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敬的前辈,深深地怀念
—一沉痛悼念中共陕西省委原副书记牟玲生前辈逝世
文/高永科
2024年5月22日下午3.40时许,我从《西安头条》牟新宇文章中惊悉,我尊敬的前辈,原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牟叔(牟玲生)病逝!
我查了一下,果真是事实。"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共陕西省委原副书记,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牟玲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5月19日19时52分在西安逝世,享年93岁。
23日早上,我的心情格外沉重急切。我拨打了省委牟叔家里的座机电话,一直无人接听。上午8.34分,我又拨通了牟叔长子牟晓阳的电话,请晓阳告诉我,"牟叔的遗体告别仪程具体时间,我们要赶来参加仪程,送别牟叔!″晓阳急告我:"牟叔的遗体告别仪程正在西安举行中,你们现在来也赶不上了,等后来省委家里就行了。″
痛中思痛,回忆牟叔的一生,是为党工作勤恳务实,清正廉明,两袖清风的一生。他为人忠厚,善待同志,厚待亲友。离休后常为扶风家乡的经济建设出谋划策而奔走,建校、修路而操心。牟老书记在家乡陕西省扶风县人民群众及亲友的心里,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口碑!
一想到牟叔,如烟往事又浮现在我眼前。
十年前我和宋振生同志受时任中共咸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徐全功副主任和时任中共咸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征研科科长陈娥的支持和鼓励,对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11月25日初夜8时发生在陕西省永寿县永太乡芦家嘴的"泾河事件”(卢庄事件),重新实地进行采访。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重走实地,采访当年事件的亲历者。
采访的第一站,我们找到了离休后的牟叔。在省委他的家里,牟叔知道了我是高云程的儿子前来看望访问他时,牟叔显得格外高兴,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我和宋振生同志表明了我们的来意,想叫牟叔给我们回忆一下有关"泾河事件″(卢庄事件)。牟叔沉稳地整理了一下思绪讲道:"1948年农历十月初(阳历11月初),你父亲高云程时为中共西府地委地下交通员,受地委书记吕剑人和组织部长严克伦的指派,秘密渡过国民党部队严密把守的泾河封锁线,来宝鸡西府地区各县传达中共西府地委命令,调各县部分地下县委、游击队员、党员、团员、进步青年学生和民主人士进陕甘宁边区整训,准备配合我西北野战军解放西北。因扶风县委书记孙宪武被捕,我长兄牟富生时任中共扶风地下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主持扶风县委工作。当时你父亲高云程快天黑时化装成当地村民,找到扶风南阳乡坊村我长兄牟富生家里。你父亲来家后解开腰带,盘着腿坐在家里土坑上用烟锅抽着旱烟,我站在旁边看到他腰上内衣处别着两把手枪。“牟叔说:"当年(1948年)我17岁,担任中共扶风地下县委团支部书记,负责传递地下情报、通讯等工作。″
2014年牟叔已83岁高龄,且有病在身,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在他的办公室里回忆起了当年(1948.11.23日~25日)发生"泾河事件″时最初他亲历的一些事。因事件发生的年代巳很久远,当年的亲历者大多巳离世,采访中,牟叔忽然对我们说:"咱们下午再去省委党校找白清珍你白叔去,他是当年"泾河事件″的亲历者,他知道得多。 ″

(牟老在采访稿件上的签名)
在牟叔办公室访问时,看表已近中午11时,这时宋振生同志提醒我说:"牟书记年龄大了让牟叔休息一下,咱们下午还要去省党校。”
我们告辞,刚走出办公室走廊下台阶时,牟叔执意要送我俩到院子大门口,我们只好扶着牟叔下台阶。当走到院子竹林处,我蒙生了一个和牟叔合影留念的想法。我说:"牟叔,我们想和您照个相可以吗?”牟叔爽快地答应了我们的请求,并幽默地说"咱们三人照相,谁为咱们照呀?”这时宋振生同志推让我和牟叔合影由他来照。我扶着牟叔走向竹林留下了我和牟叔珍贵的照片。
2014年11月13日下午3时许,我们如约在省党校大门口等到牟叔和司机小王。到陕西省委党校白叔(白清珍)家里,访问座谈"泾河事件″(卢庄事件)发生过程。
(左为白清珍,中为牟玲生,右为笔者)
在白叔家里访问座谈间隙,白叔(时年93岁)询问了牟叔身体情况,牟叔说他刚从省人民医院出院几天,我在旁才注意看到他老人家右手背青肿且布满了针孔,一阵心酸涌上心头。两位老人年事已高,不顾自身病痛,一个下午给我们回忆党史事件。我们听着、记录着党史资料着了迷。
初冬的天,下午6点多天渐渐黑了下来。我和宋振生同志实再不忍心再打搅两位可敬的长辈,我们便告辞了白叔,扶着牟叔下楼后,牟叔说:"上午,下午你俩采访座谈可能还未吃饭。“告诉司机小王说:"走,咱们一块回省委餐厅吃点饭。你们俩为寻访"泾河事件″党史资料很难得,叔今天晚上把你们请一下!“我们执意不肯去,我们说:“牟叔今天实再不知您刚出院,身体要紧,再不能麻烦您了!刚才我俩扶您下楼时已看到您的腿行动不便。“牟叔说:"不回省委餐厅吃饭也行。”他让我们上车,车刚出省党校大门口,他对小王说:"咱们就在党校附近找个吃饭的地方。这两个娃来我这好几次了,还没有吃过一次饭,我心里实再过意不去!”我们又想推托,牟叔说"今天一定要吃点饭,你蔡姨已说过几次了,这两个娃来家采访党史资料,跑东跑西的,也不容易。“我俩只得听话,同牟叔一块吃了饭。
饭后牟叔又要司机小王送我们回咸阳,并说:"天晚了车不好坐,你们两个为采访党史事件也很辛苦,我支持一下你们的工作。″我们觉得牟叔年龄大了,又刚出院跟我们跑了快一天了。我们上前谢了牟叔的好意,便对司机小王说:"天晚了,不要叫蔡姨在家操心了,快送牟书记回省委吧。“我们便快步离开了。
(2015年元月6日采访“泾河事件”亲历者原陕西省委党校研究员白清珍亲笔留念)
2014年9月7日,我和宋振生、张新利 一行三人,在陕西永寿县永太镇卢庄村采访"泾河事件″(卢庄事件)"芦家嘴突围战斗″时,事件的亲历者卢志荣老人,领我们来到遗址沟边,给我和宋振生、张新利讲述了沟下还埋着"机枪手″烈士,多年未见家人来这寻找祭奠过。当年为掩护青年学生,游击队员突围时英勇牺牲。
我们从永寿返回后,又去西安向牟叔汇报了此事。牟叔说:"寻访烈士家乡是件重要事。你们回去写个材料,我报省委解决。″我和宋振生同志准备回咸阳时,牟叔刚好外出,问我们怎么返回,我们回答:"到小寨坐地铁回咸阳。″牟叔笑着说:"我们的车刚好路过,你们上车吧。好早些回去准备上报省委的材料。”车到小寨地铁口我们下车后,向坐在前排右侧的牟叔再见告别,他执意下车同我们握手后,向我们说 :"回去抓紧赶写上报省委寻找烈士家乡的材料,写好后就来找我。″我们扶着牟叔上了车。
(采访“泾河事件“时白老签名、牟老签名)
牟叔,您曾身居高位,巳年过八旬有三,有病在身,对我们晚辈这样礼貌,我们是一路被前辈牟叔的人格魅力感动着回到咸阳的。也是我们终生难以忘怀的一件事!
我们在叙写《泾河事件始未》一文过程中,曾九次到过牟叔的办公室采访、座谈,也曾对前辈牟叔有过当面承诺:"当我们写好这篇文章后,一定前来向您感谢和汇报,要当面怜听您的教诲和意见,以感谢您对我们采访工作的支持和帮助!非常遗憾的是,后因新冠疫情期间的特殊影响未能成行,成为憾事!
前辈牟叔走了!我们想对您说:您平易近人,为人忠厚,善待同志,厚待亲友,"情系桑梓″的高贵美德永存!牟叔千古!我们怀念您!
2024.5.23
作者简介
高永科,陕西扶风人,退休职工。爱读书、喜文字。作品散见于《陕毛一厂报》及《扶风微传媒》、《都市头条》、《家在永寿》等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