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若有怜香意 可否许我再少年
《月池沟纪事》出版回顾
总编 权郁
5月15日,铁道兵5808部队女学生14连《月池沟纪事》新书发布会在西安川仁和酒店隆重举行。《月池沟纪事》文集总编辑权郁战友,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征稿、统稿、改稿、设计、编辑、印刷、出版全过程。

各位战友,各位来宾:中午好!
在全连战友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学生14连的《月池沟纪事》终于和大家见面了!这本回忆文集凝结着14连全体战友的心血,也融入了兄弟连队的战友情谊,在书籍编辑出版过程中,学生13连,10连,12连以及17连的战友曾给予我们支持和帮助,还有铁道兵战友网支持刊发我们的征文,借此机会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受14连征编组的委托,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月池沟纪事》的编辑成书过程。
《月池沟纪事》分为四个篇章:回忆篇,重逢篇,巾帼风采篇,纪念活动篇,共收录文章66篇,三言两语6则,感言12则,巾帼风采文图31幅,全书共计16万8千多字,选用照片498张,共410页。
当年我们参加三线建设的时间是两年零八个月,而这本回忆文集从征文到出版也历时一年零八个月,时间之长,坎坷之多令人回味。
我们八团四个学生连是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在三线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三线退场之后策划组织的重大纪念活动(拍摄电视系列节目,营造三线学生防护林,在安康烈士陵园立碑,筹建学生连纪念馆)都是以八团四个学生连为主力骨干完成的。这次征文活动也是由八团四个学生连共同策划,统一组织实施。当时筹备组商量决定,在征文活动开展半年之后,从四个学生连征文中筛选有特色的文章联合编辑出版一本5808部队学生连回忆文集。
2022年9月征文活动开始,各连战友踊跃参加,积极写稿,次年3月,学生10连,13连收到的征文都在100篇以上,文章量大,难以取舍,筹备组改变初衷,决定由四个学生连各自独立成书,形成相互关联的四本回忆文集。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14连征编组有点为难,当时连队的征文仅有30余篇字数也不多,难以独立成书。我连的优势是所有征文都已在铁兵网刊登过有的还选登了《都市头条》,宣传力度比纸质书还广泛,战友们的征文也算没有白写,与翠荣商量干脆出本"电子版”书算了。
总策划朱经建知道了我们的想法,误以为我们是为出书的经费发愁,他慷慨地表示:经费不足我来出……。我们告诉他: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文章太少内容单薄无法成书。面对这种情况,朱经建战友给我们提出新的思路,他说:退场以后,八团战友们组织了多次大型纪念活动,有现成的文章和一些资料照片,这些活动学生14连作为骨干力量有很多战友参与,这是14连的一项重要成绩,把这部分编辑入书,既可以丰富书籍内容,也有一定的厚重感!这一提议得到了李指导和征编组的一致同意决定增加纪念活动篇,承载着一部分内容。
李翠荣很要强认为:男生连能出书,女生连也不能掉队,她召集征编组开会给大家加油鼓劲,决定克服一切困难,出版学生14连的回忆文集。征编组集思广益后决定:延长征文时间,扩展征文内容,只要是和学生14连有关的故事都可以纳入征文范围。要求征编组成员除了带头写文章外还要帮助不善写作的战友,让更多人参与征文活动。同时给军代表和定居国外的战友发了征文启事,动员大家共同撰写回忆文章。
征编组非常理解战友们的难处,都已年逾七旬,记忆力减退,写文章不容易。在连队群里反复动员之后,征编组的成员积极参加战友们的大小聚会,现场动员,采访,听战友们讲故事,哪怕只写个只言片语,也由编辑组加工润色成文章。很多战友不会使用电脑,将手写的纸质文稿交给翠荣,翠荣认真整理又让女儿录入电脑转换成电子文件后,转发给编辑们进行修改。
为配合征文活动,炊事班组织了战友聚会,邀请征编组参加。墨小萍现场采访,整理成了一篇《我们的炊事班》,何小爱,费路霞,薛宝珍战友也分别写了反映炊事班生活的文章。
经过反复动员和不懈努力,陆续收到了多篇征文,但总字数仍不足10万,得知学生10连把铁兵网发表文章后的读者评论收入了书中,我们深受启发,因为14连在《广州头条》《都市头条》发表的文章都有评论,有的还很有意义。征编组把这项任务交给了惠萍和阿玉,两人分头搜寻文章,粘贴复制读者评论,忙碌了好多天,丰富了文章内容。
这时北京的军代表和国外的战友也陆续发来了稿件,学生17连的贾小平战友也应邀写了汇报团的文章。根据来稿内容,书中增设了“重逢篇”,征编组再次动员写重逢篇文章。
为了使回忆文集更加真实鲜活,需要加入一些老照片,收集修复照片同样是个艰巨的任务。那个年代没有手机拍照连照相机都很稀少,留下的资料十分有限褪色残损也很严重。
为了还原这些老照片,征编组成员都是全家齐上阵,有的帮助扫描照片,有的帮忙修复残片。为了集齐全连的单人照片,李翠荣,刘什战友真是费尽了心思,她们从收集到的班拍合影照里一个一个抠像,一张一张修图,刘什经常让远在外地的儿子帮忙,实在修不了的交由13连的魏朔南和10连的王利学战友帮忙,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还原了95位战友的单人图像,修复了仅存的几张珍贵的施工照片。
班排照片的排列和人员的对号入座也极其艰难。照片模糊,人脸看不清楚,时隔五十多年,很多人都叫不上名字。祝海珍战友拿着翠荣整理好的各班排名单,和先生汪继东一个一个地对照,忙活了十几天,光是写废了的纸张就有几纸篓,终于标注完了各班的照片名单。
在征集照片时,刘淑燕战友中国第一代电力机车女司机的工作照引起了编辑组的重视。战友们退场后在工作岗位上的突出成绩,同样是三线精神的传承和奉献,她们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应该展示。于是决定在文集中增添“巾帼风采篇”。征编组开始征集有特点的工作照片,配以简短评语,赋予平面照片立体感和鲜活力。在收集到十多幅风采照片后,由小王虹战友编辑成美篇发往铁兵网,又被推荐到《广州头条》刊出,受到了读者的广泛赞扬。此后风采篇不断充实,小王虹一次次添加修改31幅巾帼风采成为14连回忆文集独有的特点。
四个篇章的征文丰富了书稿的内容,增加了信息量和厚重感,终于可以出书了!
14连的战友们知道出书的消息非常激动,纷纷捐资助力,要为14连回忆录的出版尽一份力量。
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后期串稿的工作更为繁忙,字体变化,段落调整,照片编排,花费了大量精力。在此要特别感谢学生13连的朱经建和魏朔南战友,是他们伸出援手,不厌其烦地帮我们调整了8次才算完成。我们每天上午10点去西北大学魏朔南办公室,直到下午6点才离开。在此期间,62连的王力战友也到现场帮忙,提出照片排列的合理化建议。
一切就绪,准备印刷出版,学生10连编辑组的黄振武战友根据他们出书时的经验教训,多次给我们提醒出版时编排上要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又在他夫人动手术陪护期间,抽出宝贵时间,亲自带我们去图片复印社商谈出版印刷事宜。战友们的无私援助,让我们十分感动!
图片复印社要按照出版要求,重新调整文稿和照片,反复了多次才达到印刷标准。
文字校对对我们这些老眼昏花的人来说也是很大的考验。电子版看不清,翠荣和李荣华让孩子把文稿全部打印出来,分散给大家逐字校对,改了一遍又一遍,仅去复印社纠错就不下8次,翠荣,刘什不顾劳累,几乎每天都要去复印社坐班,盯着人家改错。她俩坚韧不拔,认真负责的态度的确值得学习点赞!
为出版《月池沟纪事》这本回忆文集,征编组的战友尽了全力,但难免留有遗憾,拿在手中的书籍仍有个别错字,封面和照片也有一点偏色,但瑕不掩瑜。我们能在古稀之年,带着战友们的期盼和嘱托,完成了《月池沟纪事》回忆文集编辑出版这件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事情,心中感到十分欣慰!
宋代诗人李之仪在《咏苍髯》词中写到:“白发青丝一瞬间,年华老去向谁言,春风若有怜香意,可否许我再少年”。
自然界的春风没有让人们梦想成真,年复一年的春风拂面,留下的只有岁月沧桑,但是翻开《月池沟纪事》,那一篇篇生动鲜活详实的回忆文章会带我们回到曾经的激情岁月,那一幅幅发黄的老照片会重现我们当年风华正茂的青春风采。在这本回忆文集中,时光可以倒流,青春可以永驻,三线精神可以永放光芒!
最后祝亲爱的战友们健康,快乐,长寿,心态永远年轻!

《月池沟纪事》总编权郁
槛外人 2024-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