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佳境数小满
◎ 红榜作家 袁 丹 银.江陵
随着节气的脚步,绿意从眼底溢出。仙鹤楼,依傍猴山翠岚;内荆河,两岸杨柳晓烟;龙渊湖,一池荷塘月色……倒映一卷诗意江陵,每一幕都是风情,吟唱着浅夏的故事。
沐浴夏日阳光,与满眸欣欣向荣的“小满”相遇如初。像年轻人生命热烈,理想滚烫;如奋斗者脚步坚定,铿锵有力。真可谓,生若夏花般绚烂,惊鸿万里,欲不问朝夕。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季三月,每月两个节气,一个节气一个物候。其实,每一个传统节气背后藏着中国的文化密码。从古到今,集农耕、民俗、传统文化于一体,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
但今年很特别,公历和农历撞了个满怀,“5·20“与“小满”不期而遇。一个是生活的哲学,含蓄内敛;一个是心底的告白,坦诚浪漫;这美丽的邂逅,是数字情缘与自然韵律的和谐共鸣。故此,风儿在“小满”时节特别温柔,花儿在“520“这天更为浪漫。如亲朋围绕身边,一切都显得如此完美,刚刚好。
二十四节气,是祖先的耳语,提醒我们要顺时而为,尊重自然规律。其命名上还有独特的含义,有小暑必有大暑,有小雪必有大雪,有小寒必有大寒,唯独小满孑然。有人说为何没有大满?这恰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我们常叹古人智慧之精,如小满一词,虽为节气,但用于比喻人生,亦为巧妙。
小满不仅仅是节气,还是生活态度的学问之一。常言道,“天道忌满、人道忌全”、“谦受益,满招损”、“凡事不可太满”、“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小得盈满”、“水满则溢”等等。由此可见,大满并不是古人所追求的完美。而生活,需要这样的余地和留白。于是,接受人生的“小满”,是一种格局和境界。
世间万物,都逃不过盛极而衰的道理。据史书记载,曾国藩题赋“花未全开月未圆,最好人生是小满”为座右铭,一生文治武功都做到极致,有“晚清中兴第一名臣”的美誉,被后世推崇为“千古完人”,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满而不损”。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为名利权势所累,过度追求财富和地位,而忽略了心灵的滋养,往往成为人生路上的羁绊。古人云,“福不可享尽,势不可占尽,功不可贪尽。”然而,真正的幸福和圆满并不来自于外在的物质,而是内心的宁静和满足。那些因贪污乐一时,腐败痛一生的“落马”之人,却没有悟透“小得盈满”这个道理。
如果我们的生活总是被物欲填满,将会不堪重负、身心俱疲。好像一辆汽车,总是把油箱加满油,非但没有必要,反而增加车子的负荷,有害无益。重温《增广贤文》“良田万顷,日食三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的劝世良言,再仔细想,我们拥有再多的财富和物质,最终都要回归到最基本的需求上来。
众所周知,很多人给孩子取名叫“小小”、“小满”,我大哥长孙的名字就带个“满”字。其蕴含着丰富而深远的意义,代表了满足、充实和骄傲等积极的內涵。当然,小满未满,是初夏时节的小欢喜,是生活平静处的小满足,也是人生确定的小得到。只要对这一路都充满珍惜,且待小满,来日方长。
人的一生,难免不会留下遗憾。当年为了工作,我放弃了著书的梦想;在单位退后才静下来,收集多年在报刊、电台发表的文章。从组稿梳理到交付印刷,于2013年著有约24万字散文集《浅吟流连》一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有朋友称,“可喜可贺,还期待看到你诗集。”我浅燃一笑,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然后在书中扉页上写道:那些年为你熬过的夜,是我心旌飘荡的青春。且喃喃自语:待时机成熟,打算把近几年写的或发表的诗歌、歌词、朗诵诗、散文等作品,再整理成集。无论成功与否,我相信,美好的愿望,总是要在最后实现。
小时候常听老人说,小满江河满。长大后方知,小满之下有期待,才有空间;小满之后有成长,才有所得。如今的我却越来越喜欢小满,也更期盼着小满的到来。其实我明白,期盼的不是小满,而是怀念童年时光,怀念给我讲故事的父辈。
深以为然。不管自身多么伟大,在岁月的长河中,仅仅是沧海一粟;不管业绩多么丰饶,仅仅是事业的小满。如是说,走过的路、经历点点滴滴,都会让我们有一颗淡然之心,享受生活中的小满,勇敢坚定,珍惜时光里的干净纯粹。
小满雨润,岁可丰收。时节如此,人生何尝不是这样?愿每个生命在小满时节,自由自在地抽芽、开花、结籽……算是对天地最美的回馈。
人生至此,足矣。
2024年5月19日晨写于江陵
作者简介:袁丹银、男、生于1958年、中共党员、荆州市江陵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以笨拙之笔记录点滴的生活,以敬畏之心雕刻思想的花朵,永远放歌在文学的路上。闲暇之余,擅长诗歌、歌词、朗诵诗、随笔散文等,曾在报刊、电台、网站发表文学作品千余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