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书《道德经》第78章俗解
老子没说过"水可载舟,水可覆舟"。本人引用的是《荀子.王制》里的话。荀子晚老子2百多年,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不是道家,属于儒家学派。有学者称他为"后圣",继承了孔圣人的衣钵,且有独立的思想体系。比如说亚圣孟子的观点是人性善论。荀子不同,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必须有后天的改造才能变成好人。
"水可以载舟,水可以覆舟",这里讲的水不是一般的水,是江河湖海,是可泛舟行船的大水。水可以让船只安全平稳的运行,这是有利的一面,水如果发了脾气,掀起巨波大浪,将船只掀翻是分分钟的事情。这是水的弊端的另一面。
荀子说的这句名言,后来史家及其文学人专用于说明统治阶级与老百姓的关系。舟,泛指凌驾于老百姓之上的统治者,水,泛指天下苍生,广大的百姓草根阶层。如果统治阶层天下的老百姓打成一片,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大家就可同舟共济,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如果统治集团侵害天下苍生的根本利益,搞的水火不容,那么老百姓就会造反,革命,以至推翻这个政权。

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大唐朝的李世民曾把荀子的这句至理名言贴在床头,作为座右铭时时警醒自己。唐太宗李世民能搞出历史上国家治理的典范"贞观之治",创造了大唐荣耀,他最主要的是把老百姓当回事儿。他在位期间,把写《道德经》的老子奉为李姓的鼻祖,说明他骨子里浸入了道家的思想,并用老子的智慧治国理政。唐太宗用柔性的谋略处理内政外交,在军国大事上也避免硬碰硬,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李世民作为天朝大国的皇帝,那可是权倾天下,可以为所欲为。但他有两点做的很是明智。一是听的进不同的意见,不一意孤行。二是经常放下皇帝金身的面子,知错就改。有一值得啰嗦的细节。李世民每天从各地各部门上书的公文里,将一些反对的政见,刺耳的声音,甚至批评朝纲的谏言,从大堆奏书中挑岀来,拿回去将这些意见贴到自己的卧房里,避免忽视错过,反复提醒。一旦觉得自己有错,及时纠正。发动征战匈奴的战争,他一度意气用事,搞的民怨沸腾,民不聊生,上下一片反对的声音。李世民最终还是及时刹了车,叫停了与匈奴的厮杀。下了"轮台罪己诏"。自己主动站岀来向全国的老百姓认了错。然后,改变了刚性的战略,处理外交采用柔性的和亲示好。国内不再折腾,推行无为而治,让百姓休养生息。这样才岀现了大唐盛世万国来拜的局面。
用"水"来描绘自然界人间不可阻挡的力量,各位圣贤殊途同归。大概源头来自于黄老道学。荀子在老子身后2百年,相信他也是吸取了老子的智慧营养的。
《道德经》中有多个章节提到"水",以水来描述上善与上德。不是老子与水有缘,独钟山水,这是天道的揭示。道不是老子自己发明的道,是自然之道。
《道德经》第78章学起来。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第43章经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78章又说柔的厉害了。柔的唠叨还不够,又是"水"。
可能有的人会多虑,老子说来说去天下的大道理,总是水来水去,就不能拿点儿新鲜的比喻和文学吗?耐心读完老子洋洋洒洒的5千字《道德经》,我们才明白"大道至简"是什么意思。老子是圣人,真人,他的思想是非常朴素的,很接地气,从不故弄玄虚,更不哗众取宠。天道没有什么,就在手边,就在生活的烟火中。天上的琼楼玉宇你是上不去的,房前屋后的水谁能不知。参透了"水"的性格,这辈子做人哪能不成功。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老子又拿水说话,因为天下的万物没有一样能替代了水。水的低调,水的沉默不语,利万物而不伤的性格。水没有脾气的时候,没有比她更柔软的,更弱力的。但攻坚克强又没有哪一样东西比水强。水汇聚到一起,发挥岀她无比的威力时,我们难以想象那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情形。
我们有成语"洪荒之力",那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水的力量。是地球形成的早期形态。早在50亿年之前,地球浑沌一片,阴阳两极的磁场还没有形成平衡态。那时地壳很薄,到处岩浆爆发,温度极高。生命存在是绝不可能的。然后就发生了三次大的洪荒,水漫全球,一片汪洋。之后水渐渐的退去,岀现了大山和陆地。我国有一本奇书《山海经》记录了一些洪荒的情形。最后一次的大洪荒,已到了4、5千年之前,就是大禹治水的过程。道生一,一生出阴阳两极,阴阳生四象八仪,天地生万物。
水的力量太伟大了。老子没有象后来的荀子,将天下苍生的力量喻为水。也可以理解为文字的留白,看透而不说透。他将想象力留给了我们。
"弱之胜刚,柔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摆事实说道理,层层递进。水很厉害吧,无处不在的水是什么能量,大家心里清楚。两极的阴阳世界,天道如此。"道者反之动"啊!最柔弱的东西,才是世上最不可战胜的东西。
"弱之胜刚,柔之胜强",弱和柔在文字上有没区别呢,弱,是势力小,不强壮。柔,是绵软,不坚挺。老子在这里讲柔弱大致是一个意思,水的形态,这样子就叫柔弱。我们抓一把水,都会从指缝里露下去,太缺少力量了吧。
但正是柔弱,能克制了坚强。前章我们说过水的柔弱,钢铁的坚硬。但切割钢铁的恰是锋利的水刀。水平时温柔不语,一旦狂躁暴怒,巨浪,海啸,万吨巨轮又算得了什么,瞬间玩具一般掀翻了。人的躯体能存活百年,肉体比钢铁还耐氧化。人类的智商为什么这么高,身上的骨头没一样是金属,人身上的零件70%是水做的。老子拿人身的一样东西描述强弱,牙齿和舌头。牙齿是坚强的食物卫士,最终也是疲惫无力,一颗颗掉了。而舌头,直到呼吸停止,柔软自如。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柔弱胜刚强,天下人"莫不知"。没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但就是"莫能行",知道做不到。
人活了一辈子,到老了之后才感叹,一生坚强起来很容易,柔软起来很难。有脾气就能简单的坚强,横眉冷对,刀剑相向。象一个侠客,表面上是正能量。柔软却是智慧,看起来很怂,不冲击眼球。不吵不闹,和谐友好,做到了太不容易。
柔软胜刚强,老子讲的是天道,不是他自己的主张。天道是普遍的规律。可以说治国理政,可以应用于管理企业,也可以过人家过日子,为人处世之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道理,真道理。

有人断言,人性就是反着来的。这句话歪曲了"道者反之动"。阴阳世界互依互变,总在努力达到平衡状态。弱就是强,强就是弱。这不是公式,人要灵活思考,才能不断应对万物无常的变化。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以弱胜强,水就是柔弱的至尊象征。老子以掌握了天道的口气,传达出鲜明的观点。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说什么呢?垢,污垢,辱骂,是肮脏的东西。圣人说,能够承受囯家的屈辱。当然一目了然,不是指一介百姓,特指的是统治者。垢,在此是讲能够经得起一个国家人民的评价,即使是反对,辱骂,攻击,必须要听的进,接受考验。而不是以暴力和强权阻止镇压。
"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社稷,是指土神和谷神,古代祭祀的主神,之后的文字常用社稷比喻国家。社稷主就是主导国家的统治者。不祥,指一切的困难和苦厄,自然灾害及人为祸患。治国理政,那是天大的事儿,内政外交,军事经济,人民生活等。要过到让群众满意,社会阴阳基本平衡,真是太难了。说是"治大国,若烹小鲜",谈何容易。一个小家庭不和谐都鸡飞狗跳,日夜打闹。何况一个国家,内忧外患,问题成堆,按下葫芦又浮起瓢来。焦头烂额啊。但既然是居于统治者的角色,就有责任承担起所有的重担,接受现实,顺应天道,无为无不为。
"是为天下王",能做到这些的统治者,与天下苍生同舟共济,同生死,共存亡。这才是众民仰望与拥护的好君主。
"正言若反",正话反说一样。
好话有时候实话实说,还不一定被接受,不一定招人待见。
从老子本章的逻辑表达,"正言若反"是结束语,他似乎也知道自己所理想的东西,美好的社会治理模型搭建起来很难。因为章节中他说"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谁不知道呢,就是做不到。天下人都明白柔弱可胜刚强,象水一样包容。
老子阐述的是天道,是柔胜刚的思想。也可以拿今天的通俗语言说,一切有形的东西是物质,是硬件,无形的东西是智慧,是软件。老子处在那个时代,局限性是自然的。况且老人家专注的是大宇宙观,是格局思维。字里行间注入他对天下苍生的关怀,对现实的批判,理想的描述。他在多个章节抒发,希望有好的君主,好的国王出现,梦想良心政治,创造太平盛世。无为而治是大道,老子却知道天下人难为。至于解决国家治理的民主和制度问题,把权力关在笼子里,契约文明等,还有今天的法律体系,政治体系等,当时老子离今天社会涉及的话题还有距离。

台湾国学专家傅佩荣先生谈到《道德经》,他说在老子的全部经文中,没有发现一个人名,没有一处地名,没有引用任何历史和地理的资料,也没有特指哪个邦国。老子的确是这样的。他始终不脱落道和德的主题,客观的描写天道和人道。老子提供的只是思想,给人类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任何时代,任何人都可以用自己的视角做岀独特的解读和描述。这才叫放之四海而皆准。
本章"柔弱胜刚强",现象上理解的是治国理政的大题材,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根本的受益是汲取老子思想的精髓,看待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不盲目跟从,大小事儿有自己独特的主张。面临大千宇宙的万物,把握柔弱的真谛,用得柔弱的真功。春风化雨,四季安祥,过好自己的百年人生。
(待续,第79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