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曾屋村,捡拾南水湖的一抹情(组诗)
温飞宇
1写给曾屋移民村
南水湖,熟悉的名字
不再属于栖息、属于安居
属于是留恋,一家老少迁移的路途
乳源、曲江,终点是黄坑
六十多年风雨,原来的故乡
换了地名,从曲江过继仁化
不变是叫黄坑的小名,不变是
流着曾氏血脉的父老乡亲
他们还是南水湖的口音,多了是
一个移民标签,一个崭新的故乡
过程,借了蒲公英的性格
落地就要发芽,就要扎根砂石泥土
有苦,可以借用一勺冷水
痛饮四季风霜,笑骂雨雪
有笑,将滴落的每一粒汗水
刻在粗茶淡饭中,当作语录
读给子孙听,读给身后的背影听
从泥砖房的一片瓦,到小楼房
从泥泞小路贴上混泥土图标
再有祠堂的凝聚,一股力量固存
移动了身姿,移不动的是心魂
不管站在何处,都能立高每根骨头
(后记/仁化县黄坑村曾屋村移民因1968年乳源南水湖兴建而至,六十多年风雨洗漱,如今的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吟念,迁移的某些思潮
那是你的乡村,或者说
邀我做一回客的民居
总之,你说了太多诱惑的语句
南水湖,倒映水中的瓦屋
只能作为记忆的念想
由夜深的梦摆渡
难呀,尤其看见一条江河
你抑制不住想象,如水面的白鹭
飞百圈水花,从不说甘愿移步
直到你的双脚,立在了远方
开始一亩心田的耕读
我悠然听见,扎根黄坑的坚持
你是如何培植自强,与异地拥抱
我没来得及问,一块泥土的肥瘦
能种植多高的幸福
你早已接纳了另一方山水
慢慢将其捂热,指认是新的故乡
我除了追逐燕子绕梁的姿势
更多是问一个巢穴,要扛多重的风
你习惯了沉默,交待皱纹代言
善待我的不止是一壶老酒
还有你脚下的土地
那无边的青绿,让霜雪也插上笑容
3曾屋祠堂读对联
到黄坑,定要站在曾氏祠堂读联
虽心有些胆怯,就这二钱墨水
我能悟出多少意韵,触及多长历史
绕梁的燕子,笑话我不该狂妄自大
观镶嵌门旁的楹联,字体厚度端正
镏金色素标榜,彰显稳重大气
上联的天下斯文宗一贯
我要如何窥探深层,解一页岁月
是说文化礼仪都是相同一脉
还是指道德修养于世间不分上下
似乎欠缺准确,又似乎解读有理
我可以自圆其说,但不划上纲答案
再阅下联的古今乔木第三家
听闻曾家厚厚的通天族谱
纸发黄了,墨迹还依然沉香不灭
一字一句为证,孔子七十二贤排座
靠前第三位圣贤,出自曾家高祖
上联与下联合并,我又读出了什么
是对文化传承,对家族价值的崇尚
我只能肤浅勾勒,或许毫不沾边
理解准否已经不重要,重要
是曾氏的后人,早将异地变作故乡
读联,我读到上千年的人文地理
也读到移民的辛酸史,更是读到
他们身上血脉,一直奔涌传承之光
要我记牢,关键要读出发酵的细节
读亮一盏灯,为祖上增写更多荣耀
4以诗和雨,采风曾屋村
以诗采风曾屋,真不可缺雨
它能让思绪飞扬
能让文字简单,水则是财
是诗人笔下的祝福
层叠富饶名词
更是村庄的脉,勾一汪大湖
抹不去艰辛,曾氏的迁移
存放,几十年的乡愁
翻动,也让小楼房比肩演讲
让乡村振兴,不留余空话
看道路条条顺通
大广场、崭新文化室
一头承载疯狂音乐,一头
将几千年的墨迹
植根心口,寄予人才辈出
我真要感恩一场雨
洗尽了铅华,不仅是喧嚣
更多,润泽了诗词
它比鸟飞得还高,辽阔
从乳源的南水湖走来
一轮排位,看黄坑的日子
曾屋,一天比一天响亮
5读曾屋村村长的爱情与村庄
好比读一部言情小说,引人入胜
村长的爱情,比小说更富于传奇
只是听了一句话,南海有女初长成
小伙子的心燥动不安,一个念头
追,即便在遥远的厦门
也不是胆怯的理由,追,为爱情
穿在脚上沾有泥尘的鞋,见证速度
起笔,让读者耐心翻页而读
百里的表白,那个少女不乱芳心
村长也会要关,暂时拉出欲知后事
就让我这个读者,在雾里构建
不是才子佳人的戏,如何编剧
我关停想象,是身旁有尖嫩的声音
她们在叫爸爸,也叫我们做客的人
两个小美女,笑容可掬为我们祝福
也为她们的小弟弟到来,执切注目
我端酒杯迎合,默记国策生育大篇
第三胎指标要落实,满屋有笑
至于抑扬顿挫的高潮,笔尖有声
是村庄,是村长和他的追求
叮嘱雄鹰,展动乡村振兴的翅膀
◎行走阡陌间
李海芳◎
初识,一个叫曾屋的移民村落
在烟雨蒙蒙的时节
呼吸,清凉的山风
行走阡陌间,绿意盈盈
看田间绿苗竞长,生机盎然
低空穿梭的燕子
攥紧风的触须,为晚春送行
恬静中,增添了几分生机
为雨后青山,坠入云雾的柔情里
写就一卷水墨丹青,入画
转身,挥手告别那一抹青黛
只是袅袅炊烟,缠住我离去的脚步
◎曾屋村儿女筑梦新家园
肖美莲
今日,大雨
那又何妨?
再大的雨也阻挡不了我的脚步
我要去曾屋村
听小湖讲故事
绕过茶山,经过竹岭
两排泥墙斑驳的瓦屋
屋檐雨线如注
唠叨着 南水湖移民告别故园
安家黄坑曾屋村的辛酸
雨打琉璃 声声脆
一幢幢新建的楼房,多功能文化室
展示着 移民们不畏艰难
挥洒汗水筑梦新家园的风采
他们又像是舞者
在黄坑的山丘上舞动春花秋实
注目“曾氏宗祠”牌匾
雨声滴答
传扬着 村长小湖的梦:
扎根新家园,打造美丽移民村
◎寻根南水湖展现新黄坑(外一首)
刘茂兰
拿起纸笔
在大自然采下风
采下雨
用笔采摘
用纸装满移民文化
装上黄坑镇曾屋村移民情
雨诉说寻根南水湖
曾村长讲述
1969年正月初六过年欢聚中
蓄水的纬度在涨
家被一波清水招呼
难舍 迁出乳源南水湖
老老少少前行步伐
眼前浮现迁移画面
瞧 曾氏族人擦干泪
振作前行
在黄坑重建自己新家园
几十年辛勤耕耘
几代人勤奋努力
曾屋村展现移民奋进光彩
寻根南水湖 展现新黄坑
湖水情
看到小湖名字
突然明白
根系乳源南水湖
曾小湖父亲爱家乡之情
曾氏家族好家风家训
感恩之心不能忘
把湖系孩子身
把根系血液里
南水湖情流淌黄坑
小湖不忘家训家规
听从党的召唤
勤劳 夯实 奋进
挑起曾屋重任
将家园建设幸福和谐温馨
◎本着一种情怀,我靠近了您
梅馨
我想说,靠近您不是一时的冲动
我携程斑驳的老屋
凝视一个村庄,在一个初夏的雨季
我任凭一把铁锁扣紧乡愁
观一汪湖,它的前世今生
回首,少不了离别情深
不是么?一汪湖水的清澈
连同它腾飞时的洒脱
道不尽曾屋村民的不舍与艰辛
少不了感恩,那是一种情怀
于千里之外,筑起家的港湾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不变是曾氏的血脉托高了图腾
◎访南水移民有感(外一首)
谭堂才
草堂古朴已悠闲,
忆想畴前举步艰。
携妻带儿挥泪去,
随亲选址把家还。
黄坑贵地寻归宿,
沃土金山筑港湾。
国泰祉猷村并茂,
今朝旧貌换新颜。
移民新村赞
南水移民听党唤,
为公舍己把家迁。
千辛万苦从头起,
画卷新村别样天。
◎躬身前行,生命如歌
——记“寻根南水湖,展现新黄坑”移民文化采风活动
罗源桥
正如军令如山
乳源南水湖曾氏村民
紧握政府的箭牌,紧跟时代的步伐
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
不问前程,不问风雨
携妻带子,不顾辛酸与坎坷
来到了黄坑这荒凉野岭之地
放眼天地和四野,生活没有四季
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勤劳才能发家致富
每天,与太阳同行,与月亮微笑
开荒,耕种是生活主题曲
把躬身前行打磨在,曾屋的在山山水水
一代、两代、三代,团结、勤劳,前进
风雨沧桑半个世纪,谱写了一页页赞歌
把晶莹的汗水写进了白天和梦乡
把曾经破旧的小村庄
现在变成家家户户洋房楼阁的,现代新农村
恰似青松、小草、腊梅,用顽强不懈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躬身前行,岁月如歌
曾屋愈发光彩,愈发蒸蒸日上
◎龙年初夏访曾屋(外一首)
周财生
故乡,成了粤北一座,颇具规模的水库
那是1969,他们背起,沉甸甸的包袱
离别,列祖传承的老屋,由西向东,迁徒
携老带小,翻山涉水,风尘仆仆
行囊里,装满乡愁,到异域,重新适应,一方水土
他们没有忘记,曾氏的家训,习俗
挥洒辛劳的汗水,迈着坚实的脚步
双手,于荒野,绘制生息,繁衍,发展的蓝图
五十多个春秋,风雨中,他们脱贫致富
看今日黄坑曾屋,洋房,别墅,
我默默祈祷,深深祝福
寄语曾屋
只为资源利用,他们顺应了政府的主张
携一抹乡愁,背着故乡的月亮,眷恋的泪,分成两行
一群老小,跋山涉水,不惜坎坷,迁移到另一个陌生的地方
选择这块贫脊的土壤,生息,扎根,并原谅了这片荒凉
他们带着深邃的目光,直起坚硬的脊梁
他们要用勤劳的汗水,拓野,开荒
在这块陌生的土地上,崛起一个,属于曾氏的村庄
党的政策与抚爱,时刻温暖着,他们的心房
几十年,不懈奋斗,勤劳苦作,这里,终究换上新妆
太阳底下的执着,星月相映的坚强
袅袅炊烟,衬托别墅洋房,
◎行走在曾屋
敬宜
于暮春的雨中
流连,忘返
一个叫曾屋的村落
淡淡的雨,湿湿的空气
一缕初夏的绿韵
牵动了一页诗箴的含蓄
青山,绿水
交织一曲夏韵的词阙
翠竹,青柳
捧出新绿,于山乡间
萦绕了隽永的诗语
一缕风影
无疑又让袅袅炊烟的思绪
倾湿了山村的眸底
扎成了
一束押韵的心语
诗中优美句子赏析:
1. “南水湖,熟悉的名字/不再属于栖息、属于安居/属于是留恋,一家老少迁移的路途”:这句诗通过排比的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深刻地表达了曾屋村移民对故乡的眷恋和无奈。
2. “乳源、曲江,终点是黄坑/六十多年风雨,原来的故乡/换了地名,从曲江过继仁化”: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曾屋村的移民历程比作过继,形象地表达了移民们的无奈和坚韧。
3. “不变是叫黄坑的小名,不变是/流着曾氏血脉的父老乡亲/他们还是南水湖的口音,多了是/一个移民标签,一个崭新的故乡”:这句诗通过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移民们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对新故乡的认同。
4. “过程,借了蒲公英的性格/落地就要发芽,就要扎根砂石泥土/有苦,可以借用一勺冷水/痛饮四季风霜,笑骂雨雪”: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曾屋村移民比作蒲公英,形象地描绘了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5. “有笑,将滴落的每一粒汗水/刻在粗茶淡饭中,当作语录/读给子孙听,读给身后的背影听”:这句诗充满了生活的哲理,将汗水比作语录,寓意着曾屋村移民通过辛勤劳动,为子孙后代树立了榜样。
6. “从泥砖房的一片瓦,到小楼房/从泥泞小路贴上混泥土图标/再有祠堂的凝聚,一股力量固存/移动了身姿,移不动的是心魂”:这句诗通过对比的修辞手法,展现了曾屋村的发展和变化,从简陋的泥砖房到小楼房,从泥泞小路到混泥土图标,体现了移民们的奋斗成果和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7. “不管站在何处,都能立高每根骨头”:这句诗表达了曾屋村移民对故乡的深情和对自身价值的坚守,无论身处何地,他们都保持着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格。
8. “我悠然听见,扎根黄坑的坚持/你是如何培植自强,与异地拥抱”: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曾屋村移民在新家园扎根的坚持和努力,以及他们与新环境的融合。
9. “你早已接纳了另一方山水/慢慢将其捂热,指认是新的故乡”:这句诗体现了曾屋村移民对新故乡的认同和热爱,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将新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10. “读联,我读到上千年的人文地理/也读到移民的辛酸史,更是读到/他们身上血脉,一直奔涌传承之光”:这句诗通过读对联,展现了曾屋村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同时也表达了对移民们的敬佩和对传承之光的赞美。
11. “以诗采风曾屋,真不可缺雨/它能让思绪飞扬/能让文字简单,水则是财/是诗人笔下的祝福”:这句诗巧妙地将雨与诗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富有诗意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曾屋村的美好祝福。
12. “看道路条条顺通/大广场、崭新文化室/一头承载疯狂音乐,一头/将几千年的墨迹/植根心口,寄予人才辈出”:这句诗通过描写曾屋村的现代化建设,展现了曾屋村的发展和希望,同时也表达了对曾屋村未来的美好期待。
13. “我真要感恩一场雨/洗尽了铅华,不仅是喧嚣/更多,润泽了诗词”: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雨的感激之情,雨不仅洗去了铅华和喧嚣,还润泽了诗词,增添了诗意。
14. “它比鸟飞得还高,辽阔/从乳源的南水湖走来/一轮排位,看黄坑的日子/曾屋,一天比一天响亮”:这句诗通过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曾屋村的发展和变化,展现了曾屋村的美好前景。
15. “今日,大雨/那又何妨?/再大的雨也阻挡不了我的脚步/我要去曾屋村/听小湖讲故事”: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曾屋村的向往和对小湖的期待,即使下着大雨,也无法阻挡诗人的脚步。
16. “绕过茶山,经过竹岭/两排泥墙斑驳的瓦屋/屋檐雨线如注/唠叨着 南水湖移民告别故园/安家黄坑曾屋村的辛酸”:这句诗通过描写曾屋村的环境和历史,展现了曾屋村的变迁和移民们的艰辛。
17. “瞧 曾氏族人擦干泪/振作前行/在黄坑重建自己新家园/几十年辛勤耕耘/几代人勤奋努力/曾屋村展现移民奋进光彩/寻根南水湖 展现新黄坑”:这句诗通过描写曾屋村的发展和变化,展现了曾屋村移民的奋斗精神和对新家园的热爱。
18. “他们没有忘记,曾氏的家训,习俗/挥洒辛劳的汗水,迈着坚实的脚步/双手,于荒野,绘制生息,繁衍,发展的蓝图”:这句诗通过描写曾屋村移民的辛勤劳动和对家族传统的坚守,展现了曾屋村移民的坚韧和奋斗精神。
19. “几十年,不懈奋斗,勤劳苦作,这里,终究换上新妆/太阳底下的执着,星月相映的坚强/袅袅炊烟,衬托别墅洋房/现代化的新农村,赋予他们幸福,安康”:这句诗通过描写曾屋村的发展和变化,展现了曾屋村移民的奋斗成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 “于暮春的雨中/流连,忘返/一个叫曾屋的村落/淡淡的雨,湿湿的空气/一缕初夏的绿韵/牵动了一页诗箴的含蓄”:这句诗通过描写曾屋村的自然环境和氛围,营造出一种清新、优美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曾屋村的喜爱和留恋之情。
21. “初识,一个叫曾屋的移民村落/在烟雨蒙蒙的时节/呼吸,清凉的山风/行走阡陌间,绿意盈盈”:这句诗通过描写曾屋村的自然环境,展现了曾屋村的美丽和生机。
22. “看田间绿苗竞长,生机盎然/低空穿梭的燕子/攥紧风的触须,为晚春送行”:这句诗通过描写田间的绿苗和燕子,展现了曾屋村的生机和活力。
23. “恬静中,增添了几分生机/为雨后青山,坠入云雾的柔情里/写就一卷水墨丹青,入画”:这句诗通过描写曾屋村的宁静和美丽,展现了曾屋村的诗情画意。
24. “转身,挥手告别那一抹青黛/只是袅袅炊烟,缠住我离去的脚步”:这句诗通过描写曾屋村的炊烟,展现了曾屋村的宁静和美丽,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曾屋村的留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