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举人庄的来历
李冬梅

为了与魏李村(又称东李庄)区别开来,李家庄也叫西李
济南市的章丘区有个文武举人庄,在平陵古城东北,八九里地的地方,庄不大,却也很古老,能追溯到的,就是元朝了,那时不叫举人庄,是许家庄,因为元朝末年明朝初年战乱和瘟疫等天灾人祸,庄子没有人了。后来朱元璋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开始人口大迁移,从河北冀州枣强迁来了李友直、李友谅兄弟二人,哥哥去了邻庄,弟弟就在许家庄住了下来,娶妻生子,繁衍生息,重建了村庄,由于李姓人在此居住,就叫李家庄了。1980年的时候,庄里有54户人家,270多口人。
清朝武举兴盛,李家庄后人李士祜,武功高强,臂力过人,在乡试中,经过外场、内场一系列体能和技能及策论武经的测试,一举考中武举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举人老宅设有旗杆、上马石下马石遗物遗址尚存,文院武院房子还都完好,举人的铭文碑曾在北坡小河桥上用过,那里用那里搬,后来用在南坡与辛店子、何家庄边界河上做了铺桥板(现在已经是潘王路了),举人生前不会想到,他的铭文碑北坡用了,南坡用,近二百年来依然为庄里服务,连庄名字依然是举人故里,让后辈们以举人为荣,奋发图强。
举人为什么不考文举人而考武举人呢?据说是举人聪明好学,忠厚耿直,公道正派,心地善良,满腹经纶,一手好字好文章,先考中文举人的,被同名同姓的人顶了,顶替之人朝廷里有做官的,徇私舞弊,瞒天过海。为此,举人默默承受,暗自发誓,文举人能顶,要是武举人的话,那就要看真功夫,考中了,别人很难被人顶替,做就做个名副其实的人。自己受祖辈培养,耕读诗礼传家,有节有度,讲究仁义,善良为本,不占他人便宜,文武兼修,加之从小习武,所以,举人从此决心已下,既不忘文,又认真刻苦练武,崇文尚武,文武并进,着手刀马功夫,从家里练武场向南一直到何家庄辛店子路,就成了举人弓马技勇的苦练之路。
在科举考试中,文人中举,人数较多,文举赶考,前拥后堵;但是武人赶考,路上人稀,中举,不是多见。随着三年一考的到来,举人轻松通过了试马上箭、试步下箭、试策一道三场武乡试,成功考取了武举人。
武举人的名头不是徒有虚名的,那是实打实的,那是一身的硬功夫、真功夫,庄里碾屋的屋顶,他一手就托得起来,吃水井用的立石,他一只手便可抱起来,这还要说是帮助他人说起,有人赶着拉着井石的马车滑进了大湾里,没办法,举人下去一手抱着井石,一手挎着马车,一同拉了上来。有势力想去掉辛店子集,举人根据周围村子村民的呼声和要求,助力南邻辛店子保住了集市。举人虽然武功很高,从不伤人,注重人品,讲究武德,受人尊敬。举人曾为了生活,在章丘城里埋名打工,混口饭吃,东家贵客上门,看到他,都奉为上宾。举人要文有文,要武能武,声名远播,后来,外庄的人,就称这个庄叫文武举人庄了。
科举本是读书人、练武人唯一的仕途出路,也许与清朝末年当时的时局有关,也许举人太年轻(那时太年轻,怕缺少治理经验,不录用),也许与文举有关,缺少举荐人吧,空有一身好本领、文武全才的举人,未能进入殿试、大挑和重用。报国为民,壮志难酬。有人说,是不是举人长的丑,没被重用,不是,在那以貌取人的科举时代,符合“同田贯日”的择人标准,不是“身甲气由”,而是相貌端正,气宇轩昂。
如今的举人庄,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村容村貌正发生着新的变化,为老人建起了幸福院,建起了多样农村合作社,保护耕田、打造丰收良田,建有章丘特产大葱市场,承接着举人庄的优良传统,行进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

作者简介:李冬梅,济南市章丘区人,现居淄博市博山区。淄博市散文学会会员。喜欢旅游、读书和写作。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