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济南
一、讲讲闸北小菜场的事
第三部分 解放后副食品行业变化
1、行业管理
(1)解放初期行业变迁
1954年至1956年,区政府对小商贩开始进行“小合作”改造,组成商贩合作小组,实行“联购联销”,结束了小商贩个别经营模式。1957年,在对私营工商业改造后,区有关部门对个体摊贩进行了清理整顿,取缔、淘汰了部分个体商贩。1958年,对经营蔬菜、水产、禽蛋、肉食品、豆制品的各个合作组,实行“大合作”改造,成立了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合作菜场。
(2)行业管理机构
上海解放初期,区政府为了稳定市场物价,对包括经营各种副食品的小商贩进行统一管理,成立了区摊贩管理所。1956年,区菜场管理所、豆制品区店、食品区店成立。1958年,区副食品杂货公司成立。1959年1月,成立了管理菜场的政府行政性公司—闸北区副食品公司。1960年,撤销中心店,与10个街道对口,成立10个中心菜场。1963年,区副食品公司划分为区蔬菜水产公司和上海市食品公司闸北区店。1964年,重新合并建立区副食品公司。区公司及下一级管菜场、车队、商办工厂、冷库等,均建立了党、团、工会组织。从此,菜场管理体制基本成型。1967年,“造反派”夺权,区副食品公司改名为区副食品公司革命委员会。
(3)企业改革
1978年,公司、各菜场深化改革,转换机制。1979年,公司同15个省市51个单位建立外采商品关系。1983年5月,谈家桥菜场试行行包干经营。1984年6月,公司按自然网点划细划小,企业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全行业推广。1987年,普新熟食品厂、闸喜门市部、宝昌菜场等6个小型企业进行租凭改革,亏损严重的安庆菜场蔬菜大类实行划细划小经营承包改革,公司系统大中型企业好味道熟食品厂、民德路副食品供应站、闸北豆制品厂等企业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试点取得经验基础上,1988年全面推广。1991年,在象山菜场推行风险抵押承包。改革中,公司本部精简了科室、人员,基层菜场撤并,先后成立了鹏程副食品经营公司、光大副食品经营公司、东亚出租汽车公司、健康快乐营养快餐公司等经营性公司。1996年,区政府发文撤销闸北区副食品公司、闸北区糖业烟酒公司、闸北区粮食局,联合组建了上海大众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1972—1996年,闸北区副食品公司行政领导人员(按任职先后):邵茂林、戴模正、张传龙、许祖勋、赵阿龙、陆水林、洪炎平。公司党委书记邵茂林、沈风良、马崇德、程国梁、方争鸣。上海大众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李光华,总经理王全昌。
2、保障供应
(1)头等大事
闸北菜场工作一直得到各级领导的关心。1986年3月13日,时任市长的江泽民和副市长叶公琦视察闸北豆制品厂。1987年10月,江泽民视察闻喜菜场。1988年4月,江泽民在市人大代表大宁菜场经理周幼龙的人大代表记录册上亲笔题词:“小菜篮子是上海人民十分关心的大事,我衷心祝愿闸北区大宁菜场办得越来越好,满足广大人民的要求。”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每年国庆、元旦、春节前夕,都要去菜场,市政府领导也经常去菜场慰问、检查。银行、财政部门对菜篮子工程、稳定菜价菜场补贴等进行资金上的支持。
(2)稳定市场
稳定市场供应、保障居民生活是政府商业部门工作的重点。在计划经济事情,商品比较短缺,政府商业部门的首要责职是安排好市场,保障居民的“黑(煤制品)、白(粮食)、绿(副食品)供应。80年代我在区财政贸易办公室、区商委市场业务科工作。我们市场业务科的同志,接触最多的还是“黑、白、绿”行业,因为在困难时期,小菜场、粮油店、煤球店经常出现缺货脱销情况,我们科室同志和副食品公司、粮食局、燃料公司业务科同志经常去基层了解市场动态,发现有突发情况就即报市财办和区政府,并主动与有关市公司衔接,加强调运,确保供应。在1989年“6。4风波”前后(从5月下旬起到6月中旬),根据组织安排,我同当时任区长助理的李良园同志和办领导天天早上去菜场、上午去粮油店,下午去区副食品公司、粮食局听情况汇总、出简报(题外话:“6。4风波”后,财贸办党委安排我去区供销合作社任区社副主任兼区土产杂品公司总经理)。在“6。4”风波中,广大干部职工坚守岗位,努力做好供应工作,区副食品公司受到了市财贸办的表彰,被授予“奖给立功单位:闸北区副食品公司,稳定上海保障供应”奖旗。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区“大卫生”工作中,菜场环境差,与饮食行业同样是重点,我们与副食品公司业务科同志经常去检查菜场卫生。从春节前五天开始,区财贸办组织机关干部去菜场参加菜场劳动,参加运输、扫地、敲冰(敲冰冻鱼)等劳动。
(3)菜场管理
①物价管理。每个菜场市场经营管理组每天对营业员工号、商品陈列、明码标价等进行检查监督。设立公平秤,各菜场设置公平秤,为顾客校秤并做好记录,对称重不准,要求营业员重新称重。对有平价和议价商品,对容易混充规格商品,如腿肉和夹心,小排和尾骨,也要做到分柜销售,检查、督促营业大组对鲜活商品按质论价、明码标价、一物一价,对违反物价政策短斤缺两、混充规格、以次充好等行为,市场管理组做好记录,进行纠正;对情节严重者,菜场或汇报公司进行处罚(罚款、责令书面检查),直至进行行政处分(警告、记过、留场察看、开除)。
②卫生管理。对进菜场商品的卫生质量环节如进货、运输、大组发货、零售等环节层层把关。菜场环境卫生工作常抓不懈,要求菜场(商场)做到场容场貌整洁,摊位整洁、工具整洁;经营熟食门市部要有防蝇防尘熟食专间,器具使用前须消毒,高温季节中式熟食一市一烧、现烧现卖,隔市回锅;西式熟食妥善保管。生产环境必须符合各项卫生标准。
3、两大工程
(1)“马路菜场入室工程”。解放以来,闸北区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造了近10多个室内菜市场,但由于闸北区是一个以棚户区为主的旧区,露天菜场多。尤其是随着安排知识青年返城就业和改革开放后多渠道流通商业的形成,闸北区农贸市场迅速兴起。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全区在中山北路、鸿兴路、七浦路、安庆路、大统路、芷江西路、平型关路、彭浦新村等区域形成较大规模的由街道、工商管理的马路农贸市场8处,区副食品公司还有20多个马路菜场,及许许多多的“菜场尾巴”(沿街随地交易),混杂于居民住宅区,卫生状况极差,还影响了道路交通,影响了城区面貌,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很不协调。区政府根据市政府要求,动员全区各方面力量,克服重重困难,对马路菜场开展了大规模的菜场入室工程(选择利用已关、停、并转的老厂房改成市场、菜场)。区政府和街道、商委、工商等各方面,在广大居民的全力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通过共同努力,终于到2000年,闸北区全部完成了“马路菜场(市场)入室”的市政府实事工程,实现了“不把马路菜场带入21世纪的宏伟目标。
(2)“菜篮子工程”。为了确保居民新鲜蔬菜和肉类食品供应,从1988年开始,上海实施了四轮“菜篮子工程”建设,一是创立中央和地方两级的肉、蛋、水产和鲜果蔬菜等生产基地和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二是市、区商委、副食品公司实施了“菜场标准化改造建设”。三是实施猪肉等副食品“进货可追溯”制度管理。五是区政府实施每个“菜场平价菜财政补贴”制度。
4、几道风景线
改革开放前后小菜场的几道风景线,反映了小菜场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个不同经济模式下的变化。
(1)“半夜夫妻”。改革开放前,为使居民“菜篮子”、“饭桌子”丰盛点,区副食品行业的干部、职工早出晚归,往往凌晨3、4点钟起床(有“半夜夫妻”之称),就急急忙忙赶到菜场去卖菜。
(2)“摆砖头”、“赶场子”。计划经济时期,菜场商品不丰富,居民为了买到鲜菜、肉、鱼等食品往往要起早排队,菜场还出现过居民用篮子、砖块充当人数的办法来排队。在蔬菜青黄不接的季节,有人怕买不到菜,往往拎着篮子,从一个小菜场赶到另一个小菜场,有时会连着赶几个菜场。
(3)“凭票供应”。在计划经济时期,物质相对贫乏,许多生活用品需凭票供应,上海买小菜也要凭票,有肉票、鱼票、禽蛋票、豆制品票(卡),每户按人口多少,分大户小户定量供应。到1991年,上海结束了凭票买菜的历史。
(4)菜场像商场。随着“菜篮子工程”菜场标准化改造建设,现在的菜市场干净、明亮、整洁,菜品堆放整齐,实行明码标价。市民们可以根据季节选择时令食材,品尝到新鲜、美味的食物,居民的“菜子越来越丰盛,过去那种买凭票排队买菜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标准化室内小菜场、超市大卖场和各种规模的小菜店等,全天候供应各种“小菜”,更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电商平台”,人们可以待在家里轻点手机屏幕,足不出户也可以享受快递送来的“小菜”了。过去有句老话,叫“菜篮子里看形势”。上海小菜场的兴盛与变化,闸北小菜场的历史,记录了城市化的进程,见证了上海翻天覆地的巨变,体现的是时代的进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改善。
编后语:本人上世纪70年代在上海闸北区工作,80年代在市轻工系统上海礼花厂、上海伞厂(后调市级公司上海制伞公司任供销经理部销售经理)。1987年代起在闸北区财政贸易办公室、区商业委员会从事对全区国有商业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工作。
1990年起至1994年,在闸北区供销合作社、闸北区土产杂品公司(任供销社副主任兼公司总经理)。1994年回区商委,后任业务科、市场科长,全面负责国有商业经营、市场拓展、商办工业、外资商业、优质服务、企业品牌等工作,兼区商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对全社会商业的服务、管理、规划等)。2012年退休后,从事商务委规划研究,兼牵头负责闸北区商业志、闸北区工业志的编撰至2015年。2017年,应市商务委员会邀请,参与1978—2010年市第二轮地方志商业综述卷和服务业综述卷二本志书的编撰(二本综述卷志书共310万字,我独立撰写约150万字,2022年二本综述卷完稿已印刷出版。2023年,参与静安区地方志办公室2006—2015年闸北商业志、闸北工业志的撰写。
本人从事闸北商业政府管理工作35年,尤其在撰写商业地方志过程中积累了闸北粮食业、副食品业、饮食业、烟糖酒茶业、中药业、西药业、日用品业、果品业、服务业、百货业、五金交电业、纺织品业、服装业、燃料业、物资回收业及商办工业、商业外资外贸等大量的史料。抱着不能让宝贵的闸北商业史料湮灭的心理,我想在朋友圈开辟“济南讲讲闸北老商业”专栏。我将史料整理成文后,不定期地在朋友圈发布。敬请关注!
作者,曹济南,男,1952年生人。文化程度:大学。中共党员(现担任中共静安区商务委机关闸北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記)。
长期从事市場销售、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工作,曾担任区一级政府商业行政性公司总经理、政府经济部门处级公职、区商业联合会副祕书长等职。
著有《区域经济发展思考》(主要为在报刊、杂志发表的论稿、区域经济规划建设布局、行业业态发展的调研报告等文稿)一书(60万字),编撰《上海市地方志商业志综述卷1978~2010年)、《上海市服务业志综述卷1978~2010》(二卷共310万字,其主笔撰稿160万字),编写闸北区、静安区商业编、工业编、外贸编等篇章。现在从事非职务性编写闸北区商业各行业历史,旨在使静安、闸北合并后,闸北商业各行业的历史不至于湮沒,留下记录。
总编辑:山旮旯
责任编辑:袁德礼
负责校对:十一指、晚风
校对:十一指、晚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