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寺村文体奇才杨宝善
二O二三年暑假,和养蕊一起采访了皇甫川小寺村杨宝善老师。
杨老师是杨少华的父亲。少华是养蕊小教班的同学,少华母亲又是肖坡人,所以他们之间并不陌生。我由于初中毕业就离乡,所以同杨老师很少打交道,似乎见过一面,但几乎没有印象了。

不过,在皇甫川乃至蓝田县的书画界,凡是有奌年岁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杨老师的。久闻其名,我因为要整理川中各位书画名家的资料,所以特来拜访。
杨老师出生于1946年,已经77岁了。身材清癯,中等个子,头发几乎全白。平素不好言辞,说话语速很慢。这样普普通通的一个人,放在哪儿的人群中,都不会引人注目,凭谁初见,也不会想到这是一个书画名家。

谈起杨老师的学画过程,真是令人惊奇。他学画画,全凭爱好,从来没有拜过师。凭借着年轻时买的一本画册,无事时细细揣摩,反复试验,遂画艺上身,参加过蓝田县书画赛,竟然也获得了二等奖。听到这里,我和养蕊不觉感慨,这完全是天生禀赋,是平常人没法相比的。
我问杨老师身边还有多少画,杨老师说身边没有几张了,以前全是应别人的要约画的。说着,老两口把我们引到一个房间,參观几幅装裱成框的梅兰竹菊四条幅。杨老师说,老了,画不动了,这几幅是准备留给后人传家的。看得出来,这是一个纯悴的人,画画纯是出于爱好和情趣,丝豪没有以名谋利的想法。

杨老师的画作,我后来让我们美术学院的李俊教授看过。他给出了五个字的评语,"很规范,不俗"。按我自己的理解,"很规范"指用笔和技法,附合绘画专业要求,它涉及对传统国画的揣摩和临摹,涉及到对传统技法的准确把握和应用。对于一个基本自学成才的人来说,这是很难做到的。没有经过专业技术的专门培训,不依古训,画画者容易自出心裁,在专家着来,这就是"野狐禅",不足道也。书法依然如此。"不俗"则涉及到画风和韵味,据我观察,杨老师的画用笔细腻,用墨讲究,布局得当,画面干净,能够将梅兰竹菊的高贵气质和雅致情调准确表现出来,使人一看,赏心悦目。这其实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外在表现,只有内心纯洁,丝毫没有红尘之气的人才能画出这样的画来。

然而令人感到惊奇的,并不限于此。杨老师还懂乐器,会拉板胡和二胡,还拉过小提琴,而且会谱曲,也没有经过正规学习,几乎无师自通。
谈起学音乐的过程,杨老师回忆说,小时候,他有一个叔父叫杨富义,家里有一把旧板胡,无事时随便拉上几把,全凭自由发挥。加上一个院子的堂兄杨启仓,幼师毕业,会拉板胡,放假回家,经常在家演奏。受他们影响,杨老师便也喜欢上了板胡。求教堂兄,堂兄给他讲了"哆来咪发嗦啦西"七个自然音节的唱法,他便仔细观摩堂兄的动作,慢慢地竟也上了道。以后还在县城表演过二胡独奏《红军哥哥回来了》,并且代表蓝田在渭南专区第七界团代会上进行演奏。
说到谱曲,还是在杨老师师范毕业,初到孟村中学任教之时。他担任团干,组织文体活动。最初谱曲是受肖育英老师的影响。肖老师出身于肖坡行店,从陕师大毕业,曾经在西安剧院培训过,所以担任演出导演。受肖老师感染,杨老师对节目表演和乐曲编排也上了心,便自学谱曲。后来校长穆海疆编写了一个剧本《红花峪》,便是由杨老师谱曲的。后来到了焦岱中学,校歌也是由杨老师谱曲的。
人们常说,文体不分家。对杨老师说便是这样,年轻时喜好打篮球。渭南专区组织篮球赛。蓝田队名落孙山,杨老师个人却得了第五名。
杨老师不仅天生文艺禀赋异于常人,其为人亦颇有文艺范。据同事讲,其为人内敛,不好交接常人。无事时房门常关,有人来访,常敲门良久,不见开门。去访熟识好友,入室坐下,不问不言,默坐吸烟,久而乃去。
其性颇缓。孟村中学时举行演出活动,杨老师负责乐队,其中有演奏不到位者,导演肖育英急不可耐,杨则无视,急时不过用手指敲其头而已。
因其善于书画,常有人求其作品,以价值不菲香烟酬之。杨老师乃赴商店,换劣烟,以其多也。
某岁,因学校所发烟炉不良,乃置炉于操场主席台上,挂一纸条,赋诗于其上以风之。
杨宝善老师,真是皇甫川的文体奇才。
(杨亚贵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