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特瓦盆窑
作者:李富田 韩吉祥
古时候,很多行业都有自己的祖师爷。在邯郸武安一带,煤窑、灰窑、砖瓦窑供奉的窑神爷大多是大名鼎鼎的陶朱公范蠡,或者是炼丹的太上老君李耳。
每个窑口都设有神龛。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上工前和收工后,窑工都要“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祭拜。蔺相如和廉颇赐名的峰峰矿区古镇八特也不例外。村上的瓦盆窑也曾供奉着祖师爷窑神。奇怪的是,八特瓦盆窑供奉的窑神则是赵国名相蔺相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八特中台蔺家庄(八小村之一)就是蔺相如的出生地。祖辈在此烧制并经营瓦盆。蔺相如自幼聪明,热爱劳动,经常跟着大人捏瓦捏盆烧窑,并不断创新,改进技术,烧制的产品越来越好,很受村民的欢迎。后來,蔺相如为官后,全家迁至邯郸。但蔺家的烧窑工艺却留到了村中。因此,百姓将蔺相如供为窑神。村民感念蔺相如的功德,建庙立祠,并将农历正月廿四蔺相如的生日定为庙会,一直延续到今天。六十年代上小学的时候,不时到弘济桥西胡爷庙北的瓦盆窑玩耍,模模糊糊有点印象,特别是三孔窑和窑前不远处的水井,印象颇深。
今年五月二日,阳光明媚,风和日丽。对八特历史颇有研究的学者韩吉祥和文友李富田,专程赴峰峰矿区八特村,进行调研,并对年愈八旬的瓦盆窑传承人申为民进行了单独采访。老人非常高兴,不顾病体,艰难地从床上下來,坐在沙发上,向我们讲述了八特瓦盆窑的前世今生。
八特弘济桥西侧大约200米左右,坐北朝南的堰头跟儿,原來并排有三条土窑洞。西边两条长约五六米,宽约三四米,高约两米左右。西面是住人的卧室,中间是捏瓦盆做坯子的作坊。最东边才是烧制瓦盆的馒头窑。直径约三四米左右,高在两米左右,呈下方上圆形状,留有窑口和烟囱。
窑洞的周围很早以前都是庄稼地。西侧全是两三米高的红黏土,是烧制瓦缸盆用之不尽的天然原料。而窑洞的东南方有一眼活水井,从來没有干枯过。这些都给瓦盆窑的生产和烧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蔺相如出生于公元前329年正月二十四日寅时,自幼聪明好学,知书达礼,胆大细心,闻名乡里。八小村之一的蔺家庄(中台)就是蔺相如的出生地。他家祖辈以烧陶维生。这三条窑洞据传就是他们家自建的。蔺家烧制的陶制产品品种齐全花样繁多,十里八乡,很有名气。
蔺相如为官后,举家迁走,尤其是秦灭赵后,瓦盆窑关门歇业,无人问津,窑火熄灭。
秦灭赵后,蔺的后裔流落他乡,再无返回八特村。父老乡亲们为了让子孙后代牢记他们的功德,在秦二世胡亥二年,公元前208年,在村子西南侧南山庙顶,也就是原赵惠文王避暑行宫东侧建起了“窑神庙”,供奉的就是“窑神”蔺相如。并将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四日定为庙会。从此,唱大戏、赶庙会、拜窑神就成为八特人纪念丞相蔺相如的主要形式。后来村民们又将赵王行宫改名为赵王殿,迁建在村子西南侧,同时把“窑神庙”也一并迁建在赵王殿的右侧。我上小学时,就在赵王殿读书,殿前疙瘩槐上的钟声,就是上课的铃声。遗撼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翻建学校时将这些古建筑一并拆毁,而正月二十四的庙会却延续至今。
公元26年的汉碑、1551年的大明嘉靖碑和1869年的大清同治碑对上述情节都略有记载,而武安县志、磁州志、彰德府志也可互相印证。老百姓心口相传的故事更是丰富多彩。总之,蔺相如故里在八特,祖辈烧过瓦盆窑的事实有据可查。历史的长河虽然早已淹没了八特瓦盆窑曾经的辉煌。只有窑前那眼千年不枯的活水井还在见证并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直到民国10年,也就是上世纪的1921年,八特村民申长圣,由于家庭生活所迫,刚刚十三岁就被父亲送到武安县磁山乡西苑城村的瓦盆窑,当上了学徒。他起早贪黑,跟着永年县的肖新师傅一学就是三年。
学徒期满,凭着吃苦耐劳钻研好学的精神,不仅学会了捏盆捏锅的各种手艺,还基本掌握了烧制瓦缸盆的程序和技巧。
暑往寒来,他突发奇想,听说自己的村子里就有古人蔺相如留下的烧制瓦缸盆的三条窑洞,为什么不能回村重新点燃那千年窑火呢?
经和肖师傅多次商议,并一块回村考查了古窑。师徒一致认为,古窑虽然废弃多年,但土厚坚固,没有坍塌痕迹,仍然可用。关键是西侧的红黏土用之不竭,门前的活水井近水楼台。看来,古人在此选址建窑确有道理。
民国13年秋天,以申长圣为窑主,肖新为窑匠,哥哥申永圣和本村村民申广同为主,八特瓦盆窑开张大吉。
他们把三条窑洞除旧布新,安装了门窗,垒起了院墙。并在捏盆制作的中间窑洞的显著位置供奉了“窑神爷”蔺相如的牌位,凡是初一十五都要摆供上香,祈求万事顺意,生意兴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多年后,窑匠肖新告老还乡,长圣既是窑主又是窑匠,儿子为民从小就耳濡目染,对制作瓦盆很感兴趣,也逐渐成为瓦盆窑的行家里手。
他们深知在制作瓦盆的过程中,泥土的选择和处理至关重要。首先对使用的老黏土要通过筛子慢慢筛选,去除土块和杂质,凉干晒透,确保没有杂土和杂质。然后将筛选出的细土和成泥,软硬适中。这还不够,还要将泥反复踩踏十多遍,以确保适合制作的瓦盆要求为止。然后才能把和好的泥交给窑匠,窑匠把泥捏成毛坯置于可旋转的轮盘中央,慢慢旋转塑造出需要的各种产品的形状,再对成形的产品进行修边和反复打磨,然后凉干晒透才能装窑。
在烧制过程中,要将各类瓦盆套好,有序摆放整齐,严格掌握好间距和行距,一窑摆放四至五层。摆放好坯子后,再在窑的底层先摆好引火的木柴,木柴的摆放密度、长短粗细和干燥程度都会直接影响陶盆的成品率和品质。柴火上边放好坷垃煤块,再上边蒙上煤面,点火引燃后关闭窑门。窑内火温要求控制在八百到一千度左右,烧制时间是一明一夜24小时。在此期间还要适时的打开窑门加煤添炭,保持窑内火温的基本平衡。24小时后打开窑门等待降温,降温后方可出窑。这时出窑的产品全部是土红色。如果想把产品变成蓝色,则需要在烧制24小时后继续关闭窑门多闷12小时后出窑则产品都可变为蓝色。
在作坊里捏制一窑产品的坯子一般需要10到15天,一个月可烧制二到三窑产品,一窑可烧制三百到五百套产品。
随着技术的不断熟练和改进,产品花样也在不断增多。先后烧制出各类大小瓦缸(口小肚大,可装粮食和米面,分大中小三个为一套)、瓦盆(分大中小三个为一套)、蒸笼(蒸干粮用的大中小三个为一套)、篦子(做罐肠用的)、老壶(送饭时装汤水用的分大小两个为一套)、火吸的(吸火苗用的)、茅锅(担粪用的分大小两个为一套)、尿盆(大中小三个为一套)、花盆(特大和大中小四个为一套)、面盆(分大中小三个为一套),共十类25种产品。
产品烧成出窑后,根据每种产品的成本和技术难易程度统一定价,由本村村民张有明和张月明弟兄二人销售为主,卖完后按成本价交给窑主,多余归己。遇到灾荒年,他们也可用瓦盆换回各种粮食和蔬菜。尤其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村里先后有十多人到瓦盆窑取货,换回的小米、玉米、谷糠、柿饼和酸枣面,帮助很多人度过了难关。
載着八特瓦盆窑产品的独轮车,曾经被张氏兄弟先后推到过鼓山的岭东岭西,南面的王看山底,北面的武安城北乡,西面的刘马西(武安县的刘庄、马庄和西峧三个乡)干旱山区。
屈指算来,从民国十三年(1924)申长圣回村烧制瓦盆,一直到上世纪的1976年他因病停产,八特瓦盆窑的窑火,又连续燃烧了52年,达半个世纪之多。虽然光阴荏苒,时过境迁,但昔日的八特瓦盆窑、千年不枯的那眼老井、弘济桥两侧的钻天杨,给八特人留下了一段又一段美好的回忆。
编辑刘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