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齐鲁行 红荷文学走兰陵24
翰墨书香润千秋
付桂香
在兰陵,每一寸土地都似乎能低声细语,讲述着千年的历史沧桑。时光仿佛在这里停滞,将那些古老的记忆凝固成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我踏上这片土地的那一刻,岁月的痕迹被深深镌刻,宛如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散发着独特的文化气息。我仿佛能够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岁月的流转。兰陵镇,宛如一位古老而智慧的诗人,静静地诉说着她的文化底蕴。
时光仿佛放慢了脚步,让我们细细品味那千年的风华。
从先秦的鄫国属地,到春秋的鲁国疆土,再到楚国时期的边陲重镇,兰陵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诉说着无数英雄豪杰的传奇故事。

荀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两度担任兰陵令,在兰陵著书立说,逝世后也葬于此地。他的思想如同明灯,照亮了兰陵镇的文化道路,也为这片土地注入了独特的精神内涵。荀子的思想体系中,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以人为本的“人本观”、追求和谐的“和谐观”以及“隆礼重法”的治国观等,都深深地影响着兰陵人民,成为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支柱。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荀子思想的深远影响。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曾在兰陵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他的“性恶论”、“天行有常”等哲学思想,如同兰陵的土壤一般,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每当走进兰陵,你仿佛能够听到荀子那悠远的讲学之声,感受到他对于知识和真理的执着追求。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李白在兰陵留下了千古名句。公元740年(开元28年)秋天,李白沿京杭大运河南下,来到了现在兰陵县境内的酒都兰陵镇。他在汶河岸边的一个小酒店里住了下来,天天饮酒作乐,喝光了店里的兰陵酒,花光了手里的散碎银。在这里,他还遇到了一个自称“兰陵县小吏冯七郎”的青年人,这位冯七郎对李白仰慕已久,特地前来拜访,并赠送了兰陵美酒和鲤鱼。李白因此写下了赞誉美酒和主人盛情的千古名句《客中行》。李白特别偏爱兰陵镇的美酒,主要是因为兰陵美酒具有独特的酿造工艺和口感,赢得了李白等文人墨客的喜爱。兰陵酒始于商代,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而李白在兰陵镇的这段经历,不仅留下了千古名句,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文化氛围。
萧望之是西汉时期的大臣和经学家,学识渊博,通览古今,尤其擅长《齐诗》,并兼学诸经,是汉代《鲁论语 》的知名传人。萧望之作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人,其家族在兰陵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他的家族兰陵萧氏是山东大族,历数百年而不衰。李白在《客中行》中赞颂的“兰陵美酒”相传就是萧氏家酿。汉宣帝临终时,授他前将军、光禄勋、领尚书事,入选托孤大臣。汉元帝即位后,他辅理朝政,甚受尊重。

兰陵镇还保存着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和古迹,如兰陵书院、兰陵萧氏墓群等,这些古迹不仅见证了兰陵镇的历史变迁,也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和研究兰陵文化的重要载体。
兰陵人深谙文化的传承之道,他们通过一系列具体的行动来维护和坚守着祝福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
荀子墓,又被称为“兰陵古墓”或“荀卿墓”,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东南1.5公里处。为黄土堆积的坟丘,上面遍布刺槐。这是世世代代兰陵人尊崇荀子的见证,墓地的东西长10米,南北宽8米,东西两端高7米,中间高3米。墓前,有两块石碑。一块是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立的,碑额篆书为“补建荀子墓碑”,但碑文 及署名已不清晰;另一块是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山东巡抚周馥立的,上面刻着“楚兰陵令荀卿之墓”。我很好奇,如此大的规模是怎么形成的呢?同行的杨主席告诉我:“这是历代兰陵人添坟所致。”我明白了, “添坟”是一种传统习俗,特指在清明节等扫墓节日时,人们在祖先的坟墓上添上新的泥土。这一行为象征着对逝去亲人的尊敬与怀念,同时也保持着坟墓的整洁与完整。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清人张焘记载:“清明日,男妇各上坟,陈祭品,焚纸钱,增土于坟上,曰添坟。”荀子墓如此大的规模不正体现了兰陵人对这位先哲的尊敬与膜拜吗?
伫立荀子墓前,我对这位古代哲人的智慧有了更深的领悟,我感受到了时间的流转和历史的厚重。想象着荀子在此地讲学、论道的场景,我仿佛能听到他铿锵有力的言辞,感受到他对于礼义廉耻的坚守。这片土地孕育了荀子这样的伟大思想家,也传承了他对于人性、道德和治理的独到见解。
仓颉作字馆,建于2020年,这座庄严肃穆的建筑,静静地矗立在兰陵的一角,仿佛在诉说着远古时期那场惊天动地的文化创举。踏入馆内,我仿佛能感受到仓颉造字的灵感迸发,那份对于文明传承的执着与坚定。
馆内陈列着各种关于仓颉造字的史料和文物,见证了这位伟大先贤的智慧与贡献。我驻足在一幅描绘仓颉造字的壁画前,画中仓颉手持刻刀,目光如炬,仿佛正在镌刻出一个个鲜活的文字。这些文字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明的载体,它们承载着人类的思想和智慧,跨越时空,传承至今。我不禁为仓颉的才华和贡献所折服,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创造了文字这一伟大的文化成果,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仓颉作字馆的建立,不仅是为了纪念仓颉的伟大贡献,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汉字文化。这里吸引着和我一样的民众前来瞻仰,我们在这里感受汉字的魅力,学习汉字的历史和文化,进一步推动了兰陵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也会带着这份敬仰和感慨,继续探索和传承兰陵乃至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
兰陵人还重整了萧氏产业园,这个产业园不仅是萧氏家族的骄傲,更是兰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到清明节,全国各地的萧氏子孙纷纷回到这里,寻根问祖,传承家族的荣耀与责任。他们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萧氏家族的历史和文化,进一步弘扬兰陵文化的独特魅力。兰陵萧氏文化产业园,位于山东省兰陵县兰陵镇小仲村(原名萧冢村),是一座占地200亩的综合性文化园区。这里郁郁葱葱的原野与挺拔高大的碧树相映成趣,为整个园区增添了一抹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园区内,萧氏大宗祠巍峨耸立,是兰陵萧氏族人供奉祖先、举行宗族活动的重要场所。它庄严肃穆,体现了萧氏家族的荣耀与尊严。而萧望之墓园则更显肃穆,是萧氏后人及游客们追思缅怀、祭奠先人的重要之地。
在萧氏文化产业园中,还有一处萧望之纪念广场,这里宽阔平坦,四周绿树环绕。广场中央竖立着萧望之的雕像,雕像面容坚毅,目视远方,仿佛仍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殚精竭虑。广场周围,还设有公祭台、太傅园牌坊等建筑,以表达对这位西汉名臣的崇敬之情。
两天的深入采风,我对兰陵人如何传承其深厚的文化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兰陵镇的人们,如同这片土地上的草木一般,深深扎根于这片热土。他们传承着古老的文化,也创造着新的文化,他们让兰陵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他们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价值,他们也让我们对兰陵文化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插柳口,这个恬静的小村落,街巷如同棋盘般有序排列,房屋古朴而庄重。在村庄的中心,一条稍显狭窄的街道贯穿南北,犹如一条纽带,连接着村庄的每一角落。在这条街道的东侧,村委大院静静伫立,而更为引人注目的,则是位于大院一隅的插柳学堂。吸引我的,并非学堂的规模,而是其内部所展现出的那种特有的氛围。学堂内,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仿佛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的打理。桌上,摆放着整齐划一的毛笔和纸张,散发出一种淡淡的墨香。黑板上,那苍劲有力的“家风家教”四个字,更是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敬意和期许。如同学堂的灵魂,时刻提醒着学子们,家风家教的重要性。
插柳口村史馆静谧地坐落在宽阔大路的右侧,毗邻风景如画的元宝湖畔。一面庄重的状元墙特别引人注目,上面整齐地张贴着每年村里考上大学的学子们的姓名和所入读的学校名称。令人钦佩的是,尽管插柳口村规模不大,但每年都能孕育出众多优秀学子,他们成功考入心仪的大学,为村庄争光。

我走近状元墙,细细端详着每一张照片和每一个名字。每一张照片都记录着那些优秀学子的青春笑容,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他们背后的辛勤付出和家人的骄傲。这些名字和照片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卷,让我感受到了插柳口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教育的重视。
站在状元墙前,我不禁想象着这些学子们背后的故事。他们或许在寒窗苦读中度过了无数个夜晚,或许在清晨的鸟鸣声中开始了新一天的学习。他们的家人也一定在背后默默支持着他们,给予他们无尽的鼓励和关爱。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家庭教育和支持,他们才能够在学业上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状元墙不仅是村庄教育成果的展示,更是激励后辈们奋发向上的动力源泉。每当村民们路过此地,都会驻足观看,为这些优秀的学子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这也激励着村里的孩子们努力学习,争取有朝一日也能在状元墙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状元墙的存在,让插柳口村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也让这个小村庄的教育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实在令人惊叹。
除了状元墙外,插柳口村史馆还陈列着许多关于村庄历史和文化的展品。这些展品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插柳口村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承。我从中看到了村庄的变迁和发展,也感受到了村民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归属感。
代村,一个令人瞩目的村落,而它的核心人物——书记王传喜,更是一位非凡的引领者。在这里,我暂且不提及蔬菜展馆的琳琅满目与丰富多样,也不赞叹运粮河那如诗如画般的自然美景,更不细述知青点展馆里那些感人至深的往昔故事。我要特别聚焦的,是代村那一份独特的村报。
这份村报,不仅记录了代村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脉络,更展现了村民们的生活点滴与精神风貌。每一期村报,都是对代村过去一段时间的回顾与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展望与期许。村报上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凝聚着王传喜书记与村民们的心血和智慧,是他们共同努力的见证。这份村报,不仅是一份信息传播的媒介,更是一份情感的纽带。它让村民们更加了解彼此的生活,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信任。同时,它也向外界展示了代村的独特魅力和发展潜力,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代村的村报,不仅仅是一份报纸,更是一份承载着代村历史、文化、情感与未来的宝贵财富。
实时更新村庄动态,村民们能够及时了解村庄的最新动态,增强对村庄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传递政策信息,特别是与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发展等相关的政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给村民们听,帮助大家理解政策意图,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展示村庄文化,介绍代村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让村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增强文化自信。村报上开设“村民心声”等专栏,鼓励村民们积极投稿,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想法。这不仅增加了村报的互动性和可读性,也激发了村民们的参与热情,促进了社区的和谐与稳定。
重视教育、崇尚道德、注重团结、敢于创新等积极向上的品质和精神风貌。这些品质和精神风貌不仅为代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为兰陵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兰陵,这片古老的土地,其文化之韵如同晨曦中的薄雾,轻柔而深邃,无声无息地渗透进兰陵人的骨髓里。它并非一种外在的装饰,而是兰陵人灵魂深处的烙印,是他们生活的底色,是他们精神的源泉。兰陵文化,它如同那蜿蜒流淌的河流,悄无声息地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生灵。它教会了兰陵人怎样去热爱这片土地,怎样去尊重生命,怎样去珍视和谐。 它使兰陵人的精神世界得以丰富,道德观念得以升华,使他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都能保持一颗平和、坚韧的心。
未来,随着兰陵文化的不断传承和发展,它将继续为兰陵人带来更多的福祉和美好。兰陵人将在兰陵文化的熏陶下,更加自信、从容地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兰陵,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将永远承载着兰陵人的梦想和希望,永远散发着兰陵文化的独特魅力。

个人简介
付桂香,中学高级教师,文学爱好者
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烟台市作家协会会员,烟台散文学会会员 莱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