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福民龚岁恒合传
皇甫川龚家村昔日剧团教练有二,曰龚存章,曰龚福民。
福民小名拴拴,年长于存章,其为教练也,亦早于存章。文革前及文革后曾为龚家村剧团导演古典秦腔戏十多本,据村人回忆,计有《麒麟山》《二进宫》《无影簪》《打金枝》《斩秦英》《放饭》《吴汉杀妻》《下河东》《铡丁勇》《铡美案》《玉虎坠》《紫霞宫》《天仙帕》《打銮驾》等,折子戏尤多,村人敬称大教练。
福民目不识字,稔熟秦腔戏百余本,以博闻广见并强记著称。昔时剧本匮乏,每于农闲之时,福民乃与龚鹏翔、龚敏哲等围坐火炕之上,福民口含旱烟管,一一口述,其余数人则各执纸笔,各录一位角色白口及唱词,然后合并,如是者三,剧本成矣。据龚鹏翔、龚敏哲忆曰:多年后电视机普及,观研究院等团所演,有剧目内容与福民所教,几无一字之差。然随其年衰,记忆力日差,导戏时或随机提词,故剧目内容或有轻慢之感。
福民身高约1.65米,形消骨瘦,脾性急燥。村剧团演员素质参差不齐,福民导演,每每能强抑急燥天性,不厌其烦,道白、唱段以至动作,反复演示,直至演员全部掌握。有时演出日期迫近,以排练仓促之故,演员临场胆怯,福民乃宽言以慰,鼓其勇气,曰,“吾为汝报本,何惧之有?”演员再犹豫,福民直接推其出场,自己则立台侧幕后,预备报本。演员之心乃定,怯意全消,遂顺利演出矣。福民每出台登场,若遇演员动作有误,则以眼目或手中道具示意之。
然因目不识丁,不能阅读剧本,福民拙于分析剧情,授学员了解、分析人物性格,融入情景之道,是其短也。
福民粉墨登场,则各行当皆能,尤以旦角精彩,因其本工旦角也。其以老迈之身饰演武旦,上场前只见步履蹒跚,老态龙钟,然及鼓锤声催,揭幕而出时,则如猛虎下山,勇武逼人而势不可挡。及至下场,则又仰躺化妆台上,瘫如烂泥,连声呻吟,大把吞咽止疼片或活济公以缓解。再出台,则又威武如初。
福民约生于1920年代,出科于1930年代,妻为宁夏人,育有两女一子,其子生于1956年,两女长于其子,按此推算,福民成婚于解放后。
福民一名,应为艺名。然其出科班社及后来所搭班社,甚不详焉。村人惟知1940年代福民曾在城南引镇同乐社搭班。民国自易俗社以来,正规班社培养学员,授以演技外,常教简易文化课。然福民目不识丁,则其出科班社必非有名正规班社。以其导演方式而言,福民解放前搭班者,皆应非名社。以其胸藏戏本百余而度之,所历班社多矣。
抗战时期,西安演出市场日益萎缩,陕籍演艺人员多赴西秦谋生,远达青、新,虽名演员亦不例外。按福民成家情况推想,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以后,其搭班情况不外甘肃、宁夏、青海等地。
1959年,李志俊入宁夏金鸡县秦剧团,援引龚福民入团。同年,福民即因个人问题回乡,为村剧团导演。其后,1960年宁夏区划调整,金鸡县秦剧团同朔光剧团合并为“青铜峡秦腔剧团”,故村人口传福民由青铜峡剧团回村。
1979年,又同敬家村李志俊等往岷县戏团演戏,后以老迈退返,继续为村剧团尽力,终卒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福民徒弟甚多,其最有名,成就最高者为龚岁恒。
岁恒亦为龚家村人,生于1942年,据许志哲《蓝田戏剧志》介绍,岁恒1956年入青海省西宁市秦剧团学艺,从师徐振国、张福寿。1960年因自然灾害而弃艺回家,加入村剧团。
然龚家村村民则曰,岁恒此前即为福民徒弟,1960年由青铜峡秦剧团调入工厂,后弃职回乡。
余询岁恒子龚正向,正向言其父高小毕业,曾留级一年。其父生前曾言去过青海,但未涉何事。又云其父大约1968年成家,此于农村乃晚婚,故其家必贫。
敬家村李赫,言岁恒为其父李志俊1959年引入金鸡县秦剧团,随行者有龚福民、龚存章等人。
综合以上情况,可以论断,岁恒因家贫,唯有解放后入学,就学7年左右,然后1956年入西宁市秦剧团。然则岁恒何以远赴西宁?必有引进之人,则福民必然在彼。岁恒于1959年后应李志俊之约,与之同赴宁夏金鸡县秦剧团。因1960年金鸡县秦剧团并入青铜峡秦剧团,二者皆为国营单位,调整人员须重新安排工作。岁恒为梨园新人,故调入工厂,后弃职回乡8年后,方成家。村人所传福民前为岁恒师,必因此故。
岁恒以演大净出名,尤长于饰演包拯。其为人也,壮实魁梧,粗脖方脸,步如砸夯,声如洪钟。故人称“四楞子”。其生性所成,步履言语均方正,所演人物包拯亦刚正不阿,性格与角色相合,恰似上苍造化。其自画脸谱,简约别致,与众不同,甚合人物性格。
岁恒之声腔,有震憾效果,唱腔出口,貌似不甚着力,穿透力却极强,人言其台风,颇类李买刚。其白口,吐字清晰,快而不乱。乡间演出时,每逢四楞子道白,台下远处闲扯游荡者,小吃滩前咀嚼者,甚或暗处私会之恋人,立至台前。《铡美案》一剧中色拯与龙国太的对白,由慢至快,斩钉截铁,正义凛然,台下观众一齐鼓掌,掌声稠如雨滴,响如雷鸣,及至包拯一声“开铡”出口,台上台下,各音嘎然而止,观者气血及心速亦由慢至快,一时猛地凝胶如死,良久方才复速。
岁恒有一独门绝技,人谓之“耍脸蛋”,剧中扮演包拯,每至气愤之时,脸蛋即剧烈抖动;饰演坏人受训,即翻着白眼,脸上横肉和特有“酒窝”,由慢到快,亦不住颤抖,内心反应一览无余。戏每演至此,即达高潮,台下一片沸腾,掌声雷动,欢呼声、叫好声不绝于耳。常有人暗中偷师岁恒,百般演示,却无一例成功,只得徒然叹曰:天生四楞子,演大净演包拯,就连脸神经,亦不与人同。乡间曾流行民谚道:柿园子耍的电绳子,龚家村凭的四楞子。意谓柿园村剧团,擅以声光电效果胜场,而龚家村剧团,仅凭四楞子,便足以与柿园村剧团抗衡。
古装剧复演后,经柿园村杨务学引荐,岁恒于1978年入安康市剧团,1985年汉江大水,冲垮安康剧团房舍,剧团解散,岁恒是年调入安康地区文化馆。因难舍演艺事业,故于同年又入澄城县剧团,直至退休。后因脑溢血,卒于1998年左右。
岁恒先后扮演角色,除《黑叮本》之徐彦昭,《八件衣》《天仙帕》《铡丁勇》《打鸳鸯》中之包公外, 尚有传统剧《法门寺》之刘瑾,《春秋笔》之潭道济,《白虎堂》之高行周,现代剧《沙家滨》之胡传魁,《一家人》之匪连长,《智取威虎山》之座山雕,《三月三》之匪连长。1984年曾随安康剧团于关中巡回演出《包公赔情》。1985年后又随澄城剧团于西安演出,一天两场,《八件衣》几乎每日上演。观众前来,不为赏剧,只为一睹四楞子风彩。长安、灞桥、蓝田、渭南、蒲城等地广播站,皆录制其《包公赔情》《八件衣》等剧选段唱腔,播放后广受欢迎。
福民身为伶人,目不识丁,以行业之苦累,家境之贫窘,虽未及耄耋之寿,生时享村人敬重,死后名入村史,无憾矣!岁恒坚持不辍,持之以恒,转益多师,终获成功。今师生合传,不亦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