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写作虽累却快乐
文图/特约作者:饶晓辉
世界上有一种累但并快乐着的事,是什么?无疑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到了痴迷执着的地步,尽管身心疲惫,但精神怡悦。 意思就是心中有目标,为了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即使很累却觉得很值得,很有信心地开心地去做。感觉为了梦想,再苦再累也愿意付出,不觉得辛苦。通俗一点讲,累就是指身体上的累,快乐就是精神上获取的快乐。当然,快乐也是因人而宜,是无法定义的,是模糊的,是要用心感受的。农民丰收了,内心是快乐的;员工涨薪了,内心是快乐的;领导干部“更上一层楼”晋升了,更是有一种由内而外的快乐。而我的快乐,就是用文字书写人生,感悟生活的酸甜苦辣,品味人间的真爱善美。
从少年写到中年,从业余写到专业,一晃就写了几十年。我记得第一次上稿,是在部队服役时,在原福州军区《前线报》上发表的一篇新闻消息。稿子见报后没多久,我收到了报社通联部寄来的稿费通知单:一元五角的稿费。区区的一块五毛钱,这要放在当今,那是多么的不起眼。然而,在那个计划经济,市场按分论价,部队战士每月才发放十元津贴费的年代,无疑是一笔“巨款”。更重要的是,稿费的获得,无形中成了一种支撑快乐的源泉,也更坚定了我笔耕的信心。此后的时间,随着文章见报的频率不断增加,隔三差五的也就会有或多或少的稿费单,从不同的媒介汇到我手中,也令战友们羡慕不已。
从军营到地方,转换的是角色,不变的是那颗对文学执着痴迷的心。九十年代初期,我南下广东闯荡,在这块富得流油的土地上,绝大多数人都在拼命地“淘金”。而我对文学的梦想,依然是“贼心不改”。工余假日,同事们逛街的逛街,购物的购物,而我一头扎在书堆里,读书、看报、写稿。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终有回报日。在汕工作几年间,我先后在当地数家报刊、电台发表各类文章两千余篇,并被潮汕大地最具影响力的《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且多次做客汕头人民广播电台嘉宾主持。
数年前,我从南粤大地回到家乡发展,与我一同归来的还有那颗对文学写作滚烫的心。俗话说:文为心画,言为心声。写作是对情感的一种倾吐,也是宣泄心灵的艺术,让人陶醉其中,乐此不疲。“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其实,我知道“爬格子”也是件很辛苦的事,心累,身也累。但能使人生活充实,内心充盈,并从中获得无数的快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我将会继续坚持下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为之努力。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