济宁经开区企业家联合会书记、山东嘉合集团董事长董龙水和总会计师张传廷等负责同志的热情称赞。






























































武氏祠
武氏祠位于嘉祥县武翟山村,始建于东汉桓帝、灵帝时期(公元147年),是武氏家族墓地上的一组石刻建筑艺术珍品,是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画像石群,被誉为研究中国历史的"百科全书"。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氏祠最早见于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的《金石录》,南宋洪适又将其部分榜题字与图像,集于《隶释》《隶续》中,后因水患淤漫没于地下。清乾隆时,黄易等人进行了发掘清理,除将其中"孔子见老子"一石移置济宁学宫外,皆就地建屋将画像石砌于壁间,始称"武氏祠"。武氏祠现存石阙、石狮各1对,汉碑2块,画像石刻46方,由东汉良匠卫改雕文刻画,画像雕刻精湛、内容丰富,涉及古代帝王、忠臣义士、孝子烈女、乐舞百戏、车马出行、水陆攻战等经典画面,是当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文明程度的集中展示和反映。
"武氏祠汉画像石所展示的中国古代发达的物质文明、先进的精神文明和成熟的社会文明,反映出中华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是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最好。

















曾庙简介

曾庙,最早建于周考王十五年(公元前426年)原名"忠孝祠",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重建正殿、寝殿、东西庑和戟门各三间,并改称宗圣庙。

曾庙,坐北朝南,南北长276米,东西宽108米,占地面积29808平方米。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分正、左、右三路,前后共五进院落,建筑30座,殿庆70余间,围以红色墙垣。其主要建筑有:三坊、宗圣门、戟门、景胜门、育英门、宗圣殿、东西庑、寝殿、三省堂、莱芜侯祠、万历碑亭、乾隆御碑亭、涌泉井等、明嘉靖18年(公元1539年)至清末,朝廷授曾子后裔翰林院五经博士世代承袭,主祀曾子林庙

2006年5月曾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同年12月,曾庙入选"三孔"世界文化遗产扩展项目预备名单.国家 AAA 级旅游景区。











撰稿:郑守生
主编:王恩祥
总策划:张振鸾
策划:赵秀冬、袁振新
筹备:楚孔清、夏国印、张绍华
审核:郑守生、张振鸾
摄影:王恩祥
济宁市老年书画研究会
二零二四年五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