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身柴笼
作者:张利平
我曾于1983年9月至1986年7月在杨峪河中学上初中。当时我的学习还行,常居班级前十名。那时中考之前要进行预选,只有预选过线才可参加中考。1986年中考之前的那次预选,我们班仅三名应届生被预选上,我是其中之一,可惜当年中考分数线较高,我以12分之差而败北。那个暑假我记忆尤新,在那几天我第一次遇到需要自己抉择人生中前途命运的大事,到底是上高中将来考大学还是补习一年继续考中专,我的内心无比纠结,最后我决定补习。因为补习一年若考上中专就不再多花家里钱,中专学校一般实行供给制,学生毕业还包分配;而三年之后考大学的变数太大,况且家里经济条件也不太好,父母还要供博两个妹妹念书,我作为大哥,还是要为早日减轻父母负担着想!主意打定后,我又拾起初三的课本,认真复习起来。
1986年9月份,我开启复读模式。当时应届生直接考上中专的寥寥无几,杨峪河中学当时是全县比较好的初中,每年毕业300余名学生,只有十多名学生可以考上中专,其中应届生大约二到三名,其余的均为补习生。有的同学需要补习两到三年才考上,大多数同学补习二到三年后如果成绩仍差得远就外出打工去了,上高中的也不多。对于我们农家子弟来说,考上中专就是脱下农皮,逃离农门,将来穿上皮鞋、端上国家饭碗,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喜事。因此补习的那一年,同学们学习都非常吃苦。补习的第二学期班上少了不少同学,经打听才知道好多同学转到其他学校去了。当时参加中考之前要进行预选,预选要分名额。每个区公所分配的预选名额并不相同,一般是分配补习生若干名,应届生若干名。杨峪河区是大区,下辖刘湾、杨峪河、陈塬、仁治、土门庵、金陵寺、管坪、三十里铺等八个乡镇,每年参加中考的人数较多,因此预选竞争异常激烈,故而好多有门路的同学都转到城关镇去了。城关镇居民学生较多,他们若考不上中专,可以上高中,还可以考技校,就业门路比农村学生广一些,故而学习没有农村娃吃苦。因此,城关镇的中考预选竞争压力相对小一些。
我们的班主任伍老师人很好,他看我学习刻苦,基础也不错,就多次对我说,让我回家找父母好好商量一下,最好能托关系转学,转到城中或城关镇的西郊中学、东郊中学、镇中上学,这样我预选上的把握性就更大一些。他说,若我继续在杨峪河区参加预选,很有可能预选这一关就过不了。于是,我向父母说了伍老师的好心建议,父母历尽千辛万苦费尽周折才把我转到城区某中学补习。当时和我一同转到这所中学的仅我一个初中同学小鱼,庆幸的是我俩分到了一个班级,恰好班主任李老师又将我俩安排坐同桌,相同的经历、共同的目的让我和小鱼在人生地不熟的这所中学成为两个最要好的乡下土鳖!当时我一个十五岁的乡下少年初次进城,远离父母和熟悉的同学,内心常常感到孤独恐惧,非常自卑;加之穿戴老土,与城里学生光鲜亮丽的衣着相比,总觉得低人一等。当时这所学校校风不是很好,晚自习放学后学校门口经常有社会青年殴打学生,于是我们俩不敢招惹任何人,班上漂亮的女同学都不敢多看几眼!我俩每天埋头学习,用知识强大自己,不同其他同学交往,也不关心学习以外的任何事,可以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我和小鱼一同上下学,一同在学生灶上吃饭。记得当时灶上吃两顿饭,早上十点左右吃稀糊汤,下午三点左右吃糊汤面。说是糊汤面,其实就是在早上吃剩的糊汤锅里添水烧开下些面条或面片,没有菜,也没有油,佐料只有盐,还经常清汤寡水,但我们仍吃得很香。下午放学铃一响,老师前脚刚出教室,我俩后脚就跑到学生灶房打饭窗口,趁吃饭学生还不多,各自打一碗糊汤面,把面捞的吃光,把清汤倒掉,然后再去排队打第二碗慢慢享用。因为下午学生灶一般饭少人多,想吃第二碗饭比较难,我们俩就采取这种方法,只为填饱经常处于饥饿状态的肚皮。
当时我住在二姑家里,有时晚上会和小鱼同学一块儿去他寄宿的他姑父工作的单位,北新街中段电信局对面的建行做饭吃、交流学习心得、睡觉休息。当时由于学习压力大,我们内心忧郁,对未来感到迷茫。小鱼说他每周要回老家听父亲唠叨些鼓励的话,以排解压力;我则要听小鱼讲讲他父亲唠叨过的话,以舒缓情绪,这可能就是我们最早接受的心理辅导了。由于建行是经济单位,安全管理抓的紧,每天晚上要查宿,遇到工作责任心强的人会对我们盘问再三,也有可能会将我撵出去,因此每次去我都提心吊胆。小鱼的姑父一般下午下班后就回乡下老家忙地里活去了,晚上就小鱼一个人,这里环境清静,利于学习;加之晚上可以做饭吃,因此我经常去小鱼姑父那里。记得有一天晚上,我俩晚自习放学之后来到小鱼姑父的房子,大概已9点多了,由于肚子饿,我俩正在做拌汤,边做饭边讨论老师当天讲的课,突然听到梆、梆、梆的敲门声,我俩马上意识到查宿的来了,万分紧张。由于无处藏身,我一时傻眼,呆立不动,小鱼看到灶火门前有一个大柴笼,灵机一动,把我拉到柴笼后边让我蹲下,我把头伸到柴笼里,胸部前倾,双手抓住两侧的笼攀,防止扑倒,同时尽量缩小身体。小鱼又从门后边扯下一块塑料布蒙到大柴笼上,确定覆盖住我的全部身体,然后才准备开门。当时房子里只有一个15瓦的灯泡,光线灰暗,利于藏身。小鱼开门一看,果然是一个40多岁的阿姨在查宿。她问小鱼,你刚才和谁在说话?小鱼说,我刚才一个人背诵课文呢!她又问,你身边那张塑料布下是啥?小鱼说,那是一个柴笼。她大概已觉察到我藏在塑料布下,没有再问。只是说,你们投亲靠友到城里上学不容易,结伴儿学习也是好事,如果你下次带同学来,记得在门房那里登记一下就行了。她又说,你就吃白面拌汤呀,一点菜都没有?你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还是要尽量吃饱吃好!然后她就出去了。
当时是六月的天气,一张塑料布蒙在身上,还要接受灶间柴火烘烤,藏身的姿势又难受,我已热的汗流浃背,加之我又紧张又害怕,怕她上前揭开塑料布将我揪出来,那么晚上我将无家可归,因为姑姑家院子的大门10点以后就关了。我这时从北新街走到矿司巷姑姑家已经超过10点了,进门是不可能的。当时我浑身有些发抖,自己都听到塑料布嘶拉、嘶拉作响。小鱼同学揭开塑料布拉起我,我竟有些虚脱,头晕眼花,站立不稳。我原以为查宿的阿姨没有发现我,正暗自庆幸,没想到小鱼说,人家阿姨转身出门时指了指我藏身的地方,做了个拉我起来的手势。这时我才知道,她早已发现我,但她是一个善良的人,看破没有说破,为两个少年保住了最后的一丝体面,同情我们求学的不易。
多年以后,每当我从北新街建行门口经过,就想起当时的情景,心中对那个阿姨充满感激!同时对我和小鱼同学的友情倍加珍惜!我常想,世上还是好人多呀,善良毕竟是人的天性!我常告诫自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珍惜生命中的遇见,记住别人的好,永远做一个正直善良、懂得感恩的人!
书于2024年4月6日
作者简介:张利平,男,陕西商州人,生于1971年10月,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国家公务员,闲暇喜欢阅读写作,《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伟大征程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57762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