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沉睡的羞耻心
躬 耕
前几天与一位朋友聊天,谈到校园欺凌问题,很为邯郸的三个13岁初中生用极其残忍、恶劣的手段,预谋、杀害王同学并埋尸,事后镇定自若,照样打游戏、上学,在警方面前矢口否犯罪事实,具有很强的反侦察能力,感到吃惊、愤怒和感慨。朋友说,"我认为人性是恶的,你看幼儿园的小孩子都会动心思,算计别人的。"
听到朋友的话,我陷入沉思。关于人性是善是恶,自古有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还有汉代董仲舒和王充认为人性有善有恶论。董仲舒认为,天有阴有阳,人性有贪有仁。东汉王充则明确提出人性有善有恶,认为人性或善或恶,本性不可移易的人极少,大多数人是可善可恶或善恶混杂,他称之为“中人”。他说:“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他强调环境教育对人性的决定作用,举例说:“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夫人之性,犹蓬纱也,在所渐染而善恶变矣。”“孔子弟子七十之徒,皆任卿相之用。被服圣教,文才雕琢,知能一倍,教训之功而渐渍之力也”。这些观点都不无道理,孟子、荀子、董仲舒的观点侧重于人性的先天性,而王充却强调了人性后天的形成和变化,但他们都没有否定后天的教育、学习对人性的重要的影响作用。《三字经》开宗明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虽然坚持性善论,却也是对以上观点的采纳和概括。
下面,笔者重点围绕孟子的性善论展开。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xI)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告子章句上》)
这段话,孟子是在阐述他著名的"四端论",即仁义礼智来源于人心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仁义礼智都是我本来就有的,"非由外铄我也"。铄,就是炼金。仁义礼智都是人
本来就有的,而不是炼出来的。不用在外边找,在自己身上找就行。这就是孟子一再宣扬的性善论。
孟子的"四端论"是王阳明心学的来源。王阳明曾讲过一个他治盗贼的故事:有一个江洋大盗,被抓后怎么审问都不招供,而且胡搅蛮缠,令狱吏无可奈何。王阳明只好亲自出马,审问这个大盗。大盗还是故伎重演,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王阳明心生一计,便心平气和、态度和霭地对盗贼说,天气太热了,你把衣服脱了吧,咱们聊聊。这盗贼便爽快地把上衣脱了。过了一会儿,王阳明又说,天实在太热,你把内衣也脱了吧。这盗贼大大咧咧地又把内衣脱了,光着上身。王阳明看着他,笑看说,你既然都光着膀子,不如把内裤也脱掉,一丝不挂岂不更凉快。这盗贼听了后,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连忙摆手,不方便,不方便。
王阳明责问道,你连死都不怕,还在乎区区一条内裤吗?看来你的廉耻之心还是有的,只要是有良知的,你并不是一无是处的。
我们经常感慨人心险恶,其实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还有一丝的想获得内心安宁的羞耻之心,他们懂得廉耻是人最基本的心地。
王阳明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滔天罪恶的人,也是有廉耻心的人。
王阳明讲的这个故事,用亲身经历证明了孟子的"四端论"的正确性,也表明了他的"心学"来源于《孟子》。
哪么,从古到今,为什么有的人心硬如铁,恶如魔鬼,杀人如麻,祸国殃民,如流氓、强盗、杀人犯、独裁者、侵略者?为什么有的人毫无羞耻之心,欺世盗名,善于伪装欺骗,既当婊子,又立贞节牌坊呢?你看现在的腐败分子,动辄贪污受赌数亿,在台上作反腐报告时则道貌岸然、脸不红心不跳?为什么有的人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与野蛮为伍,与文明对抗,却打着维护公平正义的旗号,挂羊头卖狗肉?为什么有的人毫无恭敬之心,不敬天敬人敬祖宗,为了个人的私利,一意孤行呢?这都是权欲、私利泯灭了人性、泯灭了良知,使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沉睡不醒!数十年的大革文化之命、反智、消灭贵族和社会精英之罪错,激发了人心中的恶性因子,对人心的毒害之烈,不可低估,亟待反思和改正!
笔者认为,现在我们不妨学学王阳明,先从唤醒人们沉睡的羞耻之心做起吧!
