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读毛泽东《五古·挽易昌陶》——品读毛泽东诗词感悟之五
文/傅少森
(一)
同窗病逝去,校方追悼卿。伤悲袭心上,提笔诉真情。风华正茂时,衡山孤留影。
湘水东流叹,芳草垂首涔。徘徊垣角隅,睹物泪满襟。岳麓日影暗,思友善书文。
(二)
浪遏飞舟日,搏击成过往。阴阳两隔断,梦魇念野旷。忆想声容貌,空谷越莽茫。
期期盼归携,并肩放眼量。良驹奔千里,国衰乏栋梁。怀揣报效志,一往向前方。
(三)
脚下崎岖路,披荆斩棘攀。东瀛倭寇肆,北疆熊罴瞰。大夏将倾倒,民族蒙厄难。
纲乱寡良臣,亟待吾辈唤。救亡水火急,贫弱重难返。天将降大任,乾坤谁扭转?
(四)
泪目送挚交,灵幡寄云天。情谊足珍固,浩渺恒追远。斯人永安息,大地沉浮看。
楚岭九州望,翘盼旧篇翻。
附原文《五古·挽易昌陶》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踯躅南城隈。城隈草萋萋,涔泪侵双题。采采余孤景,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养游,零落匪所思。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我怀郁如楚,放歌依列嶂。
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简要解读
易昌陶是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与作者同班。1915年3月易病死家中,5月23日学校为其召开追悼会。毛泽东在致湘生信中说:“同学易昌陶君病死,君工书善文,与弟甚厚,死殊可惜。校中追悼,吾挽以诗,乞为斧正。”此诗较早见于中央党史出版社1990年3月版高菊村等著《青年毛泽东》。
该诗通过悼念同班挚友易昌陶,既表达了对良友早逝的悲痛与怀念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与抱负。全诗可分为四层:第一层是写悼念病逝亡友悲痛之情。第二层是写怀念与抒发与亡友的深厚友谊。第三层是写忆念亡友并寄托了忧国伤时情怀。第四层是写送别亡友厚谊永存,同时表达了远大志向。
该悼念诗与挽联情调无二,国耻之恨,友亡之痛,水乳交融,纤毫毕现。亦可认为此诗比挽联的意境更深远,可谓苍凉彻骨,极似汉魏古诗,曹植风格,于迂回婉转、九曲回肠之中催人奋起,以试长剑。此五言古诗的写作已较为圆熟,诗中用典和化用古诗较多,达到了词句和意境的完美结合而又踏雪无痕的程度。
(2024.5.15.)
作者简介:傅少森,安徽合肥人,长期从事高等院校教育教学,高级职称,著述数部,业绩与诗词联文等作品多有获奖及入编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