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 筑路 岁月
——铁道兵5808部队学生10连轶事
前 言
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都有一段宝贵的青春岁月。年少时向往成熟,常嫌时光缓慢。及到暮年,方觉人生苦短,芳华胜金。人老了爱怀旧,其实并不是对消逝的历史耿耿于怀,而是对铭刻于心灵的某些人与事、悲与欢、苦与乐,得与失、爱与恨情有所牵,难以释怀。有人说回首过往是一种负担,虽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因为温故是人的本性,不忘初心方显格局。如能把在风华正茂、激情澎湃岁月中经历的许多往事讲出来,或为消散心结,或作史料钩沉,或供余生品玩,何尝不是一种快乐呢?

在纪念参加襄渝铁路通车50周年、退场53周年之际,铁道兵二师八团属下的学生连,联合发起了征文活动,引起了积极反响和广泛参与。短短几个月时间,共有47位战友发来106篇回忆文章。大家用亲历的往事和珍藏的旧照,回顾了连队昔日征程,重温了当年战斗生活,展现了战友们热情洋溢、诙谐有趣、丰富多彩、乐观向上的青春风采。
这本《青春筑路岁月》就是这次征文活动的成果。书中一篇篇质朴文章,一件件奇闻趣事,一幅幅老旧照片,都荡漾心扉,勾起回忆,引发共鸣。让人的思绪又重回50年前,去寻找那段遗落在三线建设大潮中的青春梦、报国情、奋斗史。
学生十连全称“2107工程学生民兵第十连”,配属铁道兵二师八团管理,按规定编制列为“5808部队学生十连”。连队由原西安市二中84和咸阳市铁中80初六九届毕业男生和四名地方带队干部共168人组成。四名地方干部是:刘厚友,中科院西安分院;刘兴谱,西安统计学校;黄汉林,西安国测局;郑士川,陕西野生考察队。他们受上级委派,分别担任连队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连长、副连长和司务长。驻连军代表先后轮换过多次,他们都是铁道兵基层单位的优秀指战员,在学生连思想政治工作、施工技术指导和日常生活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0年8月19日,全连人员由西安乘大卡车开赴安康,踏上了参加三线建设的征程。连队驻扎在安康县流水店大竹园,一年后转场大道河月池沟。1973年4月施工任务完成,人员分批退场,连队建制取消。
在修建襄渝铁路的两年八个月中,我连主要参加了白岩寨隧道平行道、蓼叶沟隧道的掘进工程。全连团结协作、迎难而上,奋勇拼搏,屡创佳绩,受到部队领导机关的充分肯定。主战场之外,还配合师通信营在极为艰险条件下完成山梁架线任务;在军代表带领下自建驻地营房;经常跋涉几十里山路去背粮、砍柴、挖煤等。用稚嫩的身躯和顽强的斗志,经受了艰苦环境、繁重劳动和饥饿伤痛、生死关头的磨难与考验,铸就了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十连风格。值得自豪的是,在蓼叶沟隧道大会战中,各班排密切配合,昼夜苦战,率先实现了单掌子面月成洞30米的重大突破,被誉为特别能打硬仗的学生连队。除许多个人立功受奖外,连队荣获了集体三等功和“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单位”称号。
贡献卓著受到表彰当然光荣,但同时也付出了代价。战友中有的英年早逝,有的重伤后留下残疾,有的长期被病痛困扰甚至因病致贫等。虽然原因有多方面,但与当年三线建设所处环境之艰苦、承担任务之繁重和后勤安全保障之滞后不无关联。难能可贵的是,几十年来,每当说起这段经历与磨难,全连绝大多数战友共同的精神状态是:理智多于感性,包容多于尤怨,理解多于苛责,欣慰多于失落。大家认为,历史是公正的,时代是不容选择的。在那个特殊年代,我们积极响应祖国召唤,毅然告别城市和家人,踊跃到贫困山区修建国家急需的战备铁路,这是历史的使命,人民的重托,伟业的赓续,奋斗的传承。既然时代选中了我们,就须义不容辞,勇敢担当。建设如此浩大而艰巨的工程,有一些牺牲、伤病或其他付出是难免的,值得的,也是有意义的。同时,这段不同寻常的历练,对每个人后来的人生路径、价值取向及品格意志的形成,起到了独特作用,是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

这次应征文稿体现了时代正能量。其共同点是客观真实,叙事周祥,感情质朴,情节生动。读罢令人或畅意抒怀,或忍俊不禁,或掩卷沉思,或感慨万千。编者深感:是当年三线建设的大目标,让我们这群青少年从四面八方走到一起,凝聚成一个坚强勇毅、团结友爱、遵纪守规、充满活力的战斗集体。这是时代的眷顾,也是人生的机缘。战友们相处的日子虽然不算长,但学生十连这个光荣的团队,早已成为全连人心中一面迎风舞动、永不褪色的旗帜。它蕴含着我们最初的青春与梦想,拼搏与奉献,欢乐与苦恼,荣誉与泪水。它和襄渝线相
互交融,书写了属于我们自己的那部熠熠闪光、不可复制的“断代史”,值得终生回味。
编写这本书的初衷,不是为学生十连树碑立传,也不是为流传后世,因为这些既无必要也不现实。唯一目的,是让战友们把始终不渝的三线情结抒发出来,把挥之不去的三线故事分享出来,把空前绝后的三线阅历披露出来。它既是对人生旅途的追忆,又是对青春年华的总结,当然也包含了每位作者对往事的价值判断。如果大家阅读之后,能感受到时代的脉动、青春的气息、友情的温暖和历史的沧桑,进而增强对追求晚年幸福生活的信心,那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5808部队学生十连简介
“2107工程学生民兵第10连”,归属铁道兵5808部队管理,部队番号编列为“5808部队学生10连”。
连队由西安市第二中学(84人)和咸阳市铁中(80人)69级初中毕业生(平均年龄17岁),及陕西省有关部门指派的4名带队干部组成,共计168人。
1970年8月19日,由西安出发,沿西万公路翻越秦岭,经宁陕县、石泉县、恒口、蒿坪镇,历时三天于8月21日到达安康县流水区正义公社大竹园。
1970年8月22日,铁道兵5808部队宣布学生十连成立。连长刘兴谱(西安统计学校),指导员刘厚友(中科院西安分院),司务长黄汉林(西安国测局)、司务长郑士川(陕西省野生考察队)。5808部队委派连长阙长青、指导员张立群任驻学生十连军代表,八团3营负责对学生十连的施工管理。
1970年8月至1971年10月,连队在襄渝铁路大竹园与5808部队三营12连承担“白岩寨”隧道(4720米)平行导坑的掘进任务。在部队同志的带领下,很快掌握了隧道掘进的全部技能并开始独立承担隧道掘进任务。期间我们经历并战胜了持续30多天的特大塌方。
1971年10月,连队奉命转场大道河镇,在月池台安营扎寨。与5808部队一营二连、学生十三连及岚皋县民兵营共同承担蓼叶沟双线隧道、双线桥墩、月池台车站的施工。
1971年11月3日我连经历了一场意外爆破事故,造成6名战友受伤。
1971年冬季,在“蓼叶沟”隧道掘进中,遇到了地下暗河,施工异常艰辛。在那个特殊年代里,隧道掘进如火如荼,大会战频频展开。1972年元月大战期间,我们学生10连创下单掌子面掘进月成洞30米的记录,荣获全连集体三等功,被评为四好连队和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两年零八个月的艰苦岁月中,全连168名战友,共有12名战友荣立了个人三等功,618人次受到团、营、连嘉奖,有24名战友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137名战友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有4名战友应征入伍参加了铁道兵,有10名战友选拔为干部。郑印海战友劳累过度因病去世,把自己的短暂生命留在了襄渝线上。
1973年4月17日,“5808部队学生10连”完成襄渝铁路施工任务,连队人员全部退场,服从组织分配,奔赴新的工作岗位。
5808部队学生十连在修筑襄渝铁路中,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经过艰苦危险环境的考验,使三线学兵连的足迹和经历,升华成了永恒的三线学兵精神,凝结了深厚的战友情,铁道兵5808部队学生十连永存!
槛外人 2024-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