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学孙拳出整劲,涉险经历难述说(下)
——我的习武生涯
吕南生(武林一粟)
中国的武术和太极拳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璀璨瑰宝,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然而,如何继承和发扬光大,是我们当今有志于习武者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一个练习孙式太极拳近十年的爱好者,还没有学到鼻祖孙禄堂先生功夫的一丁点儿皮毛,而深感惭愧。
以前时常在一些武术论文中,人们经常谈论到“玉树挂宝衣”。这是大成拳王芗斋先生提出的一个概念,用来形容练习者在进入高层次的桩功境界时所呈现的状态。当练习者的身体达到高度松沉的状态时,他们的骨架仿佛成为一棵坚实的树,而肌肉和皮肤则像是挂在树枝上的轻盈衣物,这样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一种身心和谐统一,骨骼稳定而肌肉松弛的身体状态。“玉树挂宝衣”不仅是对桩功修练的一种描述,也是对理想武术态度的象征,强调的是内外兼修和对身体的深刻理解。
最近,笔者本人在站孙式三体式和无极桩实践中,渐渐地有这种“玉树挂宝衣”的相同体会。在站孙式三体式和无极桩中,必须要严格按照孙禄堂“九要”为站桩行为准则,知晓“三害”。“内三合,外三合”。
虚领顶劲不是单纯的顶起头颅,而是用意念扯起百会穴部位的头发,带动整个上半身,腰以下部位则下塌,形成上下对拉之势,全身心静和肌肉放松,久而久之形成骨升肉降,尤如王芗斋先生所说“玉树挂宝衣”。本人经过实践认为,应该是线吊冰糖葫芦,风一吹头颅、颈椎、脊柱、腰胯好像冰糖葫芦都节节贯穿,头不动下面身体各个部位仿佛会随风摇拽,一根线从上到下身体上的肌肉始终是垂直往下坠的。
如果内气充足了,上下对拉,身体往下沉,内气沉到脚底反弹,人就宛若踩在海棉上或云端里,轻飘飘的,舒服极了。骨升肉降,也就是“宝树挂玉衣”的真实感觉描述。
要想做好这些,同样需要一个慢长的过程。虚领顶劲始终贯穿在整个站三体式、无极桩、劈拳和习练套路中,还真得下功夫耗时间。如果偷懒,走捷径,一万年也练不成真功夫。就得扎扎实实一点点的练和悟才行。练的就是基本功扎实,投机取巧绝对练不成。
关键是要保持上下连贯,用意念要上顶住头,腰部下塌住,沉肩坠肘含胸拔背,立身中正,力度均衡,收住腹肚从肚脐眼处对命门部位收,命门部位后撑,收紧臀部,使内气贴着脊椎往脚下走,呼吸要缓慢自然,紧中求松。功力的提升,如同海中的波涛,时高时低,一波下去又逐渐上升,一定要去适应功力的增加,就必须不断头往上顶,同时,腰部下塌适当,要做好这点实在不易,常悟常练才行。
我们老年人站桩练拳的目的是健身强体,不是为了追求高深的武功,只要练出整劲,内气饱满充盈,保持发展下去,各种身体上的顽疾,会随着功力增强,内气充盈慢慢地化解消失。
我印象最深到的是自己的耳鸣疾病,长期以来一直如同几只知了,每天24个小时不停地在右耳鸣叫,使人烦脑之极,曾在杭州一家专科医院住院一星期,化费一万多元钱,仍然无任何效果。在近二年中随着功力增强,在内气循环地冲击下,烦脑的耳鸣声由大变小,慢慢地在消失。
我在小区练劈拳,很多少人非常好奇,先后有十多个人也想跟着学练,都因受不了站三体式桩之苦,先后都放弃了。正如一位前辈所说,一百人之中有四五人能练出来就不错了。
还要强调的是,一个人习武毕竟能力和智力有限,有很多的习练的姿势,意念的偏差,很容易走向歧途。我是非常荣幸身边有位习练气功的吴国华师傅,经常帮我纠错,虽然他练的拳种与孙式的不一样,但殊途同归,基本目的是一样,对我也是帮助挺大的。所以,建议有意向习武的老年朋友们,一定要找明白拳理,有真实功夫的师傅请教和指导下习武,才不会浪费时间,走很多弯路,达到健身强体目的。
2024.4.5.写于杭州
作者简介:
吕南生,江西兴国人,男,汉族,195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16岁进江西进贤第二毛巾厂学徒做机修工作。历任值班长,共青团支部书记,车间主任,厂办公室主任。企业改制后下海经商,先后在赣、湘、鄂、陕、川、鲁、浙打拼,杭州组建销售公司。《世界文学》签约作家,作品获得“白鹭杯”首届文学作品大赛优秀奖,退休后落户杭州。习武健身养生,撰写文章怡情。2024年“最美中国年”全国作家诗人文学作品大赛“最美散文奖”。《世界杂志社》社长助理。
“伟大征程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57762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