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从个体出发新教育”认为:“教育是导育,是引导与疏导(激励与赏识、唤醒与点燃)受教育者最大限度的开发体、情、智、创、和,在实现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过程中,获得快乐与幸福。”今选《中外三名人拷问: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供大家思考。


德鲁·吉尔平·福斯特(美国):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
关于这个问题,哈佛大学第一位女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在《哈佛家训》中给出了她的见解:
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一堆知识,而是学会一种思维。
这一观点指出,教育的核心强调了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然而,回顾我们的求学之路,不难发现,很多时候,我们被局限于书籍里一板一眼的内容。知识的灌输成了主旋律,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引导却鲜少得到重视。这样的教育方式或许能让我们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知识,但却难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实社会是这样的,没有人能拥有所有的答案,每个人都在探索自己的道路。教育的核心是,教会我们如何思考,赋予我们选择思考内容的自由,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人的一生很容易在完全无意识的情况下度过,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当我们踏上人生旅途时,很容易屈服于社会压力,追逐金钱、美貌和权力。
然而,如果你追逐金钱,你永远会感到贫穷;如果你崇尚美貌和外表,你永远会觉得自己丑陋;如果你崇拜权利,你永远会觉得自己很弱小。你永远都不会满足!
所以,当你长大成人后,你将面临的最艰难的选择就是选择你看重什么,你关注什么,你在乎什么。
你必须选择你自己的生活方式!
当我们做出这些选择时,这些选择将塑造我们的人生叙事,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
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教育学生(孩子)的方式,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引导,让教育真正成为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
德鲁·吉尔平·福斯特简介
(1947年9月18日- ),美国历史学家、教育家,曾任哈佛大学校长,之前担任哈佛拉德克里夫高等研究院院长。福斯特是哈佛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女校长,也是自1672年以来第一位没有哈佛学习经历的哈佛校长。
刘震云(中国):
教育的目是使受教育者成为自己
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中国教育本身就需要教育。
家长跟学校联手把一个个充满才智、生动活泼的孩子,最后都变成了一个个像兵马俑那样的孩子。课堂上一个人说话,所有人背着手在听。
其实,发达国家的老师可以讲,学生也可以讲。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也是这么讲课的。
如果一个人从小总是在听,不知道说,不准他说,那当他长大之后,这个群体会是什么样的一个生活形态和社会形态呢?
我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大学毕业,我没有当过班干部,我对所有的老师都是敬而远之。这些老师要求你认为他觉得好的那个作者和作品,他要求的好的作者和作品是什么呢?是他曾经见过的那个好的作者和作品。他会把千百个孩子培养成一个人,而不是把千百个孩子培养成千百个人。
另外,还有就是家长的问题。家长的问题是什么呢?他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成为一个“别人”,但这个“别人”,其实并不是孩子的标准,它是一个公众的标准,是公众认为哪个人成功了,他是一个公众认为的成功标准。但是有一点,第一,他成为不了那个人;第二,即使他成为了那个人,并无意义!
刘震云简介
1958年5月生于河南新乡延津县,著名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1973年至1978年服兵役。1978年考入北大中文系,是当年河南省高考文科状元。1982年毕业到《农民日报》工作。1988年至199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青联委员、一级作家。
鲍鹏山(中国):
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培养不出领导?
我经常讲,中国的教育是打工仔教育。你看联合国的许多职位,中国人很少能拿到哟!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培养不出领导人,我们的教育是打工仔教育!
我们从小学就开始让学生好好读书,上好初中,上好高中,上好大学,找好专业。这要干什么呢?找好工作吧,对不对?但就没想到学生将来能当一个好领导,是吧?
我把学生培养成“器“了,知道吗?
耶鲁大学的一个校长,在耶鲁大学做了20年的校长。在美国大学做20年校长的人不多的,他是其中之一。他讲过这么一句话,我看你们能不能听得懂啊?反正一开始,我也不明白,但到后来,我瞬间就懂了!我为什么懂了呢?我等会儿告诉你我为什么懂了。
他是这么讲的:如果我们耶鲁大学把学生招进来,经过四年的本科教育,把他培养成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我们的教育就失败了!
听懂了吗?因为我们搞的是专业教育!干什么?就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嘛!
你去看看大学里面的所有的专业的培养目标,所有的专业你设置一个新专业,对吧?或者怎么样,他都要有一个什么专业设置的目标,专业设置的目标下面一定是培养某一个专业的人才,是吧?合格的专业人才。但是耶鲁大学的这个校长说这样的教育失败了!为什么?这个校长说,人的教育,本体的教育,是理智的教育。何为理智啊?理智就是在理性的基础上,我们拥有一种智慧。有了这个智慧以后,我们就可以判断世界,可以判断自己,可以判断我们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然后让我们拥有一个自我的、完美的一个主体。
我活着,因为我是一个人,而不是因为我是一个工具。我有价值,我受人尊重,不是因为我拥有某一种功能。我是一个理性健全的人,我们不教他们任何的专业,但是他们将来可以适应任何一个专业!
也就是说,把我们的手变得更加灵巧之后,我们既可以弹钢琴,也可以写字,还可以刷碗,还可以使用筷子。
所以,教育的本质是从手开始,而不是把手训练成为一种功能,是吧?
那我为什么说我一开始不明白呢,因为我的专业就是这么教育过来的。我上大学,我们老师就告诉我,鲍鹏山,我们要把你培养成将来去做一个合格的中学语文老师。
因为我是上的安徽师范大学,就是培养中学语文老师的。我们就照着这个目标来训练自己的。后来,我没做中学老师,我到大学当老师了!
为什么能到大学当老师呢?我要照着他的培养目标走,我就废了!我才不听他的呢,对吧?凭啥我就想当大学老师呢?我觉得大学老师上课时,哎呀,我着急呀!我暗自说,这个老师的这节课呀,我要是偷偷地准备一下,我讲得都比他讲得好呀!
我就想着我将来一定要当个大学老师,然后教给他们看看应该怎么教书啊!
我之所以瞬间就懂了,是因为我想起了孔子的话:君子不器。
我都讲了一段话了,还讲得那么复杂。我都讲了好几遍了,你们才听明白,而孔子的话呢,就四个字:君子不器!简明扼要,不愧先师!
鲍鹏山简介
男,汉族,1963年3月1日生,安徽六安人。民革成员,文学博士,作家,学者。上海开放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青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潜心研究先秦诸子数十年,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出版《寂寞圣哲》《论语新读》《天纵圣贤》《彀中英雄》《绝地生灵》《先秦诸子十二讲》《说孔子》《中国文学史品读》等十余部著作。
整合:唐盛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