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百年老地名(八)
戴官宝
上文说完了马路头,本文就说“石码头”,本文说的石码头,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说的是1855年前安涉挢北侧古石码头。下篇说的是1855年后,清江大闸及周边石码头。
上篇
说到石码头,大家都习惯认为:是在里运河大闸口边的那座码头。其实不为现在人所知的,真正古老的石码头,是在石码头街(今承德北路)安涉桥北侧。那是一座有过辉煌历史的古老石码头,在清江浦“南船北马”地位中,起过枢纽作用的古石码头。
1855年,因黄河回老家(北涉山东入海),黄泛区变成陆地,这座古石码头便失去了作用,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1855年以前,黄河夺淮七百多年间,清江浦到王家营之间,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淮合流的滔滔洪水。要渡过六华里宽的水面,需要在安涉桥北侧,黄河南岸边上渡船过河。早年这个渡口没有像样的码头,全靠搭块跳板让旅客上下船、或装卸货物。导致行旅客商、赶考举子上下船很不安全,大宗货物装卸船更加十分困难。岸边堆满了北上物资,包括南方的木材、毛竹等。直到雍正年间1728年,在加宽加高王公堤时,官府利用剩余的石料,修建了一座18丈长(合54米)的石码头。从此极大地方便了行人上下船和装卸货物,也大大提高了上下船速度。这个码头是石头砌的,大家顺理成章称其为“石码头”。这座石码头修好后,除了方便客商及物资外,也为江淮大地的父老乡亲,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在来自四面八方客商中逐渐声名鹊起,石码头也响彻江淮大地。
据《王家营志》载:“值会试之年,南尽岭外,西侧豫章,百道并发,朝于上京,而此为交衢。”“先后云集于此,有数千人,进如百川朝海。”就是说每到朝廷会试之年,南方、西方进京赶考的举子,他们在臧家码头(铁路头)上岸,到安涉桥北古石码头,坐渡船渡过黄河,再去王家营镇骡马街,租用骡马车沿着通京大道进京赶考。这座石码头上上下下整日人声鼎沸,繁忙异常。有时,因人太多或大风大雨等原因,上不了渡船,过不了黄河时,只能在石码头至大闸口之间的小街住宿休息。一条小街自然而然形成,并逐渐繁华起来。小街连着古石码头,人们习惯称其为“石码头街”。
石码头街的繁华,还和豆麦油酒活猪等北货南运以及杂货、炕米、饭米、木材、毛竹等南货北运有着重要关系。古石码头繁忙甚至超过臧家码头,每天单是装卸工人常有几百人,黄河边停满了等着装卸货物和上下客的船舶。
石码头街的繁华,也超过淮阴城东门外的花街,成为清江浦最为繁华之地。大街上客栈、车厂、商铺、饭店、酒馆、猪牛羊行鳞次栉比。街道上川流不息的马车、骡车、牛车、驴车、小推车争相抢道,车辆交驰,其毂相击。大街上赶考的举子,南来北往的客商,更有才子佳人,贩夫走卒、小商小贩行人摩肩接踵。驴喊马叫的嘈杂声、众人的喧嚣声不绝于耳。
更为出名的是在咸丰三年(1853年),石码头街两侧建起了方形石柱的路灯。在石柱顶端凿成四面透空的窗户,装上玻璃,中央放一盏煤油灯。每晚由茶庵雇人管理,晚上加油点燃煤油灯。夜晚供行人照明,第二天天亮熄灯。(1952年,时年九岁的我,常跟伙伴去爬石柱路灯玩耍)。直到上世纪60年代,因拓宽石码头街,拆除了街道两旁石柱路灯,安涉桥上四盏石柱路灯有幸保留下来。谁知道仅过了十年,上世纪70年代,拓宽淮海东路时。路边小河(安涉桥下小河),被大型地下涵管代替,安涉桥被拆除了,仅有的桥上四根石柱路灯,也结束了历史使命。安涉桥及石柱路灯也只能留在老人的记忆中了。经过此地的公交车停靠附近的站台时,公交车总会报出“安涉桥站到了”,仅以此纪念“安涉桥”。
昔日安涉桥“平安涉水”曾被评为清江浦八大景之一。由于淮阴城是“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地,北圩之外就是黄河了,南来北往的客货、进京官员及外国朝圣使臣,必须要经过安涉桥渡黄河北上。安涉桥在当时是除清江大闸木桥外最大的桥梁,境内无其他大桥,其桥上石柱路灯,桥下流水哗哗地响,这样景观是清江浦少有的。所以“南船北马,舍舟登陆”,“九省通衢石码头”的“安涉桥”顺理成章成为当时的八景之一。
下篇
咸丰五年(1855年),由于黄河“回老家了”,北徏山东入海。安涉桥北的黄泛区,逐渐现出陆地,原两岸人民往来,全靠渡船过河的历史终于结束。从此古老的石码头再也无人问津,石码头街繁华也逐渐衰弱,家家门庭冷落车马稀。旅馆饭店商铺家家关门、改行。道光二十八年老房契上显示:石码头街改成“仁义洼路头街”。日本鬼子占领淮阴时,驻扎在仁慈医院的一队小鬼子,每天早上天刚亮,就会沿着仁慈医院后面北圩子跑早操。向西跑到石码头街时转向南,那种皮鞋踏着石板路上的声音,如同恶鬼敲门,听得使人头皮发麻,小孩子听到吓得直抖。家家户户都不敢开门,只能从门板缝隙处向外张望,石码头街也变得暗淡无光。
千年运河的漕运,带来石码头街的繁华,石码头街和里运河、大闸口、越闸口、轮船码头等连成一片。清江大闸是漕运襟喉要道,上下落差丈把高,水流十分湍急,船舶过闸北上,异常艰难,据《淮安府志》载:“伏秋水溜,漕舟上闸,难若登天,每舟用纤夫三四百人,犹不能过,用力则断缆沉舟。”船顺利过闸后,闸上的指挥就敲锣告示。这时岸上围观人群会高声欢呼鼓掌,船上人也燃放鞭炮,以示庆贺,这样的场景,使大闸口周围十分热闹。因为是闹市,大闸口周边做小生意的地摊也密密麻麻,卖大机布、旧衣服、各种旧货、洋钉、铁杂件等杂货摊,还有香烟摊、爪子花生摊、小吃摊、茶水摊、剃头摊、“文王神课”测字摊等,摊位挨着摊位,摊位压着摊位。放眼望去:大闸口周边,到处都是黑压压的人群。
大闸上下游河面上停满了各式船舶,有的等待过闸、有的就停在那里十天半月,一艘挨一艘,船帮靠船帮。大闸口南岸,有很多小火轮开清镇班(清江到镇江)客运。先后有“四维、永兴利、义昌、戴生昌、天泰……”等十多家轮船公司在大闸口抢滩竞争。他们挂着英、美、法、日本等国轮船局商号旗,竞争十分激烈和混乱。后来上海摊的大流氓杜月笙的客货船,也到清江浦抢生意。他利用清江浦帮会打通关系,江南货物多数由杜月笙的轮船运销。由于各家轮船公司都在运河南岸设码头,大闸口向东的道路名称改叫“轮埠路”了。里运河上客货船来往穿梭,小火轮冒着浓浓的黑烟,气笛变换长长短短音调。河岸上人来人往嘈杂声,这些造就了繁忙的里运河和繁盛的石码头。
大闸和越闸之间的中州岛上,建有暨济庵和金龙大王庙两座庙宇。船民走闸前都要到这里烧香拜佛,祈求水神保护平安过闸,也有平安过闸后来感谢的。每天天刚亮,络绎不绝的船民香客,粉粉争烧头柱香,前往这两座庙宇,敬香拜佛,乞求平安过闸,中州岛天天就像赶庙会一样热闹。
纵观大闸上下:舟船穿梭,桅杆如林,满河水面满河船。河北岸边的木材码头,一排排木排竹排延缓数里,宿沭泗灌的木材商,招呼工人编组竹木排,准备启运。河南岸边的小火轮,有的拉卫声(长长短短的鸣笛)准备进站,也有的准备离站启航,汽笛声声在水面上回荡,久久不能散去。码头上,行旅客商个个手拎肩扛大包袱,小行李。送客的、接站的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人声鼎沸。夜晚船上灯光闪烁,人影绰约。河面上灯火点点,随着船舶的晃动在跳动,犹若天上的繁星在眨眼,这是当时大闸口的夜景的真实写照。
昔日大闸口石码头日夜繁忙,彻夜不眠,俨然一座不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