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的朋友,请留步,暂坐喝茶,谢谢阅读,欢迎关注、留言🌹🌹🌹
古镇
人呢!无论一生漂泊多远,有两种东西不会忘,一是童年,一是故乡。
人老了,会像一条河里的鱼,喜欢回溯,游着游着,许多模糊的记忆重又清晰如昨。
古镇很老。镇东青龙、凤凰两山对峙如阙,涧水中流。镇北也有一条河,叫北涧河,古镇就位于两河环绕的汭(ruì)上。先称“阙门”,不知何朝何代改称“铁门”。在北宋景佑年间,这里曾叫延禧镇。延禧镇依山傍水,沿青龙山北麓绵延数里,不仅是商道,文脉也旺,出过进士人家。老人们扯闲话时常说:先有延禧大镇,后有小小铁门,后来不知毁于兵燹(xiǎn)还是水患,镇子又在河西繁衍起来。
镇西边有座凤凰山,山下有一所学校,教室的后墙抹着泥巴,麻雀会在墙缝里掏窝。从墙缝往里瞅,隐约可见泥塑的神像,才知道学校是寺院改建的。某一天人们挖出一块残碑,知道寺院叫“顺庆寺”,建于唐元和年间,掐指一算,一千二百年了。
镇东山下也有一座唐代的寺院,叫青龙寺。一条水渠从遗址旁经过,裸露的渠沿上堆积层很厚,都是砖瓦碎片,砖很厚重,瓦片也厚。后来在寺院遗址上盖房,挖出不少建筑构件,有一只颜色鲜亮的三彩小盂,小巧玲珑,很好看。
镇子是豫西重镇,依山坡而建,东西几里长,自古官道由镇中通过。原先镇四面皆有城门,东门最险,临河而设,几丈高的寨墙,门额嵌有“拱阙”两个擘(bò)窠大字,城门联为“百二关山严凤阙,五千道德跨龙门”,是民国元老张钫写的。
于右任题写的“铁门镇”镶在镇西门上,古时从长安东来的客人,出崤山就到了铁门。镇里一街两行都是店铺,如果时光显晚,客人会在镇上住下,第二天朝发夕至,就到了洛阳。唐时杜甫过新安,留下千古传诵的《新安吏》,“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写的就是这里。
涧河从我家乡来
镇南门上嵌有“龙飞”二字,南门是张钫早年监修寨墙时建的。北门上“凤舞”二字,题写人为民国洛阳大书家李振九。如今,四座城门只剩南门洞,某年回家,我特意去看了南门,只见门墙上树根裸露,门洞垂垂危殆。时光可以改变一切,越是难忘、想留住的东西,越容易消失,人事更替,往来古今,想想,不觉心中怆然!
铁门镇贯通四面的街口叫十字街,前后串联几条街道,长短不一,街道上分居着侯、杨、张、黄、赵几个大姓人家。每条街道、每个家族,都有说不尽的人物故事。有一年,一群作家来到镇上,刚走过半条街就有人感慨:这简直就是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小镇!电影《芙蓉镇》没来这儿取景太可惜了!
清末民初镇上有名的三大家族,人称“三杆子”,即东门里赵家的“枪杆子”,西后街侯家的“烟杆子”,东后街杨家的“笔杆子”。有玩枪的,有吸大烟的,杨家是书香门第,人聪明,读书也好。“三杆子”其实也都是有钱有势的少数人。
铁门镇曾是方圆几十里的经济文化中心,三六九逢会,集市兴隆。当年乡下有个顺口溜:吃开不吃开,到过铁门街。说这话另有一层意思,就是清末出了个反清的张钫,自然是铁门的骄傲。张公馆在西大街路北,上了月台,进了公馆的大门,可见几进的青砖院落。由后门出去,直通张家花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