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三章
第三章:八佾篇
【原文】
3.1 孔子谓季氏①:“八佾yi4舞于庭②,是可忍也③,孰不可忍也?”
【注释】
①季氏:季孙氏,鲁国大夫。
②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士用二佾,季氏应该用四佾。
③忍:忍心,狠心。
【原文】
3.2 三家者以《雍》彻①。子曰、“‘相维辟(bì)公,天子穆穆②,’奚取于三家之堂?”
【注释】
①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大夫孟孙、叔孙、季孙。《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为周天子举行祭礼后撤去祭品、祭器时所唱的诗。彻,同“撤”,古代祭礼完毕后撤祭馔,乐人唱诗以娱神。
②“相维辟公,天子穆穆"二句:诸侯都在助祭,天子恭敬地主祭。见《雍》诗。相(xiàng),助祭的人。维,用于句中的助词,可以译为“是”。辟(bì)公,诸侯。穆穆,庄严肃穆。
③堂:祭祖的庙堂。
【原文】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①?人而不仁,如乐何?”
【注释】
①而:语助词,无意义。如礼何:怎样对待礼仪制度。
【原文】
3.4 林放问礼之本①,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②,宁戚③。”
【注释】
①林放.鲁国人。
②易:治理,办妥。
③戚:内心悲痛。
【原文】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①,不如诸夏之亡wu2也②。”
【注释】
①夷狄: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贬称,谓之不开化。
②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的自称。亡(wú):通“无”。
【原文】
3.6 季氏旅于泰山①。子谓冉有曰②:“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③?”
【注释】
①旅:祭名,祭祀山川为旅,这里作动词用。在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资格祭祀名山大川。
②冉有:名求,字子有,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二十九岁。冉有当时在季氏门下做事。
③曾:乃,竟。这句话的意思是难道泰山不如林放知礼,竟会接受季氏越礼的祭祀么?
【原文】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she4乎①!揖yi1让而升②,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注释】
①射:指古代的射礼。大射礼规定两人一组,相互作揖然后登堂,射完再相互作揖退下。各组射完后,再作揖登堂饮酒。
②揖.拱手行礼。
【原文】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①,美目盼兮②,素以为绚兮③'。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④!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
①倩:笑容美好。
②盼:眼睛黑白分明。
③绚(xuàn):有文采。
这三句诗前两句见《诗•卫风•硕人》,第三句可能是逸诗。
逸诗:今传的《诗经》并非足本,而今本《诗经》305篇以外的,前人称之为“逸诗”。
绘:绘画。素:白底。礼后乎,这里指礼在仁义之后。
④起:阐明。予:我。商:子夏,姓卜,名商。
【原文】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①;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②。文献不足故也③,足则吾能征之矣。”
【注释】
①杞:国名,杞君是夏禹的后代,周初的故城在今河南杞县,其后迁移。征:证明、验证。
②宋:国名,宋君是商汤的后代,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县南。
③文:典籍。献:熟悉历史的贤人。
【原文】
3.10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①,吾不欲观之矣。”
【注释】
①禘(dì):一种极为隆重的祭礼,只有天子才能举行。灌:祭礼开始时,首次向代表受祭者献酒的仪式。据《礼记》说,周成王为追念周公的功勋,特许他的后代用禘礼祭祀他,因此鲁国一直沿用,但到了春秋时代,鲁国国君实行禘祭时有越礼行为,所以孔子不想看了。
【原文】
3.11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①!”指其掌。
【注释】
①示:为“置”,摆或放的意思。
【原文】
3.12祭如在①,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yù祭②,如不祭。”
【注释】
①祭如在:祭祀祖先时,好像祖先真的就在前面。祭,祭祀。在,存在,这里指活着。
②与(yù):参与。
【原文】
3.13 王孙贾问曰①:“与其媚于奥②,宁媚于灶③,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注释】
①王孙贾:卫国权臣。据说他是周王之后,因得罪周王,出仕于卫。他的问话,用的是比喻,带有挑畔意味。
②奥:后室的西南角,古人认为那里有神,此处指奥神。
③灶:古人认为灶里有神,因此在灶边祭之。这里王孙贾以奥比喻卫灵公或其宠姬南子,以灶自喻,暗示孔子与其巴结卫灵公及南子,不如巴结自己更实惠。比喻与其巴结地位高的,不如巴结地位低但是有实权的人。
【原文】
3.14 子曰:“周监jian4于二代①,郁郁乎文哉②!吾从周。”
【注释】
①监(jiàn):通“鉴”,借鉴。二代:指夏、商二代。
②郁郁:文采盛貌。文:指礼乐制度。从:顺从,服从。
【原文】
3.15 子入太庙①,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②?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注释】
①太庙:开国的君主叫太祖,太祖的庙叫太庙。这里指周公的庙,周公是鲁国最先受封的君主。
②鄹(zōu):鲁国地名,在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孔子的父亲做过鄹大夫,所以这里称孔子为鄹人之子。
【原文】
3.16 子曰:“射不主皮①,为力不同科②,古之道也。”
【注释】
①射不主皮:皮,代指箭靶。古代箭靶叫“侯”,用布或皮做成,中心画着猛兽等。孔子此处讲的射不是军事上的射,而是练习礼乐的射,因此以中不中为主,不以穿破皮侯为主。
②为(wèi):因为。科:等级,类别。
【原文】
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xì羊①。子曰:“賜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注释】
①去:去掉,废除。告朔之饩(xì)羊:告朔,朔为每月的第一天。周天子于每年秋冬之交向诸侯颁布来年的历书,历书包括指明有无闰月、每月的朔日是哪一天,这就叫“告朔”。诸侯接受历书后,藏于祖庙。每逢初一,便杀一头羊祭于庙。羊杀而不烹叫'榨”(烹熟则叫“飨”)。告朔饩羊是古代一种祭礼制度。
【原文】
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原文】
3.19 定公问①:“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注释】
①定公:鲁国国君,姓姬名宋“定”是谥号。
【原文】
3.20 子曰:“《关雎jū》,乐而不淫①,哀而不伤。”
【注释】
①《关雎(jū)》:《诗经》中的第一篇。
【原文】
3.21 哀公问社于宰我①。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②,既往不咎。”
【注释】
①社:土地神,祭祀土神的庸也称社。这里指土地神的神主(木制的排位)。
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学生。
②遂事:已完成的事。咎:责备。
【原文】
3.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①!”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②,官事不摄③,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se4门④,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diàn⑤,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注释】
①管仲:名夷吾,齐桓公时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
②三归:三处豪华的公馆,也有说是藏钱的府库。
③摄.兼任。
④树:树立。塞门:在大门囗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
⑤反坫(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原文】
3.23 子语yu4鲁大tài师乐①,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xī如也②;从zong4之③,纯如也④,皦jiǎo如也⑤,绎yi4如也⑥,以成⑦。”
【注释】
①语(yù):告诉,作动词用。大(tài)师:太师,乐官名。
②翕(xī):意为合,聚,协调。
③从(zong4):放纵,展开。
④纯:美好、和谐。
⑤皦(jiǎo):音节分明。
⑥绎:连续不断。
⑦以成:以之而成,即以从之纯如、皦如、绎如三者而成。
【原文】
3.24 仪封人请见①,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②。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sang4乎③?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④。”
【注释】
①仪:地名。封人:镇守边疆的小官。请见:请求会见孔子。
②从者:随从之人。见之:让他被接见。
③二三子:你们这些人。患:忧愁,担心。丧(sàng)、失掉官位。
④木铎:以木为舌的铜铃,古代用以宣布政教法令。
【原文】3.25 子谓《韶》①:“尽美矣②,又尽善也”谓《武》④:“尽美矣,未尽善也。”
【注释】
①《韶》:相传是舜时的乐曲名。是歌颂舜的,因为舜的帝位是由尧禅让来的,所以孔子说尽善尽美。
②美:指乐曲的声音美。
③善:指乐曲的内容美。
④《武》:相传是周武王时的乐曲名。是歌颂周武王的,因为周武王的帝位是用武力讨伐的,所以孔子说尽美未尽善。
【原文】
3 .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sang1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顾问:中华楹联学会主任倪进祥
诗经学会主任李瑞林
总编:日月(敬金忠)
讲师:胡愛民 崔艳蕊 刘翠玲
主编:蔡巧灵 柯美柘 李广恒
董德苑 毕见秋 赵偲含
主审:杨秀红 天问 蒋贵龙 凌赣文
袁谷成 张琳 俞子兰 钱秀英
刘巧英 李晓华 田卫 冰冰
野鹤 段志军 武汉军 张丽辉
汪凤森 张旭祖 郑举纲 黄伟琰
徐家齐
收稿: 成人之美
制作:李凤梅
诗歌艺术:陶冉 王立云
图片:网络
盘古诗联编辑部
2023.5.1
360个图网:xishui186.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