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 亲 走 失
作者:叶玉林
(一)派出所打来的电话
“母亲”节前,我给母亲打电话,准备接她来城里住几天,可怎么说她都不来,理由一大摊,“坐不了车晕车哩!拄个拐拐走路把人能祟死,城里车多吵闹死人,住在楼房里把人能急死,出门寻不着路还动烂子,刚给你们丢人。”总之一句话她坚决不来城里,叫我不要回来接她。
挂断电话,我思绪万千,心情五味杂陈,久久不能平静,不由得又想起了去年母亲在城里走失的那件事。
那是2023年7月的一天,下午我刚走到打工的新单位,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声称是城关派出所的民警,在确认我的姓名后,对方又接着说出我母亲的名字问道:“她是不是你妈”我赶紧回答:“就是”。对方说:“你赶快来把你妈接回去,老人寻不着回家的路了,现在就在我们城关镇派出所”。
挂断电话,我觉得莫名其妙,心里在想母亲还很聪明哩!寻不着路还知道找警察,到底母亲出来干啥呢?此时我不敢多想,但也不敢怠慢,赶紧给妹妹拨通了电话,让她坐个出租车以最快的速度,去城关镇派出所里把妈接回来。她问:“妈咋啦”?我说:“我也不清楚咋回事,听派出所人讲妈迷路了,你赶快去,我离派出所还远”。并叮嘱见了母亲啥都不要说,接回来也不要给家里其他人说这事,母亲是个要强的人,免得她思想上有压力。
下班我回到家里,见母亲在客厅里座着,我叫了一声妈!她急忙向我摇手示意,不准让我说什么似的?我领会了她的意思,她害怕她的儿媳子和孙媳妇知道了笑话,她的举动像个老顽童,让人啼笑皆非。
自从父亲离开我们以后,母亲一下只老了许多,她一个人独守在老家,过着寂寞孤独的日子。她一生和父亲养育了六个儿女,历尽了艰难万苦,把我们养大成人。现如今我们都不在她身边,她一个人孤单单的生活在农村,我们当儿女们的实在也不放心。
在此之前,小弟从甘肃来西安出差,他专门回老家看望母亲,在乡下住了几天后,就将母亲接到了城里,想好好陪陪她老人家,尽一份孝心。
母亲进城后,她总是喜欢住在妹妹家,享受小棉袄的贴身温暖,每日里妹夫为她做好吃的饭菜,小弟和妹一起陪她上街逛公园,可谓形影不离。为了让她开心,我们弟妹相约,还特意陪伴母亲自驾一日游,去了白鹿原影视城,一路上和母亲说这说那,回忆过去的苦,谈论今日的甜,感恩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生活,她很开心,精神状态极佳,平时爱晕车的毛病,在又说又笑的旅游中消失的无影无踪。
母亲耳聋,听力不好使,春上给买了一付助听器,她带上嫌呼隆声太大,这次上来我陪她去销售店里做了调适。
几天后,小弟回单位了。一直住在妹妹家的母亲,开始闹豁着叫我送她回老家。说住在城里她不习惯,可她一个人住在老家,我们做儿女们的还有些不放心,因而不想让她回乡下,尽量挽留让她在城里多住一些日子。
于是,我没和母亲商量就将她接到了我家,口头许诺,让她在我家住够一个礼拜后,我就送她回老家。母亲对这一决定很不情愿,她做出摇头摆手的姿势,很显然她无可奈何的抗议着。
就这样母亲来到我家,为照顾母亲起居方便,我让她睡在主卧室,里面有独立的卫生间,尽量为她提供好的适应环境。晚上母亲让我睡在她跟前,我爽快答应陪她同床共眠,夜里陪她说了很多话,久久难眠,追忆着童年争先恐后依偎在母亲怀抱中的情景,那是多么的温馨啊!想着想着不知不觉中,就陶醉在母爱的梦乡。
夜里朦胧中感到,母亲多次抚摸着我的头,给我拽被子盖,怕我受凉,还是像呵护幼童那样,如今我都退休了,还能依然的享受着母爱的温暖,“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走进妈妈的怀抱幸福忘不了”。正如儿歌词里写的那样,我们在她的眼里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
从孕育生命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我们是她生命的一部分,是她哺育了我们成长,我们呀呀学语发出第一个音声就是“妈妈”,它是震撼人类历史最强劲的音符。母爱之所以伟大,在于她把无私的奉献发挥到了极致,将无微不至的关爱彰显得淋漓尽致。
为了能让母亲留在城里,我一连几天下午带她出去转转,陪伴她熟悉环境,消除她的急躁情绪。去万达广场、逛丹江公园,一两次还好说,每天如此她就有点难以为情,找借口呆在家里不愿出门,嫌广场公园人太多,在家看电视她嫌吵,无事可干心里烦躁不安。
母亲属相为“马”非常勤快,像马儿一样吃苦耐劳,整天跑的不停,听命于父亲调遣,取这送那,凡是跑路的事非母亲莫属,因为父亲右脚先天性的残疾,行走艰难,所以肩挑背扛的重体力活和跑路的事均依靠母亲来承担。
虽然父亲是个残疾人,但他一生身残志不残,以超强的生命意志力,战胜了自我,顽强拼搏不被生活所淘汰,征服了曾经流失的岁月,他热爱生活的欲望让人敬佩,他凭借聪明好学吃苦能干的毅力,为我们的家撑起了一片蓝天。
平日里全家人的生活都是父亲安排,母亲是坚决带头的执行者。自从放飞了我们之后,母亲就成为家里唯一的全能人,跑路担挑的力体活包揽一身,父亲一说啥她就迅速行动,有时父亲的一个眼神,她都能领会其意,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三年前父亲突然走了,我们痛失了一位好父亲,然而母亲不仅仅失去的是一个好丈夫,而且她失去了生活的主心骨,把相濡一沫的陪伴变成了孤独,生活丢失了自信,前进迷失了方向,服从丢失了领导。在父亲走了以后的这三年里,我每次回家看望母亲时,总觉得她六神无主,她不至一次的给我说:“丢一个人咋恁难过呢!你大在的时候就不是这样”。
说着说就哭了,惹得我心里一阵难过,眼眶的泪水跟着打转转,强忍着泪水好言相劝,让母亲不要想父亲了,要想就想他以前咋样对你不好。母亲把眼泪一擦说:“你大以前动不动就骂我,一天到晚嘟嘟的把人能祟死,可是你大走了以后,我却想不起来人家一点瞎处。”
话说到这里,我看母亲喜欢了,就逗她说道:“以前我回家你老给我说,我大把你能骂死!现在你咋就想不起来了呢?”母亲笑着说:“现在没人骂了我还不习惯”。此刻我也明白了什么叫孤独,环境养成习惯,习惯具有依赖性。
母亲勤快善良的品行,决定了她好动的性格,养成了受人指挥听命于服从,像军人一样,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在经历了家庭苦难的磨炼,性格变得既温柔又坚强,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而今伴随她的脚印,走过了八十三个春秋。勤劳好动是她这一辈子都无法改变的性格,对于我们做儿女的来说,“孝顺”不光是有吃有喝的事,首先是要迎合她的思想,奔着顺从她的意思,允许做些力所能及她喜欢做的事情,让她高兴,陪伴她开心,然后再尽孝道。
于是这一天,我给母亲安排了一个农活,让她拔葱地里的草。早晨凉凉的,在院子又能活动筋骨又不急人,她爽快答应了。
中午下班回来,见母亲将地里草拔的干干净净,我就赞扬了母亲一番。吃过午饭,母亲寻了一个塑料袋给我说,她出去把早晨拔下的草拾掇嘎,准备装进塑料袋送出院外。我挡了她,“你不要管了,院子里有专门打扫卫生的人,再说你也不知道把垃圾拿出去撂到哪儿?”她“嗯”了一声就算了。
下午我家媳妇楼孙子睡午觉了,我也叫母亲休息,母亲说她睡不着,我说给你开电视,她说嫌吵闹,无奈我只好陪母亲坐在客厅拉家常。上班的时间到了,我给母亲说:“你想睡了睡一会儿,可不敢出去外面太热”。母亲“嗯”了一声,答应得很干脆。出门后我回头一眺,看见母亲爬在窗台上向外张望。就这样我刚走到打工的新单位,派出所就给我打来了那个电话。
(二)母亲走失的经过
晚上,我试探性的对母亲说:“礼拜五我送你回家”,母亲一听很高兴。我笑着问母亲:“你给我说说你咋样走失了?”母亲说:“丢人哩,不要给你媳妇说,知道了笑话哩!”我答应了她的前提条件,这时才从头到尾讲述了她走失的经过。
原来我们下午上班走了以后,母亲-个人在屋里闷得慌,无事可做,她又想起了在院子拔的草。她见我媳妇陪孙子睡午觉还没醒来,就趁机悄悄的出了单元门。
为了不惊动家人休息,出去后回来时又能进门,聪明的母亲,将一只拖鞋支在门扇下面,使门处于非关闭状态,这样回来就不用叫人开门。设计好这一切,她放心的来到院子,把早晨在地里拔的草装进塑料袋,然后提上出了小区大门。
她不知道拉圾该放哪儿撂,就沿人行道向南走了一段路,但始终没有看到撂拉圾的地方,就索性将草袋搁置在路边绿化带中,折身往回返。不料走过了小区大门,走着走着就是寻不着回家的路了。她心里在想,“我记得向前走的不远呀!咋就折身找不见了呢?”
原来她出大门时,没有抬头看标志物,顺着人行道跟着人流向前寻找,越走越远,一直走到文卫路口步行天桥下,才觉得不对劲停下了脚步,在一家商户门前无奈的徘徊。
母亲的举动,被附近一位女保洁员看在眼里,便主动上前问话,“你老要去哪里?”母亲说:“我回家寻不着路了”。好心的保洁员问:“你家住在哪里?”母亲说:“我家住在北宽坪”。“那你啥时上来的?”母亲回答“我都来城里几天了,在儿子家里住着,我出门撂拉圾就寻不着回去了”。对方又问:“你儿子住在哪个小区”。母亲说:“我不知道”。那你儿子电话号码是多少?母亲说:“我记不得”。
这时商店里一位女老板,在一旁听得仔细,就拿出一个板凳,让母亲坐下不要再走了,她给想办法。然后就拨打了110报警求助。
不一会儿警车就到了,车上下来了两个民警,向她询问了基本情况,一问三不知,就让她上车。母亲开始不肯上车,民警再三解释要送她回家,就这样把母亲拉到了城关镇派出所。
民警给她倒了一杯水,让她坐在椅子上先歇着。民警依照母亲提供的姓名,在挡案中查找出我的电话号码,才有了派出所打电话,叫我去接母亲的那一幕。
这事发生以后,谁也没有在母亲面前提及此事,害怕伤了她老人家的自尊心。可我一直搞不明白,母亲为何要出去撂草?恐怕不单单是撂垃圾那么一回事。
母亲是个热心肠、爱管闲事、爱操心的人,但凡她要干的事很少听人劝,即使不可为的事,她嘴里答应的很痛快,而她背地里还是为之。不管你怎么阻止,她都留有余地,等待时机一干到底,实则嘴上说一套、实际行动做一套,说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凭我对母亲平常的了解,总觉得这件事必有隐情,一直在我心中是个谜团。
送母亲回老家那一天,她的情绪一下只变得非常高兴,早早就收实好回家的行囊。我发现她拿出三根桃树条子,叫妹夫捎回去给房东,并叮咛再三,不要忘了这事。
房东大嫂是个贤惠人,平日里待妹妹不错,和睦相处亲如一家,母亲在妹妹家住的那几天,房东经常与她闲聊。有一天房东大嫂给母亲说:“她前几天突然走不来路了,下肢不听使唤,而且近期睡眠不好,身体状况很糟糕,好像似遇到了啥怪处”。
正巧母亲在这方面有爱好,她一辈子热衷于“敬爷”信神,烧香拜佛之事,有菩萨心肠,乐于助人,走积福行善之道。在老家还能给人瞧“过失”之类的小病,家里经常有乡亲们上门求助于她。听说她擅长看眼睛之类的突发病,能占卜“过失”,医治疾患,在老家还有点影响力,口碑不差,传说得神乎其神。
母亲不知什么时候学会给人看“怪处”,这些事我们知者甚少,从小到大只晓得母亲爱“敬爷”,经常跪在“神像”前,祈祷神灵保佑我们健康成长,每当初一、十五,母亲烧香拜佛十分虔诚。可并不知道她还能给人看“过失”瞧病,至于村里人的传说,五年前我还是从邻居叔那里知道的,只是没有充分得到证实。
后来我在家盖房子的那年,才得以证实。一日中午天下着小雨,我和父母亲在厦子房里正准备做饭,这时来了一位撑着伞的中年妇女,手里还提了一个塑料袋,好像装着饼干之类的礼品,进门说她来找我母亲,我便喊了一声“妈”来人了,母亲从灶房里出来和那人客套了几句,就一同去了上房。
堂屋那里有母亲常年供奉的“神灵”,过了一会儿母亲下来就送那人走,并将那人提的礼品,原物不动的送到那人手里,一口谢绝。临走时对那人说:“如果明早晨起来还不见好转,那就不是‘过失’,你就去医院检查,小心把病耽搁了”。
这事是我在家里亲眼所见,因此在城里,母亲给房东掐掐手指,把把脉搏,口中念念有词,手不停地舞动,在患处拨弄一番,并不奇怪,她给房东说:“还需要用三根桃木条子放置在卧室驱除邪气”。
正好那天在院中拔草,母亲发现了邻居窗下有一棵桃树,枝条茂盛笔直,便上前试图去折,正好我下班回到院子看见,阻止了母亲的举动,就和她一块回到家中。吃过午饭后陪母亲聊了一会儿,下午我上班去了,接下来母亲悄俏出门就走失了。
此事令人深思,习惯住在农村生活的母亲,叫她住在城里,那是非常别扭的事。生存环境很重要,习惯决定品位,特别是我们的父母一方离世,另一方的抵触情绪更大。人老了喜欢清静,害怕孤独与寂寞,在农村没有城市里的喧嚣吵杂声,山青水秀,空气新鲜,四季分明,鸟语花香,邻里往来一家亲,清早开门一整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才关门。不比城里人将门户把的紧,出入紧关门,吃喝拉撒都在屋里,邻居之间不来往,碰面如同陌生人。虽然城里繁华,车水马龙,物流横溢,但人情世故淡薄如纸。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人老了怕吵闹,母亲住在我家就象坐牢一样,看电视她嫌吵,说脑子嗡嗡响,出去到外边转她嫌车辆多,气笛喇叭声叫的心慌。
在家乡自由自在习惯了,早晨起来在院中随便走动,没有城里拘禁的束缚,山风习习,松涛清香,鸟儿叽叽喳喳的歌鸣声,回荡在家园的周围,蓝天白云,小桥流水,更有诗情画意,如同仙境一般,令人心旷神怡。
家乡山水养育了家乡的人,村里的人世世代代为邻,有好吃好喝的懂得分享,你来我往亲如一家。传承了千百年来“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的经典法则。如今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挣钱,留下的都是年岁已高的老人,这些空巢老人习惯了农村的生活,无论儿女们住到了什么地方,他们都不愿意离开老家,依然独守在农村。
无论你走的有多远,飞的有多高,现身居何位,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责任,父母养我们小,我们养父母老,天经地义,工作再忙也要常回家看看,因为我们的根在农村,那里永远是我们最可爱的家乡,那里有我们的父母亲。
父母在家就在,抽时间多回去陪陪我们的父母亲,让我们的父母亲多一份欢乐,少一份孤独,多一份健康,少一份忧伤。让我们做儿女们的多一份理解,少一份瞒怨,多一份关心,少一份遗憾,并肩携起手来永远做一个“孝顺”的好儿女。
(完)
2024.5.10
【作者简介】叶玉林、男、1963年生人,在职大学文化,中共党员,退休干部。曾长期在基层担任过乡武装部长、乡镇长、乡镇党委书记、副局长等职务。平日喜爱文学、笛琴书画等,创作有《回味人生》《贩药材》《治黄河》《我的父亲》《一封家书,》等各类体裁作品约20多万字。《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伟大征程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征稿链接https://m.booea.com/news/show_357762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