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未有大变局之命运共同体抒怀
——读晓叶诗集《玫瑰与战争》记
作者: 徐盛
诗人晓叶的诗集《玫瑰与战争》,在诗歌艺术的本质上是一本朗朗上口的抒情诗,但从涉及题材广域性上又称得上一本国际政治抒情诗。以爱国情怀为立足点,由普爱之心,放眼世界关注全球。正如他在诗集《自跋二:承接神灵的旨意,书写良知》中所言:"只在意花花草草,又怎么融入时代大潮/不关注世界形势,又怎么理解爱国主义/我在中华大地上/耕耘着一个诗人的傍晚与晨曦/我为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落泪/我向郭小川的《青纱帐,甘蔗林》致意/把良知书写在“玫瑰与战争”里。"从诗人晓叶的诗歌里可以看到诗人田间与贺敬之诗歌艺术的一些踪影,既有田间式"街头诗"鼓点的激情,又有贺敬之式的情致深悠。这是一位中国诗人的情志,也是一位诗歌战士的"致良知"。
其实,人与人之间都在裸泳
当阳光散去
就会露出黑夜的真实
抑或月光的皎洁
其实,山与山之间根本没有距离
当大水退去
就会发现它们的根连在一起
表象蒙蔽着的往往才是本质
其实,成功与失败之间本无定论
当时间过去
日子会为奋斗者点赞
岁月会为拼搏者竖起生命的锦旗
其实,男人与女人之间本应有爱如诗
当浪漫过去
不是谁拥有了谁的鲜花和掌声
而是谁承担了谁的艰辛与不易
其实,黑与白从来无法泾渭分明
就像高贵与低贱
能见证灵魂的只能是苦难
能让灵魂升华的只能是荣耀
其实,存在与消亡可以一样永恒
无论是过去抑或将来
有的走进沉甸甸的历史
有的成为令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其实》节选
《其实》这首诗是诗集《玫瑰与战争》的第一首,如同一部诗集的序曲,开宗明义。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辛波丝卡在其《写作的喜悦》曾言:"被书写的母鹿穿过被书写的森林奔向何方?"这种带有一丝丝对创作对自我的质疑的指向性是一种陌生的新异的愉悦,而作为政治抒情诗则更多倾向于站立在一定高度上,对人类对世界远望的吐露与坦荡。此诗,从一开始就显示人与人之间交往交流需要坦诚,"人与人之间都在裸泳/当阳光散去/就会露出黑夜的真实/抑或月光的皎洁","裸泳”点明了意旨。由人到山,由人类社会到自然山水,“山与山之间根本没有距离/当大水退去/就会发现它们的根连在一起/表象蒙蔽着的往往才是本质"。又由男女之爱的"男人与女人之间本应有爱如诗/当浪漫过去/不是谁拥有了谁的鲜花和掌声/而是谁承担了谁的艰辛与不易"之本性,至岁月倥偬与缅怀"存在与消亡可以一样永恒/无论是过去抑或将来/有的走进沉甸甸的历史/有的成为令人难以忘怀的记忆”,由人生观爱情观到时间观价值观,再到"世界观":“和平与战争永远都是“相对论”/我们这代人无法评判俄罗斯与乌克兰/我们只在意那些死亡的生命一去不返/还有那些失去家园的妇女和儿童极为可怜”,最后的落脚点,落实到"我们人类啊要有等同大自然的观念/无论山川河流还是花草树木/沐浴着的都是一样的阳光/呼吸着的都是一样的空气"之整个世界沐浴着的,都是一样的阳光,呼吸着的,都是一样的空气的"命运共同体"这一重点上。
千百年来,这个世界一直动荡不安,远古的不说,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世界大战,再到近年世界上苏丹内战、俄乌之战及巴以之战等等,世界经济发展、文化冲突,冷战思维、全球气候环境治理等等,可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东方智慧"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与倡导,给动乱的世界投出一缕曙光,中国诗人晓叶在《玫瑰与战争》诗集里充分地展现了这一主旨。"命运共同体"是当代的说法,其现代性与现实性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易经》,追溯到《易经》中两卦:同人、大有两卦。所谓"同人"(天火同人),就是聚众、聚合。从初九爻辞"同人于门",六二爻辞"同人于宗",至上九爻辞"同人于郊",其卦义就是由同其家人、同其族人、同其友军、同其郊人、同其野人。从"同人于门"至"同人于郊",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团结发展,志在营造一个天下同人的大好局面。所谓"大有"(火天大有),讲究祐庇广大的问题。从初九爻辞"无交害,匪咎;艰则无咎",是说不相互伤害,则无咎责;停止互相攻击,则无咎害。至上九爻辞"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做到有信誉,有诚信,自然天道佑安,只有吉祥而没有不利之处,所以大有即大丰收。我们从卦象上看,无论是同人卦(乾上离下),还是大有卦(离上乾下),都有火的光明照耀于天地。以同人、大有两卦为核心形成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大同世界"思想,而当代的"命运共同体",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是这一思想现代性地传承与发展,是中国文明、东方智慧奉献给世界的一把金钥匙。
【作者简介】晓叶:原名马凤仙,男,满族,1968年生于河北省平泉市。河北省第四届作家班毕业,曾在多家报社或企业从事新闻或经营工作;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理事;其作品曾在《诗刊》《诗神》《星星》《诗潮》等发表并有获奖。
诗人晓叶在诗集里多次提到、抒述"命运共同体"。在《我们正与战争水土相连》诗歌里,诗人对和平与文明有了深深地思索,热爱和平的国家不都是软蛋,文化有时可以成为一个国家进步的枷锁,文明却是一个民族赖以腾飞的翅膀和远行的桅杆。而对于核战争更显“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诗人在诗中吟咏:"在一颗原子弹可以轻松摧毁一座城市的时代/对于那些普通人,战争纯粹是狼来了/谁都不敢肯定自己会有惊无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真知灼见”。在《世界之大国崛起》一诗中,诗人赞叹"中国了不起/勇于抓住这世界百年之变局/提出了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年来,温暖的力量/正在国与国之间接力与传递/越来越多的国家倾听着中国声音/越来越多的国家讲述着中国故事/世界之大国崛起已是定局/不管谁愿意不愿意/一带一路方兴未艾/东盟国际正在续写传奇"。的确,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中国的安全,也就没有世界的安全,正如诗中所言,倡导人权反对霸道霸权霸凌的檄文已经发出,号角已经吹起,世界安全不是一个国家说了算,缔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了这个世界和平发展与安全的不二选题。《在流血的地球》一诗里诗人写到,"我多么希望自己是一枚子弹/哪怕它充满恨意与邪恶/哪怕它携带杀气与寒意/能让这个地球不再流血/止住她的创伤/我爆炸了 , 哪怕没了踪影"。诗人并非喜欢战争,虽然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当其它一切无法解决问题时,面对野蛮,也只能以战止战,以正义之战消弭不义之争,显现了一位诗人战士的勇气决心与牺牲精神。
诗人在 《踏春》里,以春色为背景以春天的祝福,构思构想对世界和平愿望。尽管冬天下着的雪,阴坡还没有消融,尽管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战斗还在进行,"我还是决定踩着冬天的尾巴/到附近阳光充足的公园去踏青/一个人肯定没啥意思/便向泽连斯基和普京发出邀请/我们一起溜达溜达,一起和春天合个影”。原本一个世界,却要分出一二三等,要说公平,公园里的那些花儿,都将渐次开放,不抢也不争,踏春踏的是一份好心情。诗人在诗里阐明了自己的立场与清醒:"放弃了自力更生/再多的援助只是援助/消耗殆尽,迎来的不过黄粱美梦/被高加索的雄鹰一一啄醒",万物之上,依然是响蓝响蓝的天空,还有那些即将成为历史却依然存在的伤痛。尽管写这首诗还有点早,春天还料峭着,战争并没有停止,但诗人通过巧思联想,把自己与泽连斯基,与普京,与的春天合了个影,表明作为一位东方诗人美好祝愿,这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复述,也是百年未有大变局之命运共同体抒怀。总体上看,诗集《玫瑰与战争》,剖析全球时事、透视时代风云,却并没有捕风捉影之感,接合实际扎实真实,成为一种集结之号角,与人类同声、与祖国共振、与世界呼唤共鸣,反对霸权主张和平的情志心声,这是一位东方诗人的正义感,这也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这种国际政治抒情诗,看似直白,因为眼界之阔与格局之大,并倾注入真挚情感,不仅不显其肤浅,反而引领人们走向情感深区,又于思絮真意之中驻足。借以《玫瑰与战争》一首诗的结尾来结束:"当天空睡到大地上/这个世界就应该祥和与安宁",是为记。
徐 盛,原名徐胜,安徽巢湖市人,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诗作散见于《星星》《诗刊》《诗潮》《诗歌月刊》《安徽文学》《散文诗》等,并有作品选入《新时期二十年诗选》《2018中国诗歌选》等选本,《诗人名典》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