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炕桌啊,是你见证了生活的沧桑巨变
文/鲁占元
在高原的农村牧区,进入家家户户的屋子里,就会看到一处大炕,在土炕的正中间,端端正正的摆放着一张小炕桌,它是人们生活中的必备品。这桌子,并不起眼,普通、平凡,但就是它---炕桌,在时光的隧道里,伴随我走过了童年、少年、中年,见证着餐桌上食材的发展变化,见证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见证着在党的领导下祖国所发生的沧桑巨变。
这炕桌,就是人们在土炕上用来吃饭、喝茶、看书、书字等用途的桌子,有四条腿,高度约20-40厘米,桌面约一平方米,非常厚实,正方体的居多。大户人家的炕桌为了能给更多的上炕喝茶聊天提供方便,便做成了长方体样式的。更有甚者,桌面下面设计了几个小抽屉,可以放火柴、香烟及主妇们的针头线脑等,是一个微型的收纳箱。有条件的人家请油漆匠在桌面上画一些山水画,配上诗句,油光锃亮,显得高大上。一般人家只是涂一些普通的单一的油漆,大红色的居多。
农牧区人家的一天三顿饭,家人们就围着小桌盘腿而坐吃吃喝喝,顺便安排一天的活计、聊聊生活中的趣事,宴饮聚餐,其乐融融。可以说,这炕桌是家人联系感情的纽带。晚上休息的时候,就把炕桌搬走,立在房间空闲的地方,整个大炕的位置就空闲了下来,人们就进入到晚休状态了。
我的童年时代,就是在异常困苦的环境中度过的。
那个年代因为家里条件差,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小炕桌上经常出现的食物是妈妈早起后在厨房里用大铁锅煮的洋芋、掉了漆的破旧碟子里放着青稞面馍馍。
早晨,天刚麻麻亮,母亲就已经起身,经过洗漱、打扫房屋和院子。最主要的就是到厨房用瓦罐给爷爷熬茯茶。这茯茶,可金贵了,是用购货证到邻村供销社购买的,记得每个家庭每年只允许购买一包湖南益阳的茯茶。爷爷端庄的坐在土炕的最里面靠近窗户的地方,捋捋胡须,左顾右盼。不久妈妈就会把爷爷专用的瓦罐茶端上小炕桌,倒一碗给爷爷喝。我们只有干瞪眼的份,看着爷爷喝光了瓦罐茶。我们兄弟姐妹就把瓦罐捧起来,倒上开水,使劲摇晃,直到摇晃出一点颜色来,才美滋滋的喝下肚。
爷爷的早茶结束后,小炕桌上总是出现老三样,青稞面馍馍、青稞炒面、每人一碗开水。到了中午时分,稍有改观,小炕桌上会出现妈妈用铁锅炒的土豆片和青稞面的馍馍。到了晚上,就是没有一点油星的青稞面面条。夏天的面条还比较好吃,有野菜,新鲜的萝卜、葱花。冬春季的面条中的蔬菜只有“干菜”。这干菜啊,就是到了秋天,妈妈把菜园子里的油白菜洗干净,然后揪起每朵菜的一片叶子,就像给小姑娘辫的辫子似的,辫到两米左右的时候,爸爸就挂在院子南墙边的架子上,用两三个月的时间,蔬菜的水分凉干了,就称之为“干菜。”萝卜呢,也是妈妈切成丝后晒干的。母亲一生勤劳能干,由于家庭经济比较拮据,她总是计划着过日子,总是提前想办法储备好家人必须的生活用品。她就是伟大的妈妈。
到了晚上,小炕桌上点起煤油灯,一家人围着小炕桌,在昏暗摇曳的灯光下,呼啦呼啦的吃着母亲做的面条,不时地谈论着劳动和孩子学习中的趣事,摇曳的油灯下,充满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至今回想起来,日子虽然愁苦,但其乐融融。
小炕桌是多功能的。它不仅用来吃饭,还可以充当母亲做衣服鞋袜的工具。妈妈经常用它来打袼褙做鞋,“袼褙”就是把一些平时不能穿的破旧衣服,有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拆洗干净,然后把水和面粉放在锅里,不停地用木棍搅拌,直至用小火烧开,就成面糊。等面糊凉透了,妈妈拿一片大布料铺在炕桌上,现在想来,可能是母亲担心面糊会弄脏小炕桌不易清洗的缘故吧。之后,用长满老茧的双手,在大的布料上面铺一层旧布,刷一层面糊,一层旧布一层面糊,一直铺到有小孩作业本薄厚的地步,就算完工了,拿到院子里晾晒。这是妈妈给家人做鞋底的重要材料啊。妈妈的辛苦和伟大的爱一针一针的纳入一双双温暖的棉鞋里。由于母亲的贤惠聪明,自小到大,我们家人们就没穿过破破烂烂的鞋子,身上总是干干净净的。村子里的人们看到我们光鲜的样子,总是对母亲啧啧称赞。
那时候的村子,还称之为“生产队”。父母们被称为“社员”。每天的劳动任务都是由队长在傍晚时分通过家家户户的小喇叭公布的。包括劳动地点、人数、挣得工分等。人们一年到头辛苦劳作,忙忙碌碌,起早贪黑。为此,母亲总是计划着生活,经常熬夜,每当我夜里醒来时,总会看到妈妈坐在炕桌前,用勤劳的双手,做一些针线活,缝几针后总是自然地把针划过自己的头发。花白的头发遮挡不住妈妈苍老的容颜,在昏暗的油灯下显得更加清瘦憔悴 ,每当这一刻心里的酸楚油然而生,总是暗暗下决心要努力学习,长大了好好报答母亲。
后来,在我读初中的时候,炕桌上的食物丰盛了不少。有时候还会出现一盘金黄的炒鸡蛋。爷爷和父母亲总是说他们吃过了,留下让孩子们吃的。我们也就三下五除二,狼吞虎咽,笨得竟然没有洞察他们的眼神。大年小节时,如果家里来客人了,母亲就会端上现做的狗浇尿油饼、酸菜炒粉条、以及南墙根里经过自然冷冻后素炒大头菜-----这是待客之“佳肴。”此时,母亲决不允许我们出现在屋子里,打发我们外出,等客人走了之后,母亲用那悠长的唤儿声招呼大家进屋吃饭,用不了多长时间,小炕桌上的东西就不见了踪影。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家家户户的小炕桌上开始出现了西葫芦、茄子、蒜薹、豆腐等新鲜食品,甚至出现了牛羊肉。记得又一次春节时,家住西宁小桥的姑姑带来了几朵菜花和一些小虾,让妈妈炒了给大家尝尝。等了好长时间,不见妈妈的身影。我们便去厨房查看,只见妈妈已经把菜花洗干净了,就不知道怎么切成片、怎么炒起来而发愁。经过姑姑的“解说”,妈妈才恍然大悟。而那些小虾,妈妈说看见这些虫子就非常害怕,随手扔到灶台上了。后来,这成了妈妈的“笑料”,每有机会便跟妈妈开玩笑,她总是笑出心酸的泪水。
小炕桌呦,是你见证了生活的沧桑巨变。如今,北京的烤鸭、山东的大葱煎饼、云南的鲜花饼、四川的火锅以及各种时令蔬菜、生冷海鲜、大鱼大肉,进口食品屡见不鲜,人们变着花样吃、想着办法吃。今天一小聚,明天去大餐。
饮水思源,我们农村牧区的发展变化只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其折射出的是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全国人民早已把贫穷落后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了。取而代之的是祖国各个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是党给了华夏儿女幸福安康的生活。
如今我们的、我们大家的生活条件好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好多农村牧区的人们手中的票子鼓了起来,在县城等地买房买车。领着家人去北京、上海、成都甚至出国旅游,坐飞机、乘高铁,朝发夕至,尽情的享受着生活的美好。
好多人住进了高楼大厦,也就远离了家乡,远离了暖暖的土炕和不起眼的小炕桌。这小炕桌也渐渐退出了日常生活的舞台。但一直眷恋着它,它不仅陪我吃过香喷喷的饭菜,也能给我带来幸福和快乐。
旧事如树荫,为炽热的心遮挡一处阴凉。炕桌上滴落过父母辛勤的汗水,映照过双亲慈祥的面庞。昔日坐在炕上围着炕桌吃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我之恋旧情结就是源于自己内心这些挥之不去的童年生活记忆,其实这也是我无价的精神财富。炕桌上的故事,依然定格在童年的记忆里。
而今,父母去了遥远的天国,故乡山水林田依旧。那山,那水,那几棵门前的老杨树连同土屋的模样、小炕桌的形态一起伴我至今,直至老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