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 喝起 无酒不醉
供图与投稿作者:秦裔工
理稿融汇:韵芘胡桂芹
前年暮春一天,在杉湖北岸绿树掩映的一家饭店,接受溶江三花酒厂周总餐请,捧着厂家的酒产品“中国高度”在侃侃而谈。正在兴头上,没醉。没喝酒的情形下写成的楷书作品。喝了酒脑壳昏沉手打哆嗦,是写不出这么小这么稳当的作品的。
要我讲“酒”,讲“酒文化”,讲“秦堤三花”,我可以从六十年前讲起。
我住的那条街,喊做五通街,街口有一家杂货铺,酒、烟、盐、糖、醋、酱油、洋油、洋火、洋碱(煤油、火柴、肥皂)与日用生活小百货,街民们日常需要的杂八古董、行不啷当的样样都有。
我久不时挨屋里的大人家差去打瓶酱油买包火柴。走进店里等候的光景,看到最醒目的就是,小口瓦坛子的酒缸大肚子部位,用红纸贴着的“酒”或“米三花”字样。最喜欢闻到的香味就是卖货的伯娘提起酒坛上的红布包掬盖,一股酒香从坛子里冲鼻而来。少年的我就晓得陶醉于酒香--用力吸一口气,嗯,好--香!那时的人好少买货架上仅有的瓶装“溶江三花”与“桂林三花”。我还小,还不懂“溶江是哪里流淌的“河”。买酒,大多人提个瓶子或口盅去杂货店买个二三两、半斤散装酒“冲了顶”。店员用得最多的也是二两、三两的竹筒提子,伸进坛子打酒。毛把几角子的交易。
那时的人喝酒只是逢年过节,那必定是屋里男人长辈们的享受。天天浪两杯的,是好酒的瘾者,他们也不会多喝,抿杯把点点仔,再哄几颗干炒黄豆,满足了;还有就是做零工的贫苦劳力者,一天劳累回来喝点吧,舒展一下的筋骨,明天还要继续去做事挣钱养家小。
最早晓得“溶江三花”,也是哪个时期稍后一点。爷爷自学中医为人号脉开方服务大众不收分文。近在街坊,远到郊外的平民百姓,再远有慕名而来邻近县份里的贫苦人家患者。一天,一个兴安溶江山里来桂林,住在亲戚屋里来找我爷爷看病的农民,拎来两瓶“溶江三花”,瓶子灰头土脑的,有点点红色纸标签的“溶江三花”是毛笔写的行楷字样。来人讲:“这是我们兴安溶江三花酒厂自己熬的酒,蛮爽口,还喝得一下的”。爷爷喝过了,讲“是的,酒味确实蛮纯,有米酒的香气”。来人听了蛮高兴。再来时就用山里独有的容器——竹筒装起散装的“溶江三花”来看病送礼了。
那以后,在屋里就时常看到爷爷吃饭前喝一小杯仔兴安人拿来的“溶江三花”时的陶醉样子,还有散发出来弥漫在屋里的米酒香味道。我也久不时端起酒杯仔抿一小口,尝尝酒的味道。
2015年拍摄五通街口的老房子,还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瓦面模样,只是门面装饰了一下。杂货铺就在图左这个位置。我长大成年有模有样了,进入九十年代,有了应酬有人请了。又巧遇“溶江三花”。这时的“溶江三花”借用了一个具有悠长历史意义“秦堤”的名字,喊做“秦堤三花”。“兴安溶江三花酒厂”已到四十不惑的年节,把它形容一个和我年纪差不多的有点成就的中年男子,成熟洒脱招人眼目;把它描绘为一个少妇,前翘后拱丰腴扯眼。实在不为过。因为“溶江三花酒”已经熬出“米酒之王”,创建出了中国米香型白酒第一品牌。
有个曾经是我做过事的领导机构,邀请几个“老同志”坐坐。当秘书的小干部是个兴安佬佬(小伙子),在餐桌间串联。只见他提着酒瓶谦和地在客人间轮番筛酒。讲,“这是我们兴安最好的酒‘广西土茅台’你晓得没有,还有‘无溶江三花不成宴席’的讲法”。又讲“‘溶江三花’的升级版就是‘秦堤三花’牛逼吧,厉害吧!”。 我一听“溶江三花”,一闻那三花酒香,就想起小时闻过那熟悉的“溶江三花”味道一模一样。一看,包装洋气了,标签又亮爽了。字,有了点凹凸感。“秦堤三花”。它“姓秦”了!?和我同姓,又更多了一份亲近。
那时我年青气壮,哪个来敬酒,来者不拒。加上酒大把、随便喝,润喉又爽口。开怀大喊:“喝”!随即嘴巴朝上、杯口朝下一饮而尽。还拍拍酒杯屁股,拿开,杯口朝下,显示滴酒不漏,露出一副豪爽。结果那夜喝高了,醉寡了(寡,是兴安话,“醉完去了”的意思)。出门摇摇晃晃搂出裤子口袋的钥匙,颤颤抖抖的插进车锁洞里,歪歪趄趄推起单车,恍恍惚惚沿着榕湖走了里把的昏暗夜路回到屋里。一进门,女仔(兴安人称“女儿”为“女仔”)帮我脱袜子洗脚上床,一再叮嘱,“爸爸,以后莫喝那么多了”。我讲“那是‘秦堤三花’我小时候就闻过香的好酒”。我那北京人的媳妇儿讲,“再好的酒喝多了就不是好酒了。还污损了人家好酒的名声。”其实我是酒量不大的人,但那晚,兴安佬佬的热情,“溶江”的酒不醉。“三花”的情太深。是自己喝多了,过分了,喝醉了。这也就是与“秦堤”的“秦(情)缘”吧。醉回把也情(秦)愿。
那年头,国家改革开放人们有了点钱余,喝酒已是平常人家平常日子的平常事了。酒的销量逐年增高,要是你能偶尔喝到洞藏二十年以上的年份老酒,却不是一件平常事。酒,是越久藏,越好喝。事业也是一样,经历越长视野越宽,才能酒运长久。如今“秦堤三花”搞大了,也不是当年的“大溶江三花酒厂”我所想象的作坊小厂,它已摇身一变为“桂林溶江三花酒业有限公司”,它不仅熬酒、卖酒、生产酒曲,还挖地六尺建成底下酒窖,洞藏好酒。不久又优雅转身组建“广西秦堤酒业有限公司”。前年,又实现酒业发展的“三级跳”,与上市公司“领航集团”合作,“立足桂林面向世界的市场定位,开创秦堤酒业新征程”。
不得了了,我这姓“秦”的人出去脸上也好像有了“酒到七分恰好处,佳人微醉面桃红”的脸色红润,光彩耀人了。一壶老酒下肚后自是“心旷神怡”(我在兴安的一尊巨石石刻作品内容),“李白斗酒诗百篇”这是一个酒后潇洒的传说,我不是李白,没有诗人的体验。有人问我喝了酒写字是否好些,那要看写什么,若论写草书,借酒发挥张狂一点没有什么不可,也许会出现意不到笔先达的效果。
从一幅很难猜出的一幅作品,“将进酒杯莫停 喝过头人难醒。”如果没有释文,外行根本不懂。看似龙飞凤舞眼花缭乱,它是有章法循规蹈矩的。
将进酒杯莫停,喝过头人难醒。裔工古稀挥之我临《王羲之兰亭序》也就是十数遍而已。真正自己风格抄写还是首次。也是欲试此纸的浸润效果。看来还上手。蛮好!正在临习《怀仁集大唐三藏圣教序》计2400余字,共13张纸。没喝滴酒,心如止水,平静的心在平展的纸上,神情专注,悬臂自如。我刻过一方自用印:“无酒不醉”。意思是没喝酒不可能醉,喝好酒喝多了,不上头,人也不醉,就像没有在喝酒一样。刚刚,就在刚刚春天的日子里,与几个老年朋友在一起喝“秦堤酒业”的一款获法国国际烈酒大奖米香白酒大金奖的“75°中国高度”。我一听到“75度”,吓了一跳,酒精呐!哪喝得?哎,我这不大沾酒的人喝后感觉还不是那么“冲头”,没有“辛辣烧喉”的感觉,反倒感觉温和润喉。一个比我小一轮的老小子半把斤下肚,兴奋啊,赞美酒的话蛮多。这老弟居然还沐浴着春天的夜风,迈大步走三里路回到屋里。还好,平安无事没跌进榕湖塘里。
话题又回到“秦堤”。现在的“秦堤”规模、酿制技术、设备已不是以前。从“溶江”到“秦堤”,老厂换新貌了。那大门那厂房建筑的气势,似乎感觉当年的秦皇宫就在现在的溶江。传说秦始皇在溶江喝到“堆花酒”泛起的气泡,脱口喊出“三花酒”!这就是“溶江三花”的来历,古老而久远。这也就是“大秦神韵”留存在溶江,酿造成“秦堤三花”。
哦!我又醒瞌了,溶江发源于华南第一峰的猫儿山,“溶江三花”的水来源于溶江地下深处,是漓江的上游河段。刻石“将进酒杯莫停高歌一曲”治印“百年三万六千日 一日须饮三百杯”。“75°中国高度”米香精华的问世,是40年前我们五个人代表广西去北京开过“全国青年自学经验交流会”会的自学酿酒成才的小伙子李明球领头酿制出来的,现在人家是老手专家酿酒大师了。而如今“秦堤”的掌门人又是土生土长的“溶江佬佬”,前“溶江三花”的周董事长,他在外搞房地产成功而转行回溶江,是想回馈家乡为兴安做贡献的“桂林市首届杰出青年”周祖社。
秦堤是灵渠一部分,灵渠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南北关山展,陡流云汉横”。是八十年前李宗仁参观灵渠后写下“南陡阁”三字并撰此联。想当年,县旅游局局长提来一箱“秦堤三花”,请我写这幅对联并叮嘱,你试试喝一下我们兴安的“土茅台”挥洒出来的效果。当然,我根据联句雄浑大气的意境以草书写成,自觉满意。如今刻板悬于“南陡阁”檐下。每当到此,都会想起“秦堤三花”助我的豪气。
我一篇自饮小酒后的习作。有人看了大声念道:“春夜带酒晚上乞,野渡有人地下横”。我讲你太有才了,太有创意了。你讲呢。不看释文,你懂的。

(∨∧) 秦裔工先生简介:
1951年生人,桂林东江百年文化之家后人。首批中国书协会员,首届“广西文艺铜鼓奖”捧得,首届桂林市“德艺双馨文艺家”,首批“桂林市文艺成就奖”获得。1990年以来三度赴日本书法交流捐赠活动。1993年后两次去台湾个展及交流。2002年飞马来西亚个展。近二十年在桂林举办个展四次。在黄帝陵、黄河碑林有木刻石刻作品。在桂林、阳朔等十余处景区,有石刻作品四十五件。曾任全国青联委员、广西政协委员、桂林市人大代表。现为民进广西开明书画院副院长,桂林开明书画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