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说:“一国有一国之气,一家有一家之气,一身有一身之气,元气者,生气也。能养生气,则日趋于盛矣。”
人人都有气场,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藏着一个人的修养,决定一个人的层级。
养好气场,内能成己,外能成事,整个人生都会趋于兴盛。
曾国藩用自己一生的经历告诉世人:
唯有静气、锐气、正气、大气,方能决事、行事、处事、成事。
上图恩师郭三立老师
照片中穿深色衣服的是金刚恩师郭三立老师
01 静气,决事
曾国藩说:“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
常言道:急中生乱,忙中出错。遇事慌张,处事忙乱,必定决事草率。
“静”是去燥的良方,越是关键处,越是紧张时,越要心存静气。
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唯有静下来,方能正确决断。
战场生死攸关,军情瞬息万变,稍有不慎,就会损兵折将。
曾国藩身为湘军最高统帅,战事胶着时,也免不了六神无主。
但他每日都会独自到小楼上静坐一会,上楼时心乱如麻,下楼时心静如水。
正因如此,湘军与太平军决一死战的关键时刻,他仍能静守灵台,指挥无误。
古语有云:“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面对大事、难事、急事,总能心静气定,这样的人往往格局大、城府深、智慧通达。
02 锐气,行事
《曹刿论战》中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强者和弱者行事的区别,就在于锐气藏于胸。
甘于平庸,畏缩不前的人,永远无法跨过坎坷、越过峰峦。
只有胸怀锐气,一往无前,才能在艰难险阻中逆风翻盘,改变命运。
曾国藩5岁开蒙,22岁考取秀才,次年乡试中举,27岁中进士,称得上是年少得志。
然而少有人知的是,曾国藩只是考秀才就考了7次,他背书极慢,还不如梁上的小偷。
换作旁人,或许早就一蹶不振,但曾国藩锐气不减,愈发用功,披星戴月。
这才有了他科举及第的风光,扶摇直上的仕途。
人生一世,活得就是一口“气”。越是不如意,越要锐不可挡。
明知有失败的风险、有跌倒的可能,仍有整装待发的锐气,才能开创新天地。
03 正气,处事
“有机智之巧,必有机智之败。”投机取巧,容易招引祸端。
行走世间,一身正气,品行正直,才是最好的通行证。
道光二十九年,曾国藩连升四级,官至从二品侍郎。
位高权重,却从未想着谋私权、求私财,在家书中直言:
“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
外任两江总督,每年有养廉银2万两,可他从不奢侈铺张,还时常周济他人。
率军出征,他与将士们同吃同住,资金短缺时,他甚至会自掏腰包补贴。
最终不仅赢得了军心,官居一品;还清肃了家风,使得曾氏家族兴旺数百年。
正所谓:“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精明的手段,永远比不上正直的品行。
修养正气,就是积攒福气,仰不愧于天,俯不怍(zuò)于地,故而行稳致远,福泽绵长。
04 大气,成事
做人的胸襟,做事的格局,决定一个人的层级。
格局越大,越不会在琐事上纠结。
斤斤计较,贪图小利,能力再强也走不长远。
真正的聪明人,大方做事,大气做人,厚道敞亮,故而能成人达己。
“利可共而不可独,独利则败。”
这句话,是曾国藩奉行一生的座右铭,也是他成事的不二法宝。
镇压太平天国时,安庆是兵家要地,只要拿下安庆,都城南京就无险可守。
攻打安庆,曾国藩运筹帷幄,曾国荃浴血奋战,两兄弟功绩卓绝。
然而在上表请功时,他却将头功让给了胡林翼,又将前线之功让给了绿营的八旗将领多隆阿。
这一大气的举动,既让曾国藩赢得了胡林翼的忠心,也减少了满清贵族的猜忌。
你为别人搭桥铺路,别人助你直上青云。
人生路上,唯有大气,能成大事。
百年国学,沧海桑田;沉浮升降,几盛几衰。国学之知识,不可不知;国学之魅力,不可不悟;国学之精髓,不可不察。学国学,可明得失、鉴是非、知兴替、辨善恶,提高人文修养和德性素养。为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学国学,特建此公共平台,旨在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对国学的温情、敬意、尊重和认同,知古鉴今,温故知新,彰往察来,见微知著,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尽绵薄之力。
2023年11月恩师郭三立受曹德旺邀请到福耀大学并曾曹德旺《千祥云集》
2025年6月6日金刚登门拜访恩师在恩师府上住一宿
兴得恩师佳作《龙泉山飞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